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盟初,王華琳
(廣西藝術學院a.人事處;b.設計學院,南寧 530022)
自2019 年4 月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部委發布“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到2020 年11 月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新文科”建設駛入發展快車道。“新文科”之“新”,重點是新科技革命與文科的融合發展[1]。文科實驗室是科技與文科融合的重要載體,也是“新文科”建設的主要抓手之一。自2020 年起,教育部連續3 年將高校文科實驗室建納入年度工作要點,并于2021 年底,確定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開始啟動試點建設工作。廣東、遼寧、安徽等省也陸續開展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試點建設,積極探索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文科實驗室建設運行管理模式。在教育部和省政府教育管理部門的引導下,全國高校積極開展新文科重點實驗室建設論證工作,以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創新文科教育和人才自主培養模式改革。在建設藝術學科實驗室過程中發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藝術與科技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現象在藝術設計學科領域日益明顯,構建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藝術設計實驗室將有利于設計學科的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體系改革。
近年來,學術界從“人才培養”“教育體系改革”[2]等方面對“文科實驗室”建設開展了多元探討,指出實踐教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3],文科教學實驗室建設增強了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實踐性,是人文社科實驗教學體系的基礎,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4]的需要。具體在高校藝術設計實驗室的建設,學者們結合各校的實際進行了積極探索:①立足本校創新性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提出加強藝術設計實驗室的建設策略[5-8];②對藝術設計實驗室的開放進行研討[9-11],
③實驗室管理機制及其優化路徑進行探究[12-14];④探討藝術設計實驗室技術創新研究[15-16]等。
雖然高校對藝術設計實驗室建設進行了探索,但由于文科實驗室建設起步較晚、建設和運行經驗不足,研究探索還需進一步加強。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實驗室在建設中還面臨一系列問題。
(1)實驗室建設理念落后。文科人才培養的舊模式導致了對實驗室建設不夠重視,缺乏理念探討。傳統文科人才培養重視圖書館、資料室的建設,而普遍忽視實驗室建設的重要性,這一定程度上致使培養人才與社會需要脫節。新文科建設要求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與社會需求、產業升級需要的人才,就須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加強文科實驗室的建設,提升文科學生實踐創作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服務社會意識。作為應用性很強的設計學科,在學科領域中藝術與科技日趨高度融合,數字影像、虛擬現實技術等科技手段廣泛應用于藝術設計作品,印證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價值,因此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實驗室建設的重要性,加強學生的實踐創作環節。
(2)實驗室教學體系建設滯后。一般在文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度普遍較低,教學內容呈現碎片化,教學與實踐之間缺乏關聯度,從學生學的維度無法體會實踐創新和學科研究的樂趣[17]。藝術設計是實踐性很強的一個學科專業,而大多高校藝術設計實驗室的建設以專業為主,課程設置單一,跨專業建設滯后,沒有把新技術融入文科實驗課程,僅從本專業發展需要出發考慮實驗室的設計思路[18],導致學生綜合能力、學科交叉融通能力不足。
(3)實驗室師資隊伍結構有待完善。科技與文科相融合的新文科建設,要求理論教學與實踐創作并重。需要實驗室教師隊伍既要有豐富專業理論知識的高校教師,還要有掌握行業新技術的企業一線研發骨干。因此,實驗室教師隊伍在教職人員的選拔和培養方面,高校的教師側重于的理論學術能力和教學水平的考量,企業的兼職教師人員則偏向于技術能力強、專業實踐能力突出的企業技術骨干。
另外,還有保障不足的問題,如經費投入不夠、實驗室用房面積緊張、缺乏藝術文化氛圍等。
高校的設計教育,①使學生掌握進入行業必備的扎實基礎,②要更側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批判思維以及未來趨勢的把握能力[19]。因此,需要結合新的科技發展趨勢,以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實驗室為載體,不斷加強學科人才培養體系的變革、提升和創新,以培養融合藝術家與科學家的思辨力和想象力的創新人才。
“耦合”概念最早出現在物理學中,后應用于物理學、通信工程、機械工程和軟件工程領域。存在耦合關系的個體一般具有以下特點:①個體具獨立性,即事物之間不存在依附關系。藝術與科技均具獨立性,從起源上講,藝術的起源有模仿說、游戲說、巫術說、勞動說、心理映射說等,無論是哪種理論學說,均達成藝術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的共識,自產生的之始,它就與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經濟形態、人民的情感表達聯系在一起;科技則是從人類制造勞動工具開始逐漸興起。所以從起源上講,他們是獨立的,相互之間沒有依附關系。從內容上看,藝術以提升人類的審美創造能力及精神文明層次為其價值體現;科技強則旨在改進與提升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21]。②個體之間具有關聯性,藝術與科技兩個獨立的事物之間存在耦合關系,則他們之間有著某種關聯性,這種關聯性主要表現在人的思維上。藝術以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為輔,科技以邏輯思維為主,同時借助形象思維,它們在思維上的異同和關聯,就像藝術中設計的審美性與實用性的雙重屬性交織共現、相輔相成,構成了藝術與技術融合的完美場景。③單元體之間有共性要素,根據單元體間的特性和內在關聯,耦合的形態有內在型、外在型、松散型與緊密型等[22]。兩個單元體之間的共同要素決定了他們的耦合形態。找準事物間的共性關聯要素這個關鍵,把握關聯要素在事物間的聯動機制,就能處理好事物間的耦合關系。藝術與科技的共性要素均為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不斷認知與探索,它們都充分通過人的創造性思維,以知識創新的方式改造自然,也就是通過知識創新,加上高校人才培養的要素,藝術與科技構成最佳的耦合關系。
