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海上牧場科技創新行動”啟動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發布了“海上牧場科技創新行動”的主要內容和重點任務。針對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按照“統籌布局、遠近結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布局海水種業提升、近海養殖升級、深水養殖增效和遠海空間拓展4個創新行動,共18項攻關任務。整合全院優勢科研創新力量,研發出一批能夠有效推動產業升級的新品種、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打造“陸—島—海”聯動,“近海—深水—遠海”場景交融的生態化、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現代海上牧場生產體系,并在重點海域進行集成示范。
種業提升行動設置4個任務。圍繞海上牧場產業升級和新空間拓展對現代水產種業的重大需求,以魚、貝、藻、參等主要養殖生物為對象,通過種質鑒定和發掘共性技術平臺構建、新養殖物種開發、精準養殖品種創制、大規格苗種制備技術體系研發攻關,推進育成一批適合于近海、深水、遠海養殖的優質、抗病、抗逆、速生的新品種(系),顯著提高海上牧場主養區良種覆蓋率。
近海養殖升級行動設置5個任務。針對近海養殖養殖密度過高、設施缺乏、勞動強度大、機械化率低等問題,開展近海生態容量評估、非投餌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系統開發、筏式養殖關鍵技術裝備創制、灘涂及大型圍欄養殖工程技術體系研發攻關,優化近海養殖空間布局,提升近海養殖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構建高效、生態的現代近海增養殖技術體系。
深水養殖增效行動設置5個任務。圍繞深水養殖安全保障和提質增效的迫切需求,重點開展深水網箱安全保障技術研發、智能化養殖技術裝備創制、水下作業機器人開發與應用、高效配合飼料技術創新、海岸一體化信息技術研發攻關,突破深水養殖安全生產、智能管控、精準營養等方面的技術難題,形成一批適應深水養殖的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提升我國深水養殖的災害抵御能力、單位養殖水體產能和養殖效益。
遠海空間拓展行動設置4個任務。圍繞大型養殖工船設施安全設計與制造、智能裝備核心部件、養殖環境管控、工業化智慧養殖等方向,開展高海況設施安全保障技術體系研究、特定物種專業大型養殖工船設計、智能管控作業裝備研發和工船智慧養殖技術研發攻關,全面提升養殖工船的生產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構建具備規模經濟效應的海上工業化水產品生產系統,促進遠海養殖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漁業報,推薦:徐承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