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一些知名人士紛紛建議在盧溝橋畔修建一座全面反映抗日戰爭歷史的紀念館,以緬懷先烈、砥礪后世,同時揭露日本侵華戰爭的罪行。
籌建之初,在建館和選址上存在不同意見。北京市有關方面最初建議修復宛平城東西兩座門樓,將東城門樓作為“七七”抗戰紀念館,陳列有關抗日戰爭的文物史料;將西城門樓作為盧溝橋文物陳列館。隨著工作的深入,大家對紀念館的定位逐漸產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認為應該修建七七事變的紀念館,一部分人認為應該修建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紀念館。
1983年12月,胡喬木到盧溝橋和宛平城考察并指出,要在宛平城修建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紀念館,不做七七事變陳列館,名稱就叫“抗日戰爭紀念館”。這是胡喬木第一次明確將其命名為“抗日戰爭紀念館”,并作出基本定性。
1984年6月,胡喬木在給國務院的信中,明確提出修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從信的原件上可以看到,胡喬木特意在“抗日戰爭紀念館”前面加上了“中國人民”四個字。這是有關檔案中第一次提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完整表述。
1986年7月9日,鄧小平親筆題寫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名。
(登高摘自《縱橫》2022年第2期,陳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