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云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只重視古詩詞的默寫,卻忽略了古詩詞的文化內涵。而想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則一定要重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作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比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將古詩詞與作文的教學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中優美的語言,學習其高超的寫法,感悟作者在古詩詞中寄予的真情實感。
一、現階段語文作文教學與古詩詞結合的局限
在現階段語文作文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能夠主動將古詩詞與其結合起來。相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將古詩詞作為一個獨立的板塊進行教學,給學生造成一種古詩詞與作文毫無聯系的錯覺。這種情況無論是對語文的寫作還是古詩詞的教學都制造了不小的難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當下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學生學習的古詩詞脫離了實際生活,沒有辦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都是當下語文作文教學無法與古詩詞結合的影響因子。
(一)填鴨式教學,沒有趣味性
現階段部分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時,教學流程基本是先朗誦,接著介紹作者,再進行原文翻譯,最后總結古詩詞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留給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背誦。更甚者有些教師不帶領學生分析古詩詞本身的內容,直接讓學生按照教輔來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不會讓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產生興趣,相反還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降低學習古詩詞的熱情。
(二)古詩詞教學脫離現實生活
很多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總是強調作者的創作背景,這對于學習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卻忽略了古代人與現代人的生活距離。這樣的情況會給學生造成一種古詩詞是古人所寫的內容,與自身的現實生活毫無聯系的錯覺。其實,所有的知識都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當古詩詞脫離于生活的時候,學生則無法對學到的知識產生共鳴,古詩詞成了沒有根的知識。
(三)缺乏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機會
現階段大部分語文教師的古詩詞教學只在課堂上進行,很少涉及實際生活,造成了學生學習古詩詞一直停留在表面容易遺忘的情況。事實上,很多作者的作品都是在對現實生活有所感的基礎上創作的,如在面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時候總是會有感而發。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帶學生去實地感受作者提到的景色,或者意境相似的事物,切實體會作者面對這一片景色時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另外,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上有一個通病,即主觀上認為學生理解古詩詞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拋棄了很多古詩詞教學應該有的流程,在實際教學中只是將知識灌輸式地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沒有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
二、古詩詞在寫作教學中運用的優勢
(一)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一篇好的文章可讀性是非常強的,能夠引導讀者透過文字表象剖析作者的內心世界,并不是一篇簡單的流水賬,而要有非常豐富的材料來支撐寫作。就現階段初中生的閱讀情況來說,多數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語文學習中也不重視素材的積累。這樣的學習方式會導致其寫作內容幾乎沒有可讀性,寫作內容也是泛泛而談。而在語文教材中學習到的古詩詞蘊藏豐富的人文情懷以及歷史內涵,如果學生能靈活地將其運用到寫作中,不僅可以為自己的文章提供足夠的理論依據,還可以為自己的文章增色。讀者在讀到文章中的古詩詞時,還可以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加深對文章的整體把握。
(二)有利于升華文章主題
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部分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寫什么,看到題目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這種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是學生對作文立意和主題不夠明確,導致寫作的內容沒有指向性,文章也沒有中心。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即便語言再優美,學生也很難創作出一篇好的文章。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利用古詩詞向學生傳達豐富的知識,感受作者在寫作中主題的明確性。例如,《歸園田居》全詩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作者厭惡官場,二是美好的田園生活。作者基于這兩個方面逐步推進,以此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厘清創作思路,升華全詩主題。
(三)有助于提升學生語言水平
一篇好的文章,語言必須具有優美性、可讀性和流暢性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向學生傳達這一點。就現階段初中生寫的作文來說,部分學生的作文通常使用大白話進行人物事件的刻畫,語言幾乎沒有感染力,文章缺乏美感。古詩詞恰恰可以彌補這一點,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非常豐富,同時表達方式又非常多樣。因此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語言表達方式,并且將其靈活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三、古詩詞與作文教學結合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利用多種教學工具,豐富教學趣味性
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教學方式也在逐步豐富。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時習慣性地借助教材以及教輔進行口述教學,但口述并不能充分體現文字的表現力。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教師可以利用在線視頻、圖片引導等方式進行古詩詞教學。
例如,在《錢塘湖春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在網上查找一些小草破土茁壯成長的視頻以及圖片,將抽象的古詩詞轉化成生動的畫面。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反向利用這些工具,如引導學生對看到的畫面進行文字還原,讓每個學生將自己看到的畫面用文字記錄下來,在班級內部互相傳看。這種寫作的過程其實是將古詩詞與作文結合起來的最佳方式。
(二)加強古詩詞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先人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但不可否認這些作品與現實生活是有一定距離的,因此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將現實生活與古詩詞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
例如,古詩詞會涉及政治、軍事、文化、自然景觀以及各種情感等,這些內容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這些與實際生活產生聯系的元素,采用恰當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盡可能地讓學生將古詩詞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只有學生理解以及認同古詩詞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才能有充足的想象空間,才能理解在寫作時該什么時候用古詩詞,用哪首古詩詞。
