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英,張豪永
(東北林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大思政課”是關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及學生人生“拔節孕穗期”的關鍵大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1]。這意味著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開好、講好、學好“大思政課”,要在認清“大思政課”本質的前提下摒棄老一套“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更不能捧著書本和教義“干巴巴地講”,應該將“大思政課”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不斷深挖“大思政課”育人育才的重要價值,并通過多種方式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目前,我國“大思政課”有關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經過了一段較長的時間,善用“大思政課”在全國范圍內已形成濃厚氛圍。新時代善用“大思政課”、建設“大思政課”要建立在對“大思政課”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深挖其價值意蘊,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大思政課”建設思路。總之,“大思政課”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全局性的系統工程,必須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中汲取精神力量,正確把握“大思政課”的鮮明政治立場和育人根本任務,在“大思政課”潤物細無聲的培養中將學生打造成為立大志、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家長在實施助教的過程中,教師應遵循一定的指導原則進行指導,把教育理念貫穿于指導過程中,并能根據出現的問題及時提供幫助和調整,既不要嚴管高控,也不能放任自流。應針對家長的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指導方法和策略,提高指導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科學性。
“大思政課”要在“大”上做文章,是指在我國現有思政課基礎上,立足于新時代背景之下,“從大歷史、大時代、大理論三重視角進一步推進構建跨越五千年歷史、胸懷‘兩個大局’、多角度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思政課新體系”[2]。“大思政課”克服了傳統思政課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具備時間的廣度、時代的跨度、理論的深度,成為增強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大課、激勵學生建設偉業的時代大課、運用先進思想武裝學生頭腦的理論大課。
最后樁身混凝土澆筑之前需要固定鋼筋籠,而鋼筋籠的制作和安裝以及主筋接頭需要錯開50%,每隔1.5 m需要用點焊來固定螺旋箍筋和主筋。同時以2 m為間隔增設加勁箍。如果鋼筋籠的長度在15 m以上,則需要分段制作。鋼筋籠吊裝就位后要及時焊接,將鋼筋籠固定在正確的位置和標高處。
1.“大思政課”是增強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大課。“大思政課”不僅僅是指空間維度上將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相結合的“大”[3],更是時間維度上向前弘揚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向后發揚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大”。我國古代雖然并未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自古以來國家就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活動,經過千年的歷史沉淀使其成為了一堂歷史大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五千年凝成的智慧結晶為我國思政課建設提供了力量源泉;新中國的興盛發達僅用七十余年,這樣輝煌的歷史也為思政課提供了震撼人心的前進力量,使之成為增強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大課。一方面,“大思政課”是加強學習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歷經歲月沉淀下來的歷史文化的歷史大課。“大思政課”作為教育工作的組成部分,必然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宣揚和傳播中華民族歷史,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五千年歷史中挖掘有利于塑造良好社會風氣、規范人們言行舉止、引導社會穩定發展的優秀傳統,并通過教師的授課、社會的互動、學生的吸收將其繼承、發揚,以培育學生良好品質。另一方面,“大思政課”還是重點抓“四史教育”的歷史大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當代學生的新思想、新理念上的作用,強調要喚醒當代學生的使命與擔當。宣揚戰爭年代中有志之士為保家衛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利用好黨的紅色故事、紅色資源、紅色基因,發揚其高貴品質和無私精神”[4];講好中華民族從一窮二白到碩果累累的轉變故事,弘揚艱苦奮斗、不怕困難等優秀品質。讓后輩們追憶這些艱苦歲月和奮斗往事,成為增強家國情懷的珍貴記憶,成為其不能忘懷的歷史大課。
