張一為
胃癌是臨床中極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 發病率極高, 僅次于肺癌[1]。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 可發生在患者胃部的不同地方, 同時也可入侵患者胃壁的不同深度[2], 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臨床治療胃癌的主要方式為胃癌根治術[3], 但是手術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創傷, 繼而影響到患者的胃腸道功能, 致使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等癥狀[4]。因此在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治療中給予營養干預至關重要[5]。營養干預屬于臨床中快速康復外科方案, 臨床治療效果顯著[6]。腸外營養及腸內營養是營養干預的兩種主要治療方式,現階段手術后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治療已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對于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極大的幫助[7]。腸外營養干預可通過靜脈為患者的機體提供營養, 促使胃腸道得到充分的休息, 但是經腸外營養干預后, 長期禁食會嚴重損害患者的肝臟[8]。而早期腸內營養干預, 與腸外營養相比,可在患者術后, 使胃腸道得到更早的蠕動, 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 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 減少并發癥[9]。基于此, 本次研究探討在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治療過程中應用早期腸內營養的有效性及耐受性,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4 月~2021 年4 月于本院行胃癌根治術的6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0 例。對照組男14 例, 女16 例;年齡42~65 歲, 平均年齡(53.52±5.55)歲。觀察組男13 例, 女17 例;年齡43~66 歲, 平均年齡(54.54±5.5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手術前明確診斷,手術后病理證實胃癌并且完成根治手術者;②患者與家屬都了解此次接受研究的目的, 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③臨床資料完整者。剔除標準:①術后生命體征或者病情不穩定的患者;②合并嚴重并發癥的患者;③癌細胞發生轉移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給予腸外營養支持, 在患者手術后, 通過鎖骨下或中心靜脈給予患者腸外營養支持,營養制劑包括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 將營養制劑放置在3 L 袋里, 由輸液泵以130 ml/h 速率勻速將營養液輸入到患者體內。
觀察組術后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支持, 先進行吻合處理, 由手術醫師運用吻合器開展該項操作, 若經檢查未發現吻合口狹窄, 那么就可經鼻腔, 將鼻腸管緩慢插入, 距離保持在20 cm, 然后進行穩妥固定, 使用膠帶即可。如果患者在手術后24~48 h 內病情趨于穩定狀態, 則可以運用輸液泵, 經過鼻空腸營養管, 以勻速滴入生理鹽水約500 ml, 速率55 ml/h, 若患者腹部出現任何不適癥狀則立即停止。如果患者缺乏液體量以及熱量, 可通過靜脈輸液進行補充, 術后3 d 可進行改變,運用康全甘腸內營養液500 ml, 將其滴注速度把控在55 ml/h, 對患者當前的真實感受進行詳細詢問, 若未發生不良癥狀, 則在第4 天加大康全甘的用量, 但用量應<1000 ml, 速率95 ml/h。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天內, 其能量全部由腸內營養支持。
兩組均進行7 d 營養支持。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臨床指標, 包括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瀉、吻合口瘺。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觀察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排氣時間(h) 排便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39.76±4.15a 53.20±6.89a 9.42±2.38a對照組 30 55.31±5.70 74.38±7.57 13.32±2.96 t 12.080 11.333 5.624 P<0.05 <0.05 <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當前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并且農村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城市[10],該該疾病在>50 歲的群體中較為多發, 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目前胃癌已逐漸呈現年輕化的趨勢[11]。胃癌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 可發生在患者胃部的不同地方, 同時也可入侵患者胃壁的不同深度, 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12], 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胃癌根治術又被叫做胃癌治愈性切除術, 其是把原發腫瘤、轉移淋巴結及受累浸潤的組織全部切除,確保沒有腫瘤殘余, 繼而達到手術治愈的目的[13]。但是由于進行胃癌根治術后, 患者只剩下小部分的胃, 從而導致患者進食容受量變少, 并且也影響了患者營養吸收[14]。因此在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治療中, 給予其營養干預治療至關重要。其屬于臨床中快速康復外科方案, 具有極高的臨床治療效果, 通過有效結合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后的診治方案, 加快患者器官功能在手術后得以快速康復的一種模式, 因此按照新理念的指導, 經加強早期營養支持, 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
營養支持共分為兩種, 分別是腸外營養支持和腸內營養支持, 前者可按照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調整, 但是腸外營養支持具有較為昂貴的費用, 并不是在所有患者的承受范圍之內, 同時腸外營養支持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刺激, 極易引起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 可在為患者提供營養的基礎上, 營養素直接經腸吸收, 具有較高的營養利用率, 與人體的生理結構更為符合, 不僅給藥相對方便,而且費用較低, 對于維持腸黏膜結構, 及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有一定的幫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表明, 運用本文所訴的干預方式, 既可促使患者的營養狀況得以改善, 為患者胃腸道本身及全身提供多種營養物質, 同時能提升患者的免疫力, 保護胃腸道的正常菌群, 對消化液的分泌, 以及胃和腸道的蠕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進而促使其恢復到正常的新陳代謝, 減少并發癥發生。但是在本研究納入人數較少, 得到的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接下來的研究中, 應逐漸擴大納入的樣本數量, 增加隨訪時間, 從而對系統化護理在連續腎臟替代療法(CRRT)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希望可以提升研究的準確、有效性。
綜上所述, 早期腸內營養治療可明顯改善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的營養狀況, 提升患者的免疫能力, 保護胃腸道的正常菌群, 縮短患者的住院天數, 并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是一種安全且可靠的營養支持方式, 具有臨床推廣和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