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麗,敬梅,于雪露,劉彥玲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威脅全球公共衛生[1]。2022 年2 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在上海暴發,上海市先后建立了150 多個方艙醫院以應對醫療資源的緊缺。不同規模的方艙醫院均配備了必要的基礎醫療設施、藥品、分診及搶救措施,由全國各地三甲醫院抽調的醫護人員組成方艙醫院醫療團隊進行支援。此次抗疫中,海軍特色醫學中心在上級統一安排下,組建醫療隊,支援了世博中心和國家會展中心2 家方艙醫院。在方艙醫院運行期間,醫療硬件設施方便快捷,輔助醫護人員日常工作的開展。本研究針對適合方艙配備的醫療硬件進行討論,探討設備在實際工作的運行情況和其他醫療設備在方艙醫院使用的可行性,從而更好地發揮有效救治患者的能力,提高就診效率,減少轉診率,提高服務質量[2]。
1.1 轉運工具此次疫情期間主要采用的轉運工具為負壓急救車。負壓急救車在轉運時保持密閉及負壓狀態,負壓值為-30~-10 Pa,負壓救護車每小時換氣至少20 次,3 min 內從啟動達到負壓狀態[3]。負壓廂體頂置式獨立空調可將車外新鮮空氣吸入變成冷空氣進入負壓隔離艙,降低轉運期間醫患、轉運人員之間交叉傳染的概率。負壓救護車具有使用簡單、調派靈活、運營成本低的優點,適合在社區和方艙醫院、方艙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之間的緊急轉運。但此次疫情中,因救治環境復雜、轉運任務量大、患者病情多變等情況,負壓救護車配備不足、運力不夠,導致轉運不及時,車內環境出現污染,可能導致感染風險。
1.2 移動CT肺部影像學檢查在新冠肺炎的篩查和診斷的中有著重要作用。方艙醫院內,需要對出現2 d 以上高熱、咳嗽、乏力癥狀的患者進行肺部影像學檢查,及時診斷病情變化。因此,方艙醫院配備了可以快速拆裝及運輸轉移的、獨立于醫院的室外“箱體式”CT 檢查單元,此次國家會展中心方艙醫院采用的是車載CT。移動CT 檢查單元包含獨立的掃描間、操作間、空調、紫外線消毒裝置等一系列必備設施。移動CT 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可以實現現場快速篩查和診療,減少患者轉運,避免交叉感染,保障醫療安全[4]。
1.3 智慧管理平臺此次上海組建的方艙醫院配置了5G云平臺,采用多碼合一的智能程序(移動APP),自動關聯患者的信息,包括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等信息,智能分析并綜合研判,同時生成一碼通,快速核驗,高效通行[5]。方艙醫院內使用了智慧方艙醫院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對患者全方位智能管理,為醫護人員高效便捷地開展工作提供支撐。部分區域采用機器人技術,替代醫護人員執行查房、消殺、運送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感染風險。患者無需走出護理單元床,通過直接掃碼關注APP,便可辦理入院、就診服務,亦可進行艙內導航、物資配送、查詢報告等,減少了患者聚集,避免老年人因行動不便帶來的困擾。智慧管理平臺作為一項新技術,還需要不斷創新,以適應不同醫療場景。未來成熟的智慧方艙可以大大減輕醫療人員負擔,降低感染風險。
2.1 轉運工具負壓救護車仍然是患者轉運的首選工具,但在實際操作時,存在患者基本信息不全,無法跟蹤患者在轉運過程的病情變化,通信不暢,效率低下,導致資源浪費的現象。建議在負壓救護車上搭載5G 技術,借助5G 網絡實現生命數據的實時傳遞,方便醫生遠程診斷和搶救指導,實現“上車即入院”。同時,對患者的管理可以借助條碼信息技術,患者上車后即生成跟蹤信息條碼,通過大數據傳回調度中心,實現精準轉運,避免無效勞動。
當遇到急危重癥情況、跨區跨省的轉運,時速較慢,道路不暢等諸多因素,負壓救護車可能無法滿足突發情況的轉運要求,可以啟用更便捷、更優化的空中運輸方式。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法國、挪威、智利都曾借助軍用運輸型直升機,裝備負壓隔離艙,成功實現患者的跨區轉運[6]。目前,我國的直升機救援尚處于起步和培育階段[7]??罩修D運也存在起飛降落條件受限、費用高昂、空域管制等局限性,無法滿足大批量傷病員轉運的需求,但空中轉運較地面交通的速度更快,適合極個別高?;蛱厥饣颊叩霓D運[6]。后疫情時代,應完善空地一體化醫療救援體系,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救援。