1.鞏固學科理論基礎,以大道理激發“大思政課”思辨力。理論知識教育是思政課的教學核心,揭示了思政課運作規律和內在本質。長期以來,我國思政課教學將馬克思主義學科理論簡單化、空洞化、模板化,致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不透徹、不充分、不完整,因而學生思辨力弱化。這就要求講好“大思政課”必須鞏固學科理論基礎,講清馬克思主義的大道理,激發活躍的思辨力。其一,要求教師提高政治素養、結合自身經驗進行授課。大學時期正處于學習上的發展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對“大思政課”理論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這就要求老師站在政治高度,結合自身豐富的社會經驗,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入剖析,言傳身教地講透理論,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其二,要求教師明確授課內容是否能夠引起學生興趣、授課內容是否全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歷史上許多成功事例皆是出于對興趣與愛好的堅持。“大思政課”教學同理,繁雜的理論知識離開了學習興趣,學生則無法對馬克思主義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思辨力的運作離不開對理論的深刻分析,教師對所授課內容準備充分、分析透徹,也有助于學生接受大道理、養成理論思維。其三,要求用最新的教材、最通俗易懂的授課方式。馬克思主義雖然已經是一個完整的理論系統,但后人對其內容的理解與運用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新產物,這就要求“大思政課”教師授課時要運用最新的理論成果進行講解和傳播;理論知識豐富且復雜,加之與時代相結合加劇了學生的理解難度,以簡單化、明白易曉的授課方式進行教學,更能促進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激發“大思政課”的思辨能力。
阿姨如果沒有長期的規劃和考慮,就很難踏實、認真地進行學習和自我完善,引導阿姨做好職業設計和規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從更高層面對思政教育做出更深層次的論述,新時代也賦予了“大思政課”更為深遠的價值意蘊。對當代學生而言,“大思政課”有著明確價值取向、筑牢信念之基、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價值。
3.為增強“四個意識”激發內生動力。“‘大思政課’不僅是一門理論性課程,更是一門政治性課程,理解其價值意蘊還需要從政治角度入手”[9]。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政治要強”的要求,表明“大思政課”要立足于政治高度來觀察、分析問題,以政治清醒來解決和處理思想政治理論問題。縱觀我國百年黨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注重思政教育工作,每一門思政課都是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結合我國實際國情以及長期以來的社會實踐經驗而設立的[10],是歷史性和實踐性的統一,是“大思政課”政治性的重要體現。因而,“大思政課”政治性不能“沒有生命、干巴巴的”,應以時代為題材,將黨的基本理論、路線和方針貫穿于“大思政課”教育之中,堅持與時代發展潮流相結合,把思政教育與其他各項工作有機結合,發揮思政課作為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壓艙石”作用。做到立足新時代,提高學生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教師座談會以來,“大思政課”建設氛圍在全國愈發濃厚。對此,新時代對“大思政課”建設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要想建設好“大思政課”應不斷優化建設路徑,教師以大道理激發“大思政課”思辨力;教學內容以大歷史培育“大思政課”自信力;同時注重以大環境鑄就“大思政課”引領力;還要整合多方資源以提升“大思政課”影響力。
1.為謹記“國之大者”明確價值取向。培育好時代新人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明確價值取向。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要做到胸懷“國之大者”,理解“大思政課”的價值意蘊首先要立足于“國之大者”的戰略高度。因此,“大思政課”有著為謹記“國之大者”明確價值取向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大思政課”通過思政教學與社會實踐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脫離實際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長期以來,我國思政課僅停留在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學生無法具體感知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現狀、公共事務服務意義,無法深刻體會黨和國家為人民服務的決心。由此,“大思政課”要求不僅要體會到“學生”這一特定身份,也應體會到其在社會上的其他身份,有利于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承擔義務的意識。另一方面,“大思政課”立足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立足我國發展新階段。從大局出發,培養學生參加現代化建設的責任和意識,培養其將報效祖國、為人民服務當作實現個人價值的主導方向。由此,“大思政課”使學生能夠成長為習近平總書記和人民所期望的有大局觀、自覺講政治、能夠強化責任擔當、學會居安思危的“國之大者”。
3.“大思政課”是運用先進思想武裝學生頭腦的理論大課。“大思政課”還指理論之“大”,強調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簡單來說,培育當代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系統闡明“大思政課”如何通過一系列理論成果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完成“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目標和任務。一方面,“大思政課”這堂理論大課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新的歷史階段,我國思政課的科學理論體系沒有變,核心要求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愈加激烈且復雜的形勢下,通過“大思政課”用實力宣揚、講透馬克思主義,講好馬克思中國化的故事,拓展學生視野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大思政課”這堂理論大課注重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清中國共產黨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領導人民斗爭“從翻身做主到國富民強的故事,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用理論武裝學生頭腦,達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的”[6]。教育引導學生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覺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為祖國大好河山和人民幸福生活奉獻終身。凡此種種,皆表明了“大思政課”是一堂武裝學生頭腦的理論大課。