例如,《錢塘湖春行》這首詩中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如果學生理解這句詩的含義,則會明白這句詩可以用在春天主題的寫作中。寫作和現實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將古詩詞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才能完成古詩詞與寫作的有效結合。
(三)延伸詩歌教學,激發學生寫作靈感
古詩詞可以分為很多類別,如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等。這些古詩詞之所以被劃分成不同類別,歸根結底是因為作者是在特定環境下完成寫作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將學生帶入不同的情境體驗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
例如,在山水田園詩教學時,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真實的景點,如果不能,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相應的景色展示給學生;在詠史懷古詩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特定的歷史人物以及相應的歷史典故進行教學。
教學不要僅僅局限于表面,要注重內涵。為了開發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反向教學。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意思的小活動,如將古詩詞改寫成白話文,或將一些情節較強的古詩詞改寫成小故事,或為小故事續寫,或假設學生穿越回了那個時代,繼續完成相應的創作等一系列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還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將古詩詞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可謂一舉多得。
四、古詩詞在寫作中運用的具體方法
(一)合理選擇意象
“意象”是物象被詩人賦予了自己的主觀思想與感情,簡而言之即借物抒情。古詩詞通常蘊藏著豐富的意象,這些意象被賦予了作者獨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意象,發揮想象,勾勒古詩詞的畫面感,進而更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有些古詩詞即使意象不同,但表達的感情相同——曹操在《觀滄海》中利用無邊無際的海景來表達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而杜甫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高聳的泰山之上。為了將古詩詞與寫作結合起來,教師需引導學生將意象引入寫作。學生要學會觀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細心體會尋常事物寄托的思想感情,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有位學生在《記憶中的媽媽》為題的寫作中,選擇了“廚房中做飯的媽媽”作為表達感情的意象,生動地刻畫了“記憶中媽媽的形象”。
(二)適當運用修辭
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可以生動地表達人類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古詩詞中語言的方式,感悟作者表達自身思想感情的方式,進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引發學生與作者之間思想層面的共鳴。修辭是語言中最重要的一點,修辭是為了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想要分析古詩詞,就不能忽略作者使用的修辭手法。與此同時,修辭的學習對學生的語言表達也有很大幫助。
1.比喻。
岑參在邊塞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將漫天的白雪比作潔白的梨花,這樣新奇的比喻讓人眼前一亮,豪爽的格調也為后人稱贊。學生學習了這首詩以后,遇到以冬天為話題的作文時,就可以引用這句詩。
2.夸張。
李賀在他的《雁門太守行》中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極力渲染兩軍交戰的慘烈場景,烘托了戰場的悲壯氣氛,正所謂“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擬人。
詩圣杜甫在《望岳》一詩中使用了擬人手法,賦予了大自然人的情感。與此同時,作者還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表現出自己不畏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
4.用典。
曹操在《觀滄海》一詩中利用“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表現自己對賢才的渴望。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利用“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句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在上述經典古詩詞中,修辭手法的使用非常普遍、必要,甚至于很多作品中修辭都是多重使用。如果學生在寫作中能學習這種寫法,寫出的文章便是言之有法。
(三)舉辦朗誦活動,引發情感共鳴
為了讓學生靈活運用古詩詞中的內容,前提是對古詩詞有準確的認知,這樣才能避免亂用的情況,而朗誦就是最好也是最直接感受古詩詞內涵的方式。為了在教學中更好地讓學生感知古詩詞的內涵,教師可以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班級內部舉辦有關古詩詞朗誦活動,使學生在朗讀中切身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實感,進而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把握度,將其合理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中,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抹亮色。
例如,在《短歌行》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求賢若渴、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朗誦,通過詩中的細節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實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思想共鳴,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作文材料,提高寫作水平。
(四)體會人物形象,積累寫作素材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學生在平時就做好素材的積累工作,并對素材進行分類,進而合理運用到各種類型的寫作中。只有用實際的理論來支撐寫作主題,文章才能更加生動鮮活。古詩詞中有大量的人物形象,不同的人物形象都有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假如學生能夠將一些人物故事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以此作為事實案例,則能為文章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文章的可讀性與真實性。
例如,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寫作背景、感知思想感情的方式豐富辛棄疾這一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感知辛棄疾特有的深謀遠慮與愛國情懷。學生在后續寫作遇到相關題目時即可引用這一人物形象。此外,在古詩詞學習中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人物形象,如李白、杜甫、陶淵明等,這些人身上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需要學生整體把握,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寫作素材,進行歸類與積累,以便用于自己的寫作中。
(五)開展詩詞續寫,進行二次創作
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除了理論知識的支撐,還要有大量豐富的練習。教師可以在古詩詞授課時開展小練筆活動,方式可以為改寫、仿寫、擴寫與縮寫,通過多種方式積累寫作經驗。這種活動開展的依據是古詩詞相對精煉且語言精美,為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也是語文教師借此開展活動的主要優勢。
五、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與寫作結合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但現階段語文作文教學與古詩詞結合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正視這些問題,積極探究問題解決方案,在教學時要開展活動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發揮古詩詞在寫作教學中運用的優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需合理利用多種教學工具,豐富教學趣味性,加強古詩詞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延伸詩歌教學,激發學生寫作靈感,讓古詩詞與寫作教學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