“新文科”建設框架下,高校藝術設計實驗室通過藝術與科技耦合關系,形成了一個新的人才培養共同體,呈現出新的特征。
(1)復雜性。實驗室中具耦合關系的事物的獨立性,決定了它的復雜性。①藝術和科技分別具有獨自的子系統,在實驗室中承擔著各自的任務;②藝術與科技通過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的橋梁聯結,經過耦合作用后呈現了綜合性和復雜性,產生1+1 >2 的作用,從而也體現了實驗室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性。
(2)整體性。新文科實驗室建設注重學科重組、文理交叉[23],將新科技融入實驗課程。在新文科建設框架下,藝術和科技交織在一起,通過和諧的耦合關系,構成了藝術設計實驗室知識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即實驗室中除了知識創新這個基本要素外,人才培養體系的教師、學生、課堂、創作、實驗實踐等多種要素都是藝術與科技的聯結要素。事物之間的聯系性決定了,幾乎不存在孤立的事物。在開展藝術設計實驗室建設時,應注重整體性,從縱向看,正確全面評價實驗室,揚長除弊,少走彎路,探索本校特色的發展之路;從橫向看,實驗室建設要符合教育教學發展的規律,符合行業發展和區域產業發展的規律,促進社會進步,同時全面評估其與其他事物之間影響。
(3)系統性。高校藝術設計實驗室是個完整的組織系統,藝術和科技在實驗室中具有各自的子系統,分別承擔著各自的組織職能,這些職能看似平行的、獨立的,其實它們通過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以不同耦合形態,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組織系統。在實驗室系統中,藝術與科技各個子系統以不同的耦合形式聯系在一起,通過子系統間的互動、協調、反饋機制,從而達到整個系統的功能最佳狀態。
(4)一致性。實驗室各職能間的關聯要素很多,但共同的核心關聯要素并不多。以往文科實驗室建設,文科與理科、文科與工科交叉很少,存在學科藩籬,缺乏思考共同關聯的問題,各子系統大多都是各行其是,沒有統一的行動綱領,因此,各分系統很難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實驗室建設的關鍵關聯要素有2 個,①人才培養,②知識創新,復合性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學科交叉融合,知識創新的基礎是文理工融合下的科技創新。高校藝術設計實驗室人才培養機制的實質是藝術與科技融合下的知識創新支撐的教育教學創新。
文科實驗室的建設,不是理工科實驗室建設模式復制照搬,而是要在數字自身環境下開辟出新的人/技術/物的數字交往對話新模式[24]。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實驗室建設須樹立藝術與科技融合理念,培養新時代藝術設計人才,成為育人育才的高地。
藝術設計實驗室的建設面向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以人才培養引領區域設計未來,將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以設計智慧服務地方產業升級和民生福祉,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藝術設計實驗室以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為依托,確立“一核心·雙循環·三塑造”三位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多元化能力需求的問題。“一核心”,即面向社會轉型、國家戰略和產業升級需求,以培養德才兼備的高層次設計創新人才為核心;“雙循環”,即打造“藝術+科技”藝科融合,“高校+行業”優勢互補、相互嵌合的協同育人模式,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三塑造”,即以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創新精神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術創意思維”,以面向社會的“設計服務能力”三位一體的設計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深入研究“地方制造行業”與“設計創新人才培養”需求的互通性,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的內涵,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滿足智能制造、“互聯網+”科技文化創新產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如圖1 所示。

圖1 “一核心雙循環三塑造”人才培養理念結構圖
設計與科技耦合,碰撞出創新性的設計思維、設計理論、設計方法和設計手段,通過設計思維、科學思維、技術思維的交叉與融合,促進藝術與科學技術的深度交叉融合發展,形成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根據產業與社會需求,結合科學技術發展趨勢,通過理論指導、科技引導及實踐創導3 個維度,重構“設計素養-設計方法-設計表達-設計實踐”四大課程模塊,重點培養學生推動文化、技術、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核心能力。四大課程模塊如圖2 所示。

圖2 課程體系結構圖
