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尊顏
在我國國力日漸強盛的今天,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聲樂,對于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推動我國的文化建設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文從中國聲樂發展的文化淵源、中國聲樂發展的歷史基礎、中國聲樂演唱藝術的功能與特點三個方面對我國的聲樂發展歷史等進行總結闡述,以期為今后中國聲樂的高質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說起中國的聲樂發展,最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時期,如勞動號子、祭歌等,盡管完整的聲樂形式并未出現,但聲樂的固定音高、簡單音節等已出現,此階段的聲樂被稱之為我國聲樂發展的藝術萌芽時期。此后,隨著奴隸社會的出現,大司樂等極具政治性特征的大型音樂機構逐漸出現并風靡,至此后,我國的聲樂發展正式進入民族藝術形成時期,這也標志著我國的聲樂藝術發展開始步入正軌。盡管此后的聲樂發展經歷了無數朝代更迭,但聲樂藝術的內在文化藝術價值延續并未斷裂。
春秋時期,《詩經》就是我國最早的民歌總集,是我國最早關于聲樂記載的文獻。此外,屈原的《楚辭》也是典型之作,既體現了楚地民歌的繁榮,也體現了當時的歌唱已經有了層級高低之分,間接說明了歌唱出現了專業化趨向;《列子·湯問》中有關韓娥、秦青和薛譚的歷史事實,反映了當時的音樂發展程度,同時也體現了專業歌手與聲樂教師的產生。
秦朝一統六國后,設立了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漢樂府。至漢朝時,沿用秦朝“樂府”制度,正式成立官署,我國的聲樂發展進入高峰期。漢武帝時期名為“相和歌”的聲樂表演形式興起;此后,漢朝還出現了繞歌、琴歌等多元的聲音藝術表現形式。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聲樂藝術承襲漢制,在相和歌等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當時的民間音樂,進而產生了主要應用于宮廷和祭祀的伎樂“清商樂”。
在隋唐時期,“宮廷燕樂”是朝廷在宴會和休閑中所使用的歌舞音樂的總稱,涵蓋了歌舞、聲樂、器樂、百戲散樂等多種表演形式的歌舞演出。在隋唐的宮廷燕樂中,歌舞大曲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是一種綜合器樂、聲樂和舞樂的綜合形式,也是一種大規模的、多層次的樂舞。除此之外,在隋唐時期,還出現了一種相對完整的戲曲形式,即以參軍戲為代表的唐代情節歌舞戲曲目。
宋代出現了一種填詞曲牌的聲樂表演形式,這種形式在繼承唐代大曲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最終形成“諸宮調”。金元時期,新藝術歌曲散曲開始盛行,散曲與元雜劇是元曲的兩大流派;由于音樂藝術的商業化趨勢,以及“勾欄”“瓦子”等固定表演場所的大量涌現,使宋元的說唱音樂有了顯著的發展,如比較突出的“鼓子詞”“諸宮調”“陶真”“貨郎兒”等。宋元雜劇中的樂曲是以北方民歌為代表的“北曲”,它是北宋時期南方村社的歌舞小戲,受北方雜劇的影響,吸收了宋雜劇中的滑稽、說唱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形成了一種江南戲曲。
明清時期的民間歌曲,以表現勞動者純潔的感情為主,也有表現民間生活民俗的主題。在構成上,民間歌謠多為反復的問答和對比的結構,有單唱、對唱、和唱等。小曲是在民間歌曲發展加入了新的、以樂器為基礎的演唱形式,在明清時期有彈詞和鼓詞。彈詞盛行于江南,有蘇州彈詞、揚州彈詞、長沙彈詞,其中蘇州彈詞的影響力最大,它的表現形態可分為單擋和雙擋兩類;鼓詞盛行于北方,是以表演者自身的擊鼓來把握節拍的說唱樂種,又稱“鼓子詞”。伴奏樂器除了大鼓,還有三弦、琵琶、四胡弦和其他的打擊樂器。除此之外,明代的戲曲藝術發展也讓這一時期的聲樂理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比如戲曲。戲曲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戲劇,它是以文字為主體,以音樂、舞蹈、表演等為基本內容的一門綜合性聲樂表現藝術類型。當然,除了明代的戲曲,清朝的折子戲、民歌藝術等的出現也推動了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
1840年以后,中國民間歌曲的歌詞形式發生了改變,其中大部分是基于流行于全國的大眾所熟知的歌曲再加上一些新詞。“五四”時期前后,出現許多民間流行的時調性歌曲歌詞,其題材涵蓋了城鄉各個階層的日常生活,其中以情歌為主。這種流行的歌唱方式,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在老樂曲中加入新的歌詞,旋律幾乎沒有太多改變,都是用民間的歌詞寫成的,因此被稱為“新民歌”。根據勞動群眾的生活特征、勞動方法和地域條件等因素,民歌可以分成勞動號子、山歌和小調等。它的唱法有獨唱、對唱、重唱、群唱、一領眾和等,依其音樂織體可劃分成單聲部、二聲部和多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出現了很多聲樂演唱家,他們在傳承民謠歌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了西方唱腔的發音原則,一大批杰出的民謠演唱者被送入藝術院校進行正式培訓,以提高唱法的科學化;他們演唱的聲音清脆,演唱風格鮮明,表現逼真,深受大眾的歡迎,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聲音藝術發展更是步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昌盛時期,聲樂作品的形式、表演方法等得到極大的創新與發展。近些年,我國聲樂藝術發展無論是參與人數、程度及水平等均有了質的飛躍,我國的聲樂藝術也在不斷朝著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方向努力前進,一個全新的、輝煌的聲樂發展的時代正在悄悄走來。
