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語言是人類傳遞思想情感的主要交流方式,是人與人交流信息的工具。在聲樂藝術的學習中,聲樂又是與語言構成連接的唯一形式,是將人類語言藝術化的表現途徑。朗讀在藝術形式中與聲樂演唱有著很多相通、相似之處。基于此,本文試圖通過探討朗讀在聲樂學習中所具有的作用,進一步指出如何在聲樂學習中充分利用朗讀的作用,以期為教學者和學習者提供參考意見。
聲樂是一門音樂與語言連接的高效且玄妙的感己娛人的綜合表演藝術。語言為音樂創作提供了藝術構思的基礎,且影響著音樂主題的發展與表現,是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讀歌詞。在當今的聲樂教學中,大多數人都過分追求華麗的聲音,強調聲音位置、呼吸及共鳴等,卻忽略了咬字的重要性,一些演唱者總是忽略歌詞的正確發音,只是達到了“圓潤的”聲音。如在貝爾、康德時期,聽眾只注意歌者的音色美麗而忽略了咬字,在當時,歌詞不被重視,人們可以為了追求聲音技巧任意編寫歌詞。到了舒伯特、舒曼時期,藝術歌曲的歌詞大多選擇詩人的創作,這些詩與音結合得十分完美,彼此不能分離。因此歌者在歌唱中對歌詞的要求也很嚴格。時至今日,“聲音之上,技巧至上”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
朗讀是高級的語言表達藝術,具有崇高的藝術性,朗讀藝術不僅豐富了歌唱語言的色彩,而且使其更具有表現力。朗讀歌詞有利于演唱者深切地領會作品內容,加深對作品的了解,提高歌者的感受,使想象更加豐富,更好地調整狀態。作為一名優秀的演唱者,除了對歌詞進行深入研究外,還應體會詞作者的創作動機和融入的思想感情,領悟所表達的感情,體味其中的情調韻味,運用美好的聲音、恰當的表情、正確的發音,更真切、更完整地表現作品。只有反復朗讀歌詞,品味其中真正的意義,才可以研究音樂的一切特征,正確把握歌曲情緒。
在我國,不少聲樂學習者的困難與障礙是因地域所產生的習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域語言非常豐富,由于一些歌唱者存在方言習慣,所以在聲樂演唱中難免會帶有“鄉音”。如何既保留具有方言及風格聲調的歌曲特色,又能掌握方言的發音特點,只有反復朗讀歌詞,正確地掌握朗讀發音特點,才會對演唱帶來較大的幫助,從而使歌詞語言更豐富,即所謂的“字正腔圓”。
朗讀將書本上的文字借助人類的語言和情感進行表達,使內容得到升華。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歌唱以音樂作為表現途徑,將人類語言情感進行升華,由此看來,朗讀與歌唱在本質上有諸多共通性。朗讀與歌唱的基礎是語言和聲音,都是語言的表演藝術,都是經過聲調的“抑揚頓挫”把語言的含義表達出來。在朗讀中,無論是文字作品還是朗讀創作,文學性都很強。藝術歌曲借助詩這種文學作品創作,詩詞本身就有嚴格的規定,其規定體現在它本身的“律、絕、調、韻”等方面。文學是演唱中情感表現最直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技巧方面,朗讀與聲樂也有著相似之處。它們都以氣息為載體,并合理利用共振、發音,即氣、音、字,注重聲音的圓潤。氣為氣息,音為聲音,字為文字。氣息能夠勻稱自如,其控制要有技巧,使其上下貫通,這樣就會使聲音富有彈性,強大且富有光澤。聲音亦是為傳情而發的,“情動于內,聲發于外,情是內涵,聲是形式”。
在人類自然語音的基礎上,歌唱將語言與音樂高度融合,使它與朗讀相區別,這種差異突顯出歌唱語言的獨特之處。歌唱較之于朗讀最大的優點在于它能淋漓盡致地宣泄人類感情,當歌唱者已經熟練掌握了歌唱技巧并積累了豐富的歌唱經驗后,它便能更準確地傳遞情感,其中包括對創作者的人文、歷史、時代等的理解,通過這種特殊的音樂語言與聽眾進行交流,從而產生共鳴。
朗讀是文學的節奏和語言藝術,是基于自然語言發展的良好狀態。歌者通過對朗讀與歌唱技巧方面的研究,運用朗讀技巧,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快、更準確地掌握歌唱發聲的技巧,正確把握作品的感情,以便更好地歌唱。
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曾說:“藝術就是情感。”對一首歌曲的情感來講,表達歌曲情感的形式多種多樣,既有旋律,也有文字語言。文字語言中最有感染力的表達形式就是朗讀,學習者通過朗讀可以直觀、有效地對歌曲的思想內容進行理解與體會。在朗讀過程中,歌者按照文字的律動與音樂的旋律,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使詞曲表達的內容更統一,語言情境更生動。因此,學習者在朗讀練習中要避免照本宣科,要將旋律的情感與文字內容相統一,并在朗讀中融入個人情感。
傳統聲音美學要求在演唱時“字正腔圓,聲情并茂”。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這需要歌者有扎實的演唱基本功及文學功底,還要有良好的語言習慣,這種習慣來源于清晰的咬字吐字。在平時的訓練中,演唱者不要一味地追求聽覺上的濃厚,忽略咬字吐字上的顆粒感,使聽眾能更清晰地聽懂歌詞內容,從而更準確地理解歌曲所傳遞的情感信息。古人曾提出“若字不清,則音調雖和,而不易動人”的觀點,就很好地說明了咬字吐字清晰對歌唱者的重要性。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魯索曾指出:“歌唱者的聲音在一首歌曲的演唱中所具有的作用,遠不如清晰地讀字,演唱者進行正確發聲的前提是具有扎實的讀字能力。”著名歌唱家培特羅·托西也曾提出:“聽眾是否能獲得歌詞的美妙之處,關鍵在于演唱者能否清晰地咬字吐字,如果不能咬字吐字,演唱者也就失去了歌曲所具有的感染力。”因此,清晰的咬字吐字在歌曲演唱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聲樂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是要先學會正確的呼吸方法。在平時的聲樂演唱學習過程中,初學者常存在一些問題,如漏氣、氣息太淺、氣不夠用等,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演唱者按照原始自身的發音條件和自然狀態,嗓音沒有得到有效運用,對于朗讀也是如此。