2.2 移動PCR實驗室 此次國家會展中心方艙醫院未配備核酸實驗室,因無直屬的核酸檢測機構,每日采集的標本需外送至地方機構進行檢測。外送檢測機構和方艙醫院之間無法實現信息共享,有時存在溝通不暢,導致患者的核酸報告出具存在滯后現象,增加患者心理壓力。同時,患者反復往返咨詢,也增加了院內感染的風險。移動PCR 實驗室具有可實現快速建設、成本較低、方便運輸、安裝簡易等優勢,可在方艙醫院內構建車載PCR 實驗室或移動箱式實驗室[8]。根據方艙醫院大小,合理配置生物安全柜、提取儀和擴增儀,保證檢測安全,既可縮短標本采集到出報告的時間,同時也能避免標本運輸過程可能出現的病毒外泄風險,降低運行成本,有利于患者的及時周轉。此外,移動PCR 實驗室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可以作為常規核酸檢測實驗室的補充,滿足“應檢盡檢”和“愿檢盡檢”的核酸樣本檢測工作[9]。
2.3 方艙CT和移動CT 除此次廣泛應用的車載CT 外,建議為發熱定點醫院、大型方艙醫院搭建方艙CT。作為放射機房獨立單元,方艙CT 兼顧了隔離防護、院感防控及影像診斷,大大避免了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10]。車載CT、方艙CT應配備智能云數據系統,實現與醫生工作站的互聯互通,方便醫生完成登記、報告書寫,以及遠程輔助診斷和分析研判。
此外,對于重癥感染患者,可配備體積更小的移動CT設備,在行掃描檢查時,患者無需移動,尤其適用于吸氧或氣管插管狀態時的肺部掃描。疫情期間,便攜的CT 設備能夠增加患者就診的便利性,減少患者轉運,有效緩解醫療機構的防控壓力[4]。
2.4 便攜掌上超聲便攜掌上超聲體積小巧,質量輕,成本低,可連接網絡,可加載輔助智能診斷程序,無自帶屏幕,探測畫面顯示在手機屏幕上,能夠快速、便捷為醫生判斷病種、分析病情,提供及時和準確的圖像數據支撐,為下一步實施精準救治做好準備[11-12]。方艙醫院作為新冠肺炎患者的應急收治場所,僅靠移動CT 和移動生化免疫室,不能提供全面深入的檢查。此次方艙收治的患者中,有不少合并慢性疾病、腫瘤等基礎性疾病,此類患者的診治,需及時評估基礎疾病的病情變化,把握轉運的適合時間。便攜掌上超聲使用簡單、快速、無創、無輻射、準確、連續動態重復掃描,短時間內就能形成圖像,可以成為臨床醫生“可視化助聽器”[11]。作為方艙醫院患者的重要輔助檢查手段,便攜掌上超聲能很好地提升診斷符合率,降低臨床診斷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
2.5 熱力消毒間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或無癥狀感染者在方艙醫院間隔24 h 進行2 次核酸結果陰性,便可解除隔離返回社區。在患者離開方艙醫院之前,個人物品如手機、數據線、身份證、鑰匙等小件物品可用酒精棉球、消毒濕巾或蘸取酒精的軟布擦拭消毒,但患者使用過的被褥、衣物等大件物品無法在艙內統一終末消毒。尤其是疫情期間,方艙進出患者量大,攜帶的物品繁多,品種各異,如何做好不同物品的消殺,為護理人員帶來了困難。清潔區和污染區應該分別配備具有加熱功能的專用洗滌、烘干設備,為艙內工作人員、患者衣物進行清潔消毒。此外,大型方艙醫院應在患者通道出口區域設置熱力消毒間,幫助患者出院時對其攜帶物品進行終末消毒,從而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防止因病毒外溢而導致二次感染[13]。
新型冠狀病毒仍然在不斷變異,接種疫苗并不能完全阻斷人和人之間的傳播,人口密度較大城市的防控任務日益嚴峻。方艙醫院不但為輕型患者提供了床位充足的救治場所,有效緩解了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而且通過傳染源集中規范管理,切斷疾病傳播途徑,有效阻止了疫情的進一步蔓延。移動平臺在方艙醫院中發揮了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更好地應對今后可能出現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未來要提高方艙的醫療資源配置,探索新型移動平臺在方艙醫院應用的可行性,打造智慧化方艙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