從中國聲樂的發展來看,在各個歷史階段都受到社會變遷的影響。在清朝末年到“中華民國”初期,由于受到近代西方思想的沖擊,政府取消了原有的教育制度,開辦了學堂;其中,音樂學(樂歌課)被列入必修課程,主要講授的是以西方聲樂技術為主體的西方音樂,同時還開設聲樂社團。1927年,上海成立了國立音樂學院,當時的聲樂教師多是在國外學習西洋聲樂的學者,也有聘請的外籍教師,課程由“西式歌劇”“藝術歌曲”“中國藝術歌”等組成,這些都是中國聲樂職業教育的雛形。在這段時間里,喻宜聾、周淑安、周小燕等知名歌手在歌唱道路上進行不懈的探索,為中國民族聲樂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民族聲樂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魯迅藝術學校于1938年創辦,全校師生在廣大人民中開展了大規模的群眾性歌唱和新秧歌運動,創作了大量的優秀藝術作品反映偉大的民族解放大時代,如《兄妹開荒》《李有才板話》《夫妻識字》《小二黑結婚》等。而《黃河大合唱》《南泥灣》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傳世佳作,也大大激勵了廣大民眾的士氣。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著名歌唱家王昆領銜演出的《白毛女》,成為新歌壇與民族團結唱法形成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郭蘭英、何紀光等則為后期中國民族聲樂唱法的融合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而我國的民間聲樂正式作為新興藝術學科發展起來始于1950年,沈陽音樂學校和上海音樂學校分別開辦了民族聲樂課程。中國音樂學院于1964年成立,并設立了聲樂與歌劇兩個專業,確立了以民族聲樂教學為中心的專業教育體制,使得中國民族聲樂事業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57年,當時文化部召開“全國聲樂教學會議”,會議提出要通過深入學習,不斷促進歐洲傳統唱法與民族傳統藝術及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民族化”,即“在表達我們民族的語言、風格和思想感情時,力求其深入、完善,達到真正地為我國廣大群眾所喜用樂見”。任務提出后,在中國聲樂教學與歌唱工作中,一代代聲樂工作者不斷探索、研究、總結、提煉,在傳承中國傳統的聲樂藝術的同時,又吸收了歐美美聲唱法特色,達到了中西方聲樂的完美結合,促進了中國聲樂藝術事業的創新發展。
在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今天,西方現代音樂、流行音樂涌入中國,西洋美聲作品也大量涌入音樂學院,如基諾·貝基等歌唱家赴中國做講座,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國外的強烈影響下也受到沖擊,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聲樂藝術發展就只能被困危局。事實上,外來文化帶來的沖擊讓我國的聲樂藝術在發展中開拓出新的道路,即借鑒和吸取西方聲樂藝術發展經驗的同時,將我國的傳統聲樂藝術與之結合起來,打造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傳承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的聲樂藝術形式,例如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
聲樂藝術是長期發展實踐的藝術類型,隨著社會進步,這一藝術的社會功能越來越多。其一,休閑娛樂功能。這一功能無疑是聲樂藝術最重要的功能。荀子曰:“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所有人都要“快樂”,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情感滿足。若一個人不快樂,就會消極怠工、生活無趣。其二,消除疾病、修身養性的功能。事實上,人們在參與聲樂表演的過程中,借助呼吸訓練能夠達到清潔血液、增強肺部功能的目的。另外,現代心理學所倡導的藝術療愈也在非常重視聲樂藝術在調節神經、抗擊疲勞等方面的作用。其三,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聲樂表演是一種獨特的情感傳遞方式,能夠引導個體完善自身的人格、品性等,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積極的影響,對于促進個體綜合素質提升、藝術能力強化有積極意義。其四,增強語言能力的功能。聲樂表演離不開文字創作與表達,因此,聲樂藝術還具有極強的強化個體語言功能的能力,能夠讓人們在藝術學習與表達的過程中鍛煉說話能力,克服語言障礙,提升人們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對于提升個人氣質與魅力有積極作用。其五,廣泛的社會功能。一方面,聲樂藝術能夠凈化人們的心靈,引領社會積極風尚。另一方面,聲樂藝術能夠讓人們在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下發揮出超越現實的能力,對于激發個體潛能有顯著作用。
聲樂演唱藝術的特點包括情感性特點、音樂性特點、民族性特點、形象性特點等。情感性特點強調聲樂表演中的語言情感傳遞。民族性特點則強調聲樂表演中的東方審美與文化傳承特點以及我國不同少數民族民族聲樂獨有的民族性特點。音樂性特點主要強調聲樂藝術中的節拍與韻律,我國的聲樂藝術與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等緊密相關,因此,音樂性方面帶有明顯的仄韻等特點。形象性特點則指的是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聲樂藝術形象的塑造與表現,通過聲樂表演產生想象與聯想,直達聽者內心,能夠表現出聲樂藝術作品的風格魅力。
中國聲樂在發展過程中的諸多探索與爭論,無不折射出聲樂工作者對音樂事業的熱情與執著,這就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不斷進取的精神。發展中國聲樂,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肩負的使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須不斷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