(1)設計素養知識課程模塊。該模塊課程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本領域中深厚的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課程體系中包括設計史、設計美學、藝術品市場營銷、設計研究方法等設計基礎理論知識課程,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關課程。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設計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厚基礎的高設計素養的青年人才。
(2)設計方法課程模塊。該課程模塊打破封閉孤立的學科藩籬,在設計課程基礎上,增加科技知識課程,如數字媒體技術、動漫技術、軟件應用、交互設計等,發展出基于數字媒體與敘事、信息結構與交互、社會網絡和體驗的“信息設計”技術類課程。課程模塊充分體現了藝術與科技的耦合,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科技的思維方式,包括一些技術的實現手段,及面向未來探索新技術條件下的設計創新和藝術表達,從而培養出復合型設計創新人才。
(3)設計表達課程模塊。課程模塊旨在是培養學生科研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設計能力,在導師率領下,圍繞著本領域、行業或產業的熱點和需求,獨立完成設計任務。藝術設計實驗室的該課程模塊面向區域社會服務熱點,開展非遺活化背景下的民族裝飾藝術設計研究、圖形藝術研究、數字化創新與設計、民族服飾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實踐、數字媒體藝術與研究等課程,取得了顯著效果,師生完成了2022 年“中國-東盟電影節”“中國-老撾兩國建交60 周年”國禮設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 周年慶祝活動”徽標設計等設計任務,獲國家廣電總局、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表彰。
(4)設計實踐課程模塊。該模塊課程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將設計思維的方法運用到專業實踐、創作實踐和民族設計藝術專題實踐等課程中。在課程中,讓學生體驗由想法到產品生成的過程,集中體現了“做中學”和“體驗式學習”原則[25]。主要為:①課程與創新創業競賽相結合,將國內、外的設計類賽事作為專業課程實踐項目;②與企業共同設立創業實踐項目,深化學生創業模擬訓練,鍛煉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其創業精神和創造思維,掌握創業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技能。藝術設計實驗室實踐課程聚焦汽車智能制造、綠色生態鄉村建設等區域重點產業發展需求,與東風柳汽、華為UCD中心等地方龍頭汽車制造國企、國家重點高新企業建成多個實踐項目,取得知識產權專利47 項。其中,設計的風行T5 EVO 汽車從2020 年11 月試銷至2022 年1 月共銷售55 088 輛,銷售額60.31 億元。合作企業代表東風柳汽評價:“此人才培養模式能夠精準對接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的需要,緊跟中國汽車行業和市場的新發展與新動態,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培養復合型的高層次創新設計人才。”
藝術與科技耦合下的藝術設計實驗室培養即有藝術素養又有科技素養的復合型人才,需要打造一支既具有理工科背景,又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文科實驗教師隊伍。藝術設計實驗室堅持名師培育,一流科技創新團隊、一流教學團隊,以及企業高端外聘學者參與實驗室教學活動,創建在崗專職教師為主導師、外聘行業設計總監、企業高級工程師為技術導師的混合型“藝術+科技”創新設計師資團隊。要求師資團隊帶領學生走出大學“象牙塔”,走出“舒適區”,走進行業、深入產業、對接企業,在不斷夯實基礎學科知識同時,儲備1 門以上相關學科知識。實驗室團隊于2020 年成功入選廣西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入選自治區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及教學團隊,其中:1 位成員擔任教育部本科高校設計學類教指委委員,1 位在中國美協藝委會擔任要職,1 位廣西高校設計學教指委主任,1 位廣西卓越學者和1 位廣西優秀教師。
藝術設計實驗室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國計民生為宗旨,以設計智慧助推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為目標,實現從過去的淺層次合作,向聯合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等深層次合作的轉變,協同建立了“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合作長效機制,已成為“面向東盟,引領西南區域文化產業創新,驅動智能化技術發展”實踐與研究的重要基地,積極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實驗室持續6次與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自治區級研究生創新創業暨聯合培養基地。校企協同打造“藝術+
科技”“高校+行業”藝科融合協同育人平臺(見圖3),總投入建設經費達2 120 多萬元,有軟硬件設備4 500多臺/套,新增校企實習實踐教學面積5 017 m2。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創新設計中心”“東風智慧出行”“華為UCD”等校企聯合重點實驗室,持續建設東盟文化數字資源庫。基于優質的平臺資源,學生取得了豐碩的實踐創作成果,榮獲全國美展、“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等國家級專業獎項64 項,紅點獎、亞洲工業設計金獎等國際專業獎項31 項,省部級156項,市廳級238 項,創新創業項目73 項。

圖3 實驗室協同育人平臺架構
創新高校藝術實驗室的建設模式,是“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設計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發展的迫切需要。高校藝術設計實驗室建設已取得了一定進展,藝術與科技交叉融合效果初顯,但實驗室建設的各個環節仍需進行新的改革與探索。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辦學自主性,瞄準國家戰略和區域社會需要,結合行業應用前沿與人才培養實踐,將藝術設計實驗室作為學科建設的引擎,不斷探索設計人才培養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