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一小學 王 麗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應當明確學生的寫作習慣與認知能力,針對作文進行量化考量,在此基礎上以個性化的教學方式為基礎,創建良好的教學方式,保證寫作教學質量,從而依照以個性化為基礎全面指導學生進行寫作,保證學生所創作出來的內容更加真實、感同身受。不僅如此,在教學中應避免忽視學生自身的獨特特點,展現學生的思想動態。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學生在內容上往往背道而馳,所創作的內容存在同質化情況,而較為普遍的就是“無病呻吟”。由此可見,教師需創新教學方式,在作文教學中應當以個性化為指導,以構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本文論述個性化作文教學的含義與意義,分析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主要特點與要求以及小學語文中段個性化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在教學中引進個性化的教育理念;為學生傳遞個性化寫作技巧;為學生創建個性化的寫作情境;為學生創建個性化的作文命題的優化策略。
在小學語文作文個性化教學時,教師應當明確核心目標,保證學生可以脫離“典型”,在不斷探索與實踐當中找到自己獨有的寫作風格,避免始終拘泥在統一的行為框架中,促使學生整合多種方式來構建語言結構,保證文章有屬于自己的標簽,凸顯個性。
個性化作文教學是巧妙立意,作文主題個性有特點,不千人一面,呈千人千面,強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發掘學生個人的閃光點。在小學語文個性化寫作教學時,教師應明確寫作的主題與方向,在此之后,針對自身對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自主發揮。在擬題方面,保證學生給出的題目契合主題,代表出自己的新穎特點,又或是在教師給出的圖文當中提煉出題,從而保證形成題目;在作文體裁方面,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選擇;在作文結構與框架方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融入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形成獨有的風格,隨即給出材料,保證得到合理化運用,彰顯個性化的特點,契合個性化的目標。
在個性化寫作教學時,教師需要指引學生的個性,保證學生自身的個性能力持續飆升,呈正確的方向前進,引導學生正確的思想,具備為人處世的態度。除此之外,個性化的作文學習還需要保證個性化與自由化的寫作內容,提升學生知識素材積累的能力,優化語文核心素養,并且在寫作期間精準調度語文素材,從而形成作文。在個性化寫作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習慣,讓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個性化寫作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這種形成呈現新高度,可避免學生之間隨意借鑒與抄襲,久而久之,學習習慣可以自然形成。
語文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此期間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是學生提升自身能力的主要方式,是學生日后交流與參與生活的根本工具,更是學生實際知識學習的根本內容。
依照當前語文作文教學的特點來看,作文是語文知識當中綜合能力的根本考量方式。學生在寫作期間,可以掌握字里行間的關鍵點,明確其中的用詞與用句。依照這一形式可以發現,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當中最為明顯的特點是“基礎性”,需要學生具備嚴謹的邏輯,明確行文結構,保證語句通順。
作文本身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在積累的過程中提升作文實踐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保證學生可以從“獨立創作語段”面向“獨立完成文章”轉變,進而在作文中理清行文結構,運用文字積極表達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在作文體裁層面,需要學生對作文課程進行學習與明確,掌握相對簡單、適宜中段學生的記敘文寫作方式,保證文章的思想更加健康,內容有話可說,具備清晰的條理與寫作目標,明確詞語的具體運用,確保標點符號使用正確。
針對現今小學語文寫作實際情況來看,教師應當在教學中依照學生認知能力、讀寫能力、思考能力等特點來開展教學活動。現如今小學生綜合能力存在明顯單薄的情況,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與需求,避免導致教學超出小學生能力范圍的情況,從而完善作文教學工作,讓其更加具體。總體來說,在作文寫作教學當中,教師應針對基礎的寫物作文、敘事作文、寫人作文進行明確,保證教學適應小學生自身的身份,完善學生的認知體系,為寫作知識的完善奠定基礎。不僅如此,教師還應當創建各種功能性的語段,完善寫作,確保學生寫作能力得到提升。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發言稿、日記等相關內容的寫作,從而完善學生知識學習的框架,提升學生素材積累能力、寫作能力,分辨不同文章所展現出來的不同功能,為寫作教學奠定基礎。
首先,教學過程缺乏科學性。寫作教學仍舊不受大多語文教師的重視,導致教學缺乏一定的科學性。雖然語文學科的教材主要涵蓋四個環節:閱讀鑒賞、梳理探究、名著導讀與表達交流,但部分語文教師認為閱讀鑒賞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沒有對其他三個環節給予足夠重視程度。在新課標教學背景下,寫作也是重要環節,在日常考試成績中占比較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意識到寫作教學重要性,通過有效培訓,使教學更具有科學性,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其次,學生寫作積極性較低。因思維能力不成熟、價值觀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形成一定標準以及數字背景下學生容易通過大數據了解外面的世界,能夠對外界一些時事新聞和社會現象有自己的想法,導致學生被動寫作或是按照范文模式進行寫作的現象,致使作文差別性不強,缺乏一定的創新元素。長期在這樣的寫作方式和寫作觀念的影響下,學生難以產生寫作興趣,自然難以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