2.為樹立“四個自信”筑牢信念之基。“大思政課”集齊眾多先進思想與理論為一體,“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與掌握‘大思政課’發展的內在邏輯,這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獨特之處與突出優勢”[7]。因此,“大思政課”為學生樹立“四個自信”筑牢信念之基增添了底氣和信心。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發展階段提出“兩個結合”,這表明“大思政課”要深入研究這一重大理論命題,站在建黨百年歷史關鍵節點、“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期,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價值,深刻總結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實踐經驗,自覺將能夠幫助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的元素融入“大思政課”中,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底氣所在。另一方面,“大思政課”不僅講理論上的大道理,還要擺出中國崛起的不爭事實,助推我國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這些都表明“大思政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深入研究,更需要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關聯的思政教育。“深刻分析四個自信的內在邏輯、詳盡闡釋其價值,是教育引導學生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必勝的決心和信心所在”[8]。因此,“大思政課”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在學習與實踐中筑牢信念之基。
2.“大思政課”是激勵學生建設偉業的時代大課。“大思政課”也指育人格局之“大”,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更立足于我國“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總的來說,就是要立足于新時代‘兩個大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5]。“大思政課”在這兩個大局中,順應時代要求,成為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激勵學生勇立潮頭,建設偉大復興事業的時代大課。一方面,“大思政課”是直面新時代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與弊端問題的時代大課。要解釋清楚存在的矛盾與弊端問題,應以“大時代”“大成就”“大道理”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激勵其辯證看待事物發展規律,將存在的“危”轉化為“機”,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以此激發學生對我國社會發展充滿信心,對未來道路充滿憧憬,做好迎接未來建設偉大事業道路上艱苦和復雜的準備。另一方面,“大思政課”是結合當代學生時代重任的時代大課。在國際形勢瞬息萬變的今天,在萬物處于高速更新的時代中,學生需要有正確引導方能應對自如,這時“大思政課”在關鍵時刻對學生的引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進入新時代,時代重任與時代擔當意識的傳承都離不開“大思政課”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引導學生自覺將個人小我融入家國大我中,將青春和力量齊聚、深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自覺承擔起建設偉大復興事業的時代重任,以此凸顯出“大思政課”的大格局和時代特性。
傣錦的紋樣種類繁多,根據表現對象(即原型依據)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表現自然物類的象生形紋樣,包括植物紋樣(如刺花、芭蕉花、八角花等)、動物紋樣(如象腳紋、孔雀紋、蚯蚓紋等)、天體紋樣(常見的有日紋、月紋、星紋等);二是表現傣族的生產、生活及其宗教信仰的紋樣,如繞線板紋、梭子紋、奘房、佛塔、凈水瓶等;三是裝飾紋,即指那些純粹從裝飾效果出發設計的,無特定意義的點、線、塊、格、圓、角構成的符紋圖形及其變化的圖形,如齒紋、彎串紋、團紋、連接紋、角紋、線格紋等。
2.扎根中華智慧土壤,以大歷史培育“大思政課”自信力。“大思政課”教學內容涉獵極為廣泛,是政治、經濟、文化三者的結合。作為一門課程必須要以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支撐。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深厚的歷史底蘊在新時代滋養了思政課的思想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這就要求講好“大思政課”要扎根中華智慧土壤,以五千年的歷史滋養文化自信,培育“大思政課”的自信力。其一,扎根中華智慧土壤,以五千年的歷史滋養文化自信,要求既要結合歷史又要關照現實。通過歷史與現實的融合觸類旁通,用活教學素材把“大思政課”講得深刻而透徹、溫柔且有力量。讓歷史英雄事跡、現代抗疫模范進入課堂,用厚重的歷史、貼切的現實生活把“大思政課”講到學生心坎里,彰顯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中國自信。其二,以歷史自信培育“大思政課”的自信力,要求既要尊重原有歷史又要在把握歷史主動中創造新歷史。充分發揮歷史在思政教育中的清醒劑作用,深挖思政教育與歷史文化的耦合之處,在教育引導學生尊重歷史、敬畏歷史的同時為其樹立信心,推動其更加勇往直前,在新時代創造出屬于自己、屬于后來人的新歷史。其三,以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培育“大思政課”的自信力,要求既要講好歷史故事又要講透“四史”。讓學生充分了解國家歷史演變過程,深入了解國家發展歷程,加深對歷史、對國家、對人民的感情,在對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家歷史的學習與思考中厚植人民情懷。總之,要通過悠久的歷史潛移默化地講清楚中華文化為什么“興”、中華文明為什么“行”的問題,提高“大思政課”自信力。
3.結合社會發展問題,以大環境鑄就“大思政課”引領力。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實踐是理論的來源,任何理論知識最后都要回歸于生活實踐來加以印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