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閑樂


7月21日下午,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擴大)舉行代表分組會議,市人大代表圍繞龔正市長代表市政府作的上半年工作報告進行評議。
“時間過半,任務過半。上半年的多項經濟數據亮眼,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代表們認為,報告實事求是地反映了上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沒有回避問題和短板,指出實現全年發展目標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體現了市政府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
面對下半年艱巨繁重的工作任務,代表們依舊充滿信心,只要以深化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為契機,抓好打開發展扇面、增強經濟韌性、改善民生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就一定能順利完成。
亮眼成績為市場主體注入信心
報告指出,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上半年上海經濟加快恢復,發展質量持續提升,曹立強代表對此深有感觸。他說,今年一開春,就看到上海的干部們忙著去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招商引資,上半年全市新增了3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13家外資研發中心。“上半年上海經濟發展表現亮眼,投資、消費、外貿均走在全國前列,反映出上海經濟韌性十足,也為完成全年發展目標打好了基礎。”
亮眼成績讓眾多企業界代表贊不絕口。張立軍代表說,上海是國內營商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這讓騰訊堅定了在上海長期投資發展的信心,“這么好的營商環境,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努力,上半年取得好成績也在意料之中了”。李永明代表也表示,企業在利用好上海提供的廣闊平臺時,也將繼續和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為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文新代表注意到,報告中特別強調,接下來要下更大功夫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要以世界銀行新的營商環境評估體系為牽引,以加快落實優化營商環境6.0版方案為抓手,著力打造營商環境新優勢。“我覺得這一點抓得特別準,國際形勢越是動蕩,我們越要做好營商環境,用實際行動讓全世界看到我們的誠意。”
吳堅勇代表表示,市司法局正牽頭對照世行最新標準,制訂細化具體措施。他認為,和司法裁判相比,仲裁效率高、成本低,在國際上更受企業青睞,浦東可以先行先試,給仲裁業發展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作為一名文旅行業的從業者,從逐漸多起來的客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經濟正在恢復。”袁劍代表說,有些熱門景點的客流量已接近甚至超過2019年同期,希望政府部門能保持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持續為市場主體注入信心。
多位代表指出,在經濟快速復蘇的同時也要看到,仍有不少行業企業經營面臨困難,應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幫助市場主體紓難解困。劉正東代表說,國家和上海政府已經出臺了很多好政策,當務之急是落地落實。
吳少游代表是一位民營企業家,他在履職過程中發現,不少中小微企業對于優化營商環境相關舉措的感受度不深,甚至有些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變了味兒”。他建議,政府應當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規則更加透明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切切實實給廣大中小微企業減負“松綁”,釋放它們的活力。
深化改革開放 打開發展扇面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代表們也指出,當前上海經濟仍面臨內生動力不強、需求總體偏弱等困難。在討論下半年工作該怎么做時,多位代表指出,不能把目光局限在上海一隅,而是要主動把發展的扇面打開,支持更多上海企業走向長三角、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這也與報告中的內容不謀而合。報告指出,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方面,當前主要是要推進“4+2”重點任務,其中的“2”就是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屆進博會開幕式致辭中提出的2項重大舉措,分別是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建設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
“這半年來取得的成績體現了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良好銜接。”徐敏栩代表說,為更好促進經濟發展,政府部門應多多搭建平臺,為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服務和幫助,“一些企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其實很有競爭力,關鍵是怎么讓它們能更好地走出去。”
代表們認為,能不能構建好服務“走出去”的平臺,不斷提高專業服務機構提供國際化服務的能力,是上海能否打開發展扇面的關鍵。
以高端現代服務業集聚的黃浦區為例,去年引進高端現代服務業企業101家、重點投資類企業20家、總部型企業4家。市人大代表杲云介紹,接下來將持續打造高端服務業發展體系,主動對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不斷加大重點領域創新力度,為更好發揮城區中心輻射作用積聚強勁動能。
朱林海代表談到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一家企業在境外遇到了糾紛,想要尋求幫助時,卻發現政策支持中不含法律服務。他說,上海有一支3000多人的涉外律師隊伍,這是獨特的競爭優勢,應該充分發揮好他們的力量。建議將法律服務列入政府提供的服務清單,為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
承接了不少境外法律業務的陳峰代表對此頗有感觸。近期,他所在的公司境外業務以離岸人民幣結算的比例持續攀升。他留意到,浦東綜合改革試點中,強調支持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推動離岸貿易結算、海外融資服務等業務發展。在他看來,無論是國際金融、國際貿易,都離不開良好的法治環境,“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探索與國際接軌的人民幣離岸金融監管等法律制度。”
