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渡
春秋戰國時期, 百家爭鳴、處士橫議,社會上出現了大大小小上千種思想流派,士人們紛紛著書立說,其中形成了學派且影響深遠的是道、儒、墨、法四家。
道家名著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老子》,相傳為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全書共約五千字,分為“道經”與“德經”兩部分。“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
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比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天下人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知道了什么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美與丑、善與惡、高與低、難與易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甚至能相互轉化。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列子·湯問》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相傳是列御寇所著,其學說被古人譽為常勝之道。全書分為八篇,記載了許多寓言和神話傳說,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們耳熟能詳的《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疑鄰盜斧》《高山流水》《余音繞梁》《歧路亡羊》等寓言和故事,都出自此書。
不過,其中有些故事可能是后人根據古代資料重新編寫的。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莊子·逍遙游》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學說總匯。《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相傳為莊周自撰,現有七篇,此外,還有“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相傳為莊子門人及后學所著。
《莊子》中有大量神奇浪漫的想象和氣勢恢宏的景象,比如“不知其幾千里也”的鯤鵬,“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望洋向若而嘆”的河伯,“栩栩然胡蝶也”的夢境體驗……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魯迅評價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莊子》的文學價值堪稱先秦散文之最,只有儒家的《孟子》才能在藝術成就上與之相比。
儒家名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
春秋戰國之交的諸子散文多采用語錄體,以記言為主,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論語》中的語言簡潔凝練,富有詩意和哲理,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用流淌的河水來比喻時間的流逝,形象又貼切,富有教育意義。
《論語》通過對話和動作描寫,刻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比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好學生顏回,還有因白天睡覺而被老師罵“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等。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大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曾子就是那位“吾日三省吾身”的孔子弟子,據說他十六歲就拜孔子為師,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北宋時期的“二程”——程顥、程頤非常尊崇《大學》,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后來,《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一部極為重要的儒家典籍,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與其門人共同編纂而成的。
全書以孟子為中心,講述了他的思想主張和政治活動,其中有大量精彩的辯論和比喻。
《孟子》在文字表達上銳氣逼人、氣勢極強,讀起來酣暢淋漓、非常過癮。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代議論文大家都對《孟子》推崇備至。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反映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思想以及荀況的倫理、政治和經濟思想。
荀子是先秦時代最后的一位儒學大師,他總結了當時學術界的百家爭鳴和自己的學術思想,將之寫成結構完整、論證嚴密的專題論文。其中的《成相》《賦篇》兩篇韻文,已經是嚴格意義上的純文學作品了。《成相》是歌謠式的通俗文學,是“后世彈詞之祖”。《賦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以“賦”命名的作品,是后來漢賦的源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