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尚雪,喬安花,彭飛
21 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擁有長達1.8 萬km 的大陸海岸線,海上安全尤為重要。根據2019 年7 月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中國海軍在“近海防御、遠海防衛”的戰略要求上穩步前行,航母在我國向海圖強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航母衛勤力量作為“平時保健康、戰時保打贏”的基石,提高其衛勤保障能力是海上戰備訓練任務圓滿完成的有力保障[1]。
由于現代戰爭的多變性及復雜性導致海戰傷成因復雜、傷員多、傷情重[2],對護理人員的衛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軍海上衛勤保障人員配備比例低于美軍[3],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數量也無法與美軍持平。美軍航母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航母護理人員崗位職責及能力體系,了解其護理衛勤力量可為我軍發展航母護理衛勤提供參考。
1.1 美軍航母護理人員構成美軍航母皆設立醫療部門,該部門的負責人必須是來自海軍軍醫部隊的軍官,護理人員多為現役護理軍官及看護兵[4]。美軍已退役的二戰后首艘航母福萊斯特號(USS Forrestal,CV59),常駐艦員5 000 余人,配備醫療部門及單獨的口腔科,醫務人員包括6 名軍醫、1 名醫師助理、1 名注冊護士和40 余名海軍看護兵,口腔醫療由單獨的口腔科承擔[5]。其中注冊護士即為現役護理軍官,負責航母整體護理工作統籌及組織管理。現役航母斯坦尼斯號(USS John C.Stennis,CVN-74)常駐艦員5 000 余人,配備有1 名重癥監護護士(護理軍官)及36~38 名海軍看護兵[6]。現役航母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CVN-71)常駐艦員5 000 余人,配備有1 名麻醉護士、1 名護士、1~2名獨立看護兵及40~50 名普通看護兵[7]。美軍航母護理軍官由海軍護士部隊中的護士擔任,海軍護士部隊是一支由4 000 多名現役或預備役專業護士組成的團隊,每年征召200 名護士入伍,主要承擔美海軍各類海軍部隊中包含航空母艦及醫院船護士崗位的工作。美海軍護士部隊中的護士可以是現役或預備役,但必須取得護理學理學學士學位并通過護理委員會認證的注冊護士執照考試(NCLEX-RN)。海軍看護兵是經過一系列醫學專業培訓后能夠承擔一定的醫療、護理、防疫等工作的士兵,職能類似于我國的衛生士兵,其中部分人員可看作護理人員的一部分。其工作范圍非常廣泛,普通看護兵一般擔任軍醫助手,在軍醫的指導下開展醫療、超聲、檢驗、影像、理療、護理、藥學等工作,另有獨立看護兵單獨在水面艦艇或特種部隊等執行衛勤保障任務。
1.2 美軍航母護理人員專業美海軍護士部隊中護理專業有10 余種,其中包括臨床護士、麻醉護士、助產士等。從美海軍護士部隊分配至航母工作的護理軍官一般來自麻醉、重癥監護或急診等專業,在登艦前應至少入伍4 年,并在各類海軍醫院或社區從事專科護士2 年及以上[6-7]。
美海軍使用海軍士兵專業代碼(The Navy Enlisted Classification,NEC)對士兵進行區分,2018 年美海軍更新的代碼中包含理療技師、檢驗技師、護士等40 余個專業在內的40余個海軍看護兵代碼[8]。從海軍看護兵培訓部隊分配至航母工作前,根據所學課程及考核等級海軍看護兵就可獲得不同專業的看護兵代碼,包括獨立看護兵及普通看護兵代碼,分為護理、口腔、理療康復、心理等專業[9]。
1.3 美軍航母護理人員崗位美軍航母護理軍官為擁有航母獨立編制的艦艇護士,具有航母軍官和專科護士的雙重身份,在擔任航母護理工作負責人及重癥監護(或麻醉、急診等)專科護士的同時還需擔任航母醫療部門的質量控制員及醫療教練員[6,10]。
海軍看護兵隸屬于航母醫療部門或口腔科,根據其軍銜及能級擔任獨立看護兵或普通看護兵,崗位與其專業相匹配,可擔任護士、心理咨詢師、檢驗技師、藥物濫用咨詢師、口腔科醫師助理等。同時,看護兵也分為新兵至軍士長從E1到E9 的9 個不同軍銜等級,不同的軍銜等級擔任不同的管理崗位,如班長、區隊長、軍士長等。