學生普遍存在抄襲與雷同的情況,并且這一現象比較嚴重。學生經常選擇千篇一律的題材,如在寫好人好事的內容時,學生總是寫撿錢包、扶老人過馬路等內容,難以涉及其他類型的題材。如果學生在寫作期間缺少自己的個性,則難以保證質量。因此,教師應當以個性化的作文教學為指導,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彰顯學生個性,以保證作文的質量,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師在教學期間應為學生貫徹個性化理念,并將這一理念落實在教學活動各環節,從而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教學計劃與對策。為了進一步彰顯個性化教學理念的作用,教師應當明確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存在的差異,為不同喜好、不同習慣的學生創建針對性教學模式,確保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能在作文寫作教學展現自我,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平臺,彰顯寫作教學所具備“私密性”,尊重學生的個性。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讓學生積極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學會將情緒、思想呈現在寫作當中。因此,在教學實踐期間,教師需要提升教學資源的運用能力,積極體現個性化教學。
在傳統寫作教學過程中,學生習慣性在文章中描寫自己的親人,但這樣會導致思維的固定。比如,學生在描寫長輩中往往會運用這樣的話語:“媽媽對我非常好,在我生病的期間,媽媽經常冒著大雨背著我上醫院”;在針對父親描寫期間,會這樣寫道:“印象中爸爸是十分嚴厲的,即使我犯了很小的錯誤,他也會嚴厲批評我”等。這樣會導致學生的文章存在極高相似度、缺少創新、難以體現個性化特點現象。因此,教師需要不斷鼓勵學生,保證學生從以往傳統思維中跳脫出來,根據父母的職業與性格特點來進行描寫。此外,教師還應當針對總體的寫作范圍進行拓展,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描寫各個行業當中的典型人物,保證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所表達的內容更加真實。所以,在個性化寫作教學時,教師應從教學思路、教學模式等多角度出發,嘗試創新突破,保證學生能夠具備個性化的寫作方式中轉變以往單一的思維,掌握個性化的寫作技巧,展現自我特點,寫出個性化的文章。
在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為學生傳遞正確的個性化寫作方式,提高個性化作文教學的有效性,轉變以往單一的寫作方式,實現多元化的寫作手法。講解個性化寫作手法,可以促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獲得提升,讓文章展現其自身獨有的個性,有明顯的個人色彩,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寫作風格。
例如,在記敘文寫作教學時,學生習慣依照事情發生時間進行寫作,這種形式十分常見,但學生個性并不能全面展現出來。比如,在文章情節上習慣平鋪直敘,文章好似“流水賬”,導致讀者在讀的期間難以產生情感共鳴。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運用倒敘、插敘的方式進行寫作,從而提升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樣的寫作方式可以保證文章具備一定的可讀性,讓讀者在朗讀時浮想聯翩,保證文章更加獨特,展現學生個性。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作品,讓學生獲得更為直觀的感受,在寫作期間獲得啟發。在學生觀看完成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發布任務。比如,引導學生以《一見難忘的事》為題目進行文章寫作,保證學生在觀看影視作品期間獲得無限的啟發,明確寫作當中具體倒序的運用方法,設計良好的開頭,引人遐想,之后再慢慢敘述事情的經過,保證文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即使在閱讀完成之后也可以“回味無窮”。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作文的個性化并不能全面展現出來,根本原因是難以為學生創建個性化的表達平臺,教師始終都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單一的知識講解,傳授簡單的寫作技巧,沒有彰顯其中的個性化特點,由此導致教學過程枯燥無味,學生在寫作期間也沒有積極表達的意愿,長此以往,學生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建個性化的寫作情境,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其更加“天馬行空”。
教師在為學生創建個性化情境時,可以在情境中融入多種元素,彰顯情境教學的價值。例如,圍繞一段話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我們都在慢慢成長,學會了孝敬,懂得自己身上的責任與擔子,知道自己眼前的美好”。教師在為學生展示這段話之后,可以圍繞成長期間的實例進行寫作。為了創造更好的情境,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懂得了哪些道理,由此引發學生的思緒,將其帶入情境中,提升情感感悟,積極運用文字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在實際寫作期間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獲得更為真實的感受,獲得個性化的寫作形式。
在個性化作文實踐中,教師應避免作文內容生硬照搬,應為學生創建個性化的作文命題。由此,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的寫作能力、認知水平、性格特點等出發,不僅要掌握學生真實的想法,還需要創建命題作文,彰顯學生自身獨有的個性。寫作應當聯系生活,促使學生能夠對寫作有深層見解,不斷挖掘周邊事物,提升創新能力,提高寫作質量。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為學生創建展示自我的空間,為學生選擇適合個人的命題,拓展至學生更加擅長的領域,實現個性化寫作。
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想象”進行命題設計,引導學生從自身各層面出發進行想象,將實際生活作為素材。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想象自己即將回到過去、奔向未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以《我想》為題目進行寫作。顯然,這樣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保證作文教學突顯個性,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自然而然會提升寫作的質量與速度。
總而言之,在小學中段語文教學實踐期間,教師應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作為主要目標。作文具備一定的實踐性,教師需要在實踐期間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問題,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個性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全面創新小學作文教學,保證教學推陳出新,解決現今教學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為學生寫作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