一般正確的呼吸方法是深呼吸,即所謂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在聲樂教學中,應該先讓學生學會運用深呼吸方法進行朗讀訓練,要強調朗讀的重要性。學生在進行朗讀訓練時要融入個人情感,并采用大聲朗讀的方式,然后再以這種朗讀的感覺去唱歌。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作品需要表達的情感有充分、有效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輕松、快捷地掌握正確的呼吸發聲方法。由此可見,朗讀對學習者用氣有著重要的幫助,學習者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深、通、活”的氣息調理,就能夠為歌唱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朗讀可以幫助歌者呼吸、共鳴、發音,使高、中、低三個音區的音域得到拓展,進而銜接得更加緊密。
在我們平時的說話習慣中,音量較小,發聲的方式較自然,不存在對喉嚨的發聲要求,但在歌唱時則不同,如果不打開喉嚨歌唱,會造成發音的不準確及不到位,因此在日常的朗讀訓練中,要調整狀態,發音位置要有高有低,以科學的歌唱發聲狀態朗讀。從總體來看,以朗讀的良好狀態去歌唱,能夠使學習者在發音過程中更加自然,更加放松和流暢,從而使不同音區的聲音的有效銜接和轉換自如,加上各個腔體的共鳴器官得到合理運用,就能夠使學習者的歌唱過程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在音樂藝術形式中,聲樂將文學與音樂緊密結合,形成了聲樂獨特的藝術表現魅力,準確地理解作品內涵及感情抒發,并對作品的結構內容、樂句樂段等進行分析,才能有效地將文學與音樂融為一體。因此,對朗讀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對音樂作品亦是如此。教學實踐證明,最有效、準確把握作品的方法是朗讀。通過朗讀,學習者可以在字里行間品味作者的情感意境,在反復的聲音與文字交替中,文學的美孕育而生。帶著這樣的情感歌唱,能夠使這種聲音藝術形式完美呈現出來。
學習一首新歌首先就要先熟讀歌詞,從詞曲兩方面入手,一般先了解表面外露的詞情詞意,再了解曲情,看兩者是否吻合,曲調又是怎樣表達的,基本韻的結構、色調、意趣是什么,獨特風格在哪里,這些都很重要,所以必須熟讀詞譜,唱準曲調。
朗讀歌詞不僅可以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在聲樂教學中也會運用到朗讀,朗讀會更加有效地培養歌者的藝術修養。如果歌唱者每天都可以進行歌唱朗讀的訓練,在歌唱方面也會有不小的收獲。
為了使每個字都能正確地發音,需要對拼音的每個部位,包括聲母、韻母以及兒化變音等進行仔細地分析和琢磨,從而保證每個音節發音的正確性。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量反復的朗讀練習,并且流暢地發出每個字詞的聲音,讓發音變得更加自然。
研究歌詞主要是分析歌詞在不同的內容和情感中的變化,并且相應地掌握好發音的抑揚頓挫。演唱者需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歌詞進行二度創作,在歌詞停頓和連接的處理方面要在準確理解作品內容和作者情感的條件下進行。值得注意的是,歌詞中的標點符號給朗讀或演唱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節奏”一詞自古以來在人們對音樂的研究中都有體現。“節奏”也可以稱之為“旋律”,在日常的說話、朗讀、詩歌以及戲劇中都時時存在節奏的問題。因此,在聲樂學習過程中,要準確把握朗讀的節奏,要求朗讀者從作品的整體結構出發,首先把握好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再著重抓住歌詞中的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的節奏,從而使學習者在練習時將作品的內涵完整地表達出來,實現人與音樂的有效結合。
聲樂學習者還應該對自身的語氣和語勢進行良好把握。把握好不同的語氣,可以充分表達音樂作品的情感;把握好語勢的變化,則可以使聲音變得更加美妙和動聽。掌握好兩者的微妙變化,可以使演唱者在聲樂學習中更加有效地掌握朗讀的重要方法,從而聲情并茂地演唱作品。
綜上所述,朗讀與歌唱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我們不能在歌唱中忽視朗讀的支柱作用。將朗讀的訓練方法應用到聲樂學習和教學中,將會對聲樂學習產生重要的作用,使復雜、難以把握的歌唱訓練變得簡單,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為聲樂初學者,應該重視朗讀在聲樂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并一步步扎扎實實地做好朗讀訓練,并獲得科學的歌唱方法,從而為音樂作品的演唱提供堅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