1.4 美軍航母護理人員職責美軍航母護理軍官職責包括重癥監護護理、健康促進、心理咨詢、急救技能培訓等工作[6,10]。作為一名重癥監護專科護士,其要負責航母平、戰時的突發危重傷員的護理工作;作為一名護理負責人,其要負責培訓、指導、監督看護兵的護理工作;作為一名質量控制員,其要負責整個醫療部門醫療及護理質量的管理、控制、監察;作為一名醫療教練員,其要負責整艘航母5 000 余名艦員的急救知識及技能培訓。
獨立看護兵可對患者進行常規診斷及治療,在軍醫及護士不在場時可獨立為患者提供治療[11]。普通看護兵承擔護理工作,在軍醫或護士指導下開展護理治療工作,特殊情況下或可獨立進行現場急救、健康評估、知識宣教等工作。
1.5 美軍航母護理人員知識需求美軍航母醫務人員知識需求分為3 個部分,分別為艦艇共同科目、醫療共同科目、專業科目[12]。艦艇共同科目包括艦艇損害管制、艦艇軍官職責等。醫療共同科目包括血源性疾病預防、應急處突、基礎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高級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核生化防護、輻射防護等。專業科目中護士及看護兵的知識體系不同。護士分為麻醉護士和重癥護士,根據崗位勝任力訓練大綱掌握相應的專科護士專業知識及急救護理知識;看護兵專業科目則根據不同的崗位職責、不同的知識體系而制定,如普通看護兵需參加創傷生命支持培訓,而防疫技師需參加航海衛生、食品安全管理培訓。
1.6 美軍航母護理人員知識培訓體系美軍航母護理軍官駐艦前要求有不低于2 年的專科護士經歷并完成ACLS 及創傷護理核心課程培訓。為了更好地執行航母衛勤保障任務,其必須在駐艦后對美海軍水面艦艇有所了解并獲得水面作戰醫療軍官資質(surface warfare medical department officer,SWMDO)。該資質課程包括航母作戰系統、航母損害管制系統、編隊航行系統等。當護理軍官參加為期6 個月的SWMDO 學習及考核合格后,可得到一顆SWMDO 徽章,用于佩戴在軍裝上,增加了職業自豪感及航母適配度[6]。
根據美海軍看護兵成長路線,最低等級的醫療兵不能認證為看護兵,還需要完成17 個學時的基礎級專業課程,包括心肺復蘇、臨床護理、急救流程、一般護理流程、醫學術語、健康與安全、靜脈采血術等。達到HM3(hospital corpsman third class)等級才可認證為看護兵,該等級需在醫療兵的基礎上額外完成12 個學時的低級專科課程,包括基礎護理學、醫療信息管理學、軍事學、健康評估課程等。HMCS(master chief hospital corpsman)等級為看護兵的最高等級,可擔任看護兵的軍士長,需要在HM3 等級基礎上額外完成9 個學時的高級專科課程及12 個學時的本科課程。其中高級專科課程為高級健康評估、外科護理實踐、行為組織學,本科課程為4 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根據美海軍看護兵進階手冊,HM3等級的看護兵需具備5 項一級技能和99 項二級技能,其中5 項一級技能分別為戰現場急救、成人護理、預防醫學、后勤管理、藥物管理。
隨著軍事醫學快速發展,2018 年美軍發布的《衛生戰備訓練條令》中明確提出,美軍全體現役軍人都要接受戰術戰傷救治(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TCCC)培訓[13],適用于全體軍人、戰場救生員、看護兵、戰場醫務人員、高級救護人員5 類人群,每一類人群都有詳細的知識體系。D’Angelo 等[14]根據近年來美軍參加的軍事行動指出,軍隊普通注冊護士在戰場上的戰創傷急救表現不足,需要完成戰場高級注冊護士(Advanced Practice Registered Nurse,APRN)培訓。共包括3 個部分培訓課程:共同科目、專業科目、選修科目。其中共同科目包含軍事衛生勤務學、TCCC、高級創傷生命支持、戰場耳部針灸(用于止痛)、心理急救;專業科目包含婦女健康護理、精神衛生保健護理、成人老年臨床護理、注冊麻醉護理等。
2.1 重視護理衛勤建設 合理配置護理人員目前,我軍針對海戰傷急救研究較多,護理力量建設多依附于醫療力量建設開展,針對航母護理人員配備、訓練等研究較少,但護理崗位始終處在航母衛勤戰斗的第一線,其配備數量、崗位勝任力、人員穩定性、訓練質量等都對航母衛勤保障能力有著重要影響,應重視護理衛勤能力的建設。美軍航母配備40 余名護理人員以保障5 000 余名艦員,且看護兵占大多數,只有1~2 名護理軍官負責整體護理管理及指導培訓工作。根據我軍現行醫療保障模式,航母護理人員分為常駐人員及派駐人員[15]。常駐護理人員包含護理軍官及衛生士官,建議減少護理軍官數量而增加衛生士官數量,若衛生士官不足,可考慮以醫院派駐低年資護士輪換保障補充。建議新選派的衛生士兵駐艦前參加航母衛生員培訓后再分配至一線衛勤崗位工作,縮短崗位合格認證時間并使其具備基礎醫療、護理、戰傷救護等知識,便于后續參加衛勤保障工作。