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培育內生動力
在經濟總量連續兩年邁上4萬億臺階后,上海顯然已經不再滿足于“量”的增長,而是更加看重“質”的提升。正如報告所言,要“大力提升上海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在代表們看來,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城市內生動力,增強經濟韌性。
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對土地要素支撐提出了更高要求。何大軍代表注意到,報告中提到,要下更大功夫提高產業用地利用效率,在張江科學城先行先試一批支持產業發展的規劃土地政策。“對上海這樣一座特大城市來說,一定要在提升經濟密度上下功夫。這項土地政策給了規劃更大彈性,相信將極大促進產城融合。”他呼吁,試點范圍可以擴大到張江科學城的存量土地上,并盡快總結經驗,向全市推廣。
“我們的產業發展必須要有接續性和競爭力。”瞿芳代表的視線落在了近來大熱的人工智能產業上。在她看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崛起,將對生產、制造、服務、研發等產生深刻的影響,有可能顛覆投資、貿易等現有模式。為搶抓新機遇,其所在的小紅書正積極布局相關多模態模型,將研究成果與市場接軌,借此賦能現有業務。
徐建代表認為,提升產業創新能力,除了中心城區外,不妨也把目光投向城郊和農村。“近年來,不少龍頭企業在青浦落子布局,更多遠郊鄉村籌謀起土地高效利用。”徐建代表說,各街鎮、鄉村應依托于資源稟賦和創新生態,找準切入點、找到突破口,才能積蓄起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不少代表長期關注科研成果轉化率問題,他們在評議時指出,考察科研成果轉化不能光看數量,還要聚焦于機制創新。應支持開展市場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讓市場支撐科研單位研究,科研成果反哺產業,形成良性循環。顧倫代表建議,政府部門要在硬科技上加大投入,對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硬核企業給予更大支持。
還有代表提出,金融機構要調整評估標準,在融資方面給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更多支持,“很多金融機構仍然只看重企業當前的盈利情況,沒有考慮該行業的發展前景、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等”。
布局未來產業意味著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的“串聯”。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人才無疑是重中之重。
在禹寶慶代表看來,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必須拿出真正能打動人的好政策。“最近幾年各地都在‘搶人才,上海也不能落后,要拿出實實在在的好政策來。”
劉志代表認為,吸引集聚人才,既要關注“塔尖”,更要重視“塔基”。然而,目前各項人才政策中對于高技能人才的著墨不多。“希望進一步出臺相關舉措,集聚更多有能力制造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的高技能人才。”
“人才不是吸引過來就結束了,我們還要做好相關的配套支持。”鄭佩蕓代表說,上海從海外引進了不少高層次人才,但僅靠他們個人單槍匹馬是做不出成績的,用人單位應該為他們配好團隊,制定好相應的激勵機制。
用心用情保障改善民生
擴大“醫教文體”等相關公共服務供給,實施無障礙環境提升工程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更大便利,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報告中提到的一項項民心工程獲得了代表們的充分肯定。
李皎代表注意到,報告強調要用兩屆政府10年時間完成“兩舊一村”改造,“這充分體現了上海政府幫助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決心”。作為一名企業家,潘晶代表參與了一部分新增養老床位的建設,他說,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迫切需求,以及政府為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付出的努力。
“這次的報告對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寫得特別‘實,尤其是新一輪民心工程的行動計劃。”胡曉麗代表說,從熱鬧的菜市場到方便的社區食堂,從濱江公園鍛煉的市民到市井路邊演奏大提琴的樂手,無處不體現著上海對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踐行。“對一座城市的信心,不僅來自經濟數據的提升,也來自市民感受到的身邊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把市民身邊的環境打造好,也是提振信心的一種方式。”
從“兩舊一村”到公園城市,評議時,代表們不僅在意建得多不多、好不好,更關注其能否為城市發展帶來聯動效應。
“道路如果能體現人文溫度,也能優化營商環境。”施政代表談及調研中遇到的一條小馬路。原本的90度直角設計容易產生視覺盲區,改造后有了弧度,車輛行人也有了緩沖帶,不僅改善了交通出行環境,更促進了區域間的經營主體互聯互通。
類似的理念還體現在“兩舊一村”改造和公園城市建設中。討論中,多位代表提及,要找到推動城市更新和群眾接受意愿的最佳政策平衡點。推進中,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探索更可持續的更新模式。
寸土寸金的南京東路街道,林立的高樓大廈背后,仍存有大量零星舊改地塊,還涉及不少歷史風貌保護建筑。周明代表認為,改造中不應簡單“一刀切”,而是要結合歷史文脈肌理、周邊居民訴求,探索宜居宜商的改造路徑。比如,針對零星舊改地塊,可考慮修繕、活化歷史建筑,同時保留存量商業,將其打造為開放商業街,更好地保留“煙火氣”。
公園城市建設也秉持類似邏輯。代表們認為,建設公園城市不是簡單地在城市中建公園,而是要把城市變成一座大公園,努力實現公園與城市空間的無界融合。張頌華代表認為,公園建設不妨與城市文化相結合,建議在打造公園花草馨香的同時,融入文化元素,以文化賦能提升公園的人文內涵,可因地制宜嵌入當地文化活動,讓公園兼具設計感和城市溫度。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來,上海持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全市就業形勢總體平穩。胡霞敏代表說,當前仍有一部分高校畢業生面臨較大就業壓力,特別是一些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有些企業反而招不到人,建議有關部門要準確把握各方需求,更加精準地提供職業指導、求職實訓等就業幫扶服務。蘇梅代表認為,當前基層治理需要更多高素質人才,可以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去就業,充實社區工作者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