2.2 增加專業分類 細化崗位及職責美軍航母護理人員都有明確的專業分類,在駐艦前也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或知識基礎。對于常駐護理人員,應進行更為細致的專業分類,設立“專業護士”崗位并制定崗位職責、訓練大綱、考核要求等。2022 年國家衛生和健康委印發的《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 年)》對“十四五”期間全國護理事業發展任務規劃提出:要加強護士培養培訓,建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護士培訓制度[16]。航母護理人員同樣應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進行選拔及培訓。應根據不同的“專業護士”特色及航母任務特點,增加對應專業的理論知識、實操技能、執掌裝備能力等,真正做到“全且專”。經認證過的“專業護士”可以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承擔患者護理、專業操作,執掌專業裝備及參加繼續教育以提升專業保障能力。對于派駐輪換的護理人員,應按照“專業護士”崗位及職責進行選派,真正做到按崗派駐,按崗工作,提高崗位勝任力。
2.3 構建成長路線 提升理論及實操能力參考美軍看護兵成長路線,構建適合我軍的常駐護理人員成長路線。由于常駐人員知識技能基礎水平較弱、臨床經驗較少、實踐機會較少等[17],如果不進行繼續教育,將會導致技能及知識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后退,無法適應現代醫療及衛勤保障技術要求。同時,構建成長路線還可增強常駐護理人員職業認同感及工作榮譽感,提高人才保有率。應參考任職年限、知識水平及考核成績等[18],構建各護理崗位成長路線,按照崗位合格、初級、中級、高級等進階層次[19],制定相應的專業課程、學時計劃、考核標準等要求,以期有針對性地增強常駐人員護理衛勤能力。
2.4 完善知識體系 增強護理整體衛勤水平參考美軍航母護理人員知識體系,我軍航母護理專業不僅僅局限于其本身,還應按照軍事共同科目、醫療共同科目(戰現場急救等)進行區分。在劃分專業崗位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崗位制定不同知識體系培訓課程,增強專業的機動性及靈活性。根據美軍多年來航母火災及事故救援研究[20],航母常駐護理人員應在保持共同科目水平的同時增強“平戰結合”式護理專業科目訓練。在基礎護理知識體系前提下增加急救、創傷等知識體系[21],例如損傷控制性復蘇/手術(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or surgery,DCR/DCS)配套護理知識、高級創傷生命支持、TCCC 等,可通過派駐人員授課、外派進修、網絡課程等方式學習。對于派駐人員,有研究表明其對海上衛勤的了解程度處于較低水平[22]。因此,應增強共同科目訓練,美軍艦艇護士的共同科目也是在派駐航母工作后完成,我軍航母派駐人員也可通過常駐人員授課、發放知識手冊、實地調研等方法進行學習。另外,還可通過“傳幫帶”的共同學習過程,有利于常駐人員與派駐人員融合,縮短派駐人員因地理環境變化等導致的適應期,真正提高航母護理衛勤水平。
近年來,我軍長遠航任務越來越多,艦艇官兵心理問題及睡眠障礙也逐漸增加[23],心理咨詢及睡眠指導也應加入護理人員知識體系中。
總體來說,美軍航母護理衛勤力量建設較為成熟,我軍航母護理衛勤力量建設正在逐步推進。隨著我軍航母編隊遠海任務開展,對航母護理崗位的重視程度日漸增加,應根據航母編隊任務情況探討護理人員配置穩定性、護理崗位設置合理性,并構建我軍航母特有的護理人員成長路線、知識體系,使得護理衛勤保障更具適用性、多樣性、機動性,并可依托后方海軍醫院強大的專業能力,為航母護理衛勤開拓新方法、新技術,提高航母護理隊伍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