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具有語言豐富、準確、生動、優美的特點。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的同義詞。本文借助《說文解字》等相關資料,選取在本義、引申義、假借義中具有“病”義的單音節同義詞,并對它們的微殊之處進行辨析。
【關鍵詞】《詩經》;“病”義;同義詞
【中圖分類號】H13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1-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1.042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詩經》的語言復沓重疊、優美和諧,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大量的同義詞,其中“病”義同義詞占得比重較大。本文通過對它們的本義、引申義、假借義進行梳理,并從生病的種類和生病的對象兩方面進行辨析,準確把握“病”義同義詞的細微差別,不僅能夠了解《詩經》的用詞特點,更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認識《詩經》。
一、《詩經》“病”義同義詞的確定方法
黃伯榮、廖序東在《現代漢語》中提道:“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的相關語義組成的語義場叫作同義義場,同義義場中的各個詞叫作同義詞。”[1]古漢語同義詞的確定方法有很多,周文德在《〈孟子〉單音節實詞同義詞研究》提出了“雙重印證法”。徐正考在《古漢語專書詞匯研究中同義關系的確定方法問題》提出了“系聯法”為主,“參照法”為輔的方法。而郭英認為“語境識同法”是最可靠的同義詞認定方法。在此方法的基礎上,也可以用“義訓”“互言”“對言”“連言”等方法進行輔助驗證。本文主要用“義訓”“對言”“連言”等方法來確定《詩經》中“病”義同義詞。
(一)義訓
以通行詞訓釋古語詞或方言詞的意義,謂之義訓。如《詩經·小雅·四月》:“亂離瘼矣,爰其適歸。”《毛傳》:“瘼,病也。”以通行詞“病”解釋“瘼”。再比如:《詩經·大雅·瞻仰》:“邦靡有定,士民其瘵。”《爾雅·釋詁》:“瘵,病也。”以通行詞“病”解釋“瘵”。所以,“瘼”和“瘵”是“病”義同義詞。
(二)對言
訓詁學上對言指意義相反或關聯的詞句相對成文。如《詩經·周南·卷耳》:“我馬瘏矣,我仆痡矣!”“瘏”和“痡”在句中相對成文,均表示“病”義。《詩經·小雅·巧言》:“既微且尰,爾勇伊何!”《爾雅·釋訓》:“骭瘍為微,腫足為尰。”“微”和“尰”相對,皆表示“病”義。再比如《詩·小雅·莞柳》第一節的“上帝甚蹈,無字暱焉”和第二節的“上帝甚蹈,無字瘵焉”中的“暱”和“瘵”是對言,表示“病”義,是同義詞。
(三)連言
連言又稱連文、連及,是指古人在行文時為湊個音節而在一詞的前面或后面連上一個與其意義相類或相反的詞的表達習慣。用今天的術語來講就是同義復詞。如《詩經·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國殄疹。”王引之《述聞》:“殄、疹皆病也。”“殄”和“疹”就是連言。
二、《詩經》中的“病”義同義詞
本文共統計《詩經》中的“病”義單音節同義詞共30個。其中有本義表示“病”義的,有引申義表示“病”義的,也有假借義表示“病”義的,文章主要從這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本義表示“病”義
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提道:“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2]
疾。《詩經·大雅·瞻卬》:“蟊賊蟊疾,靡有夷屆。”《說文·疒部》:“疾,病也。從疒,矢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
癉。《詩經·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癉。”《說文·疒部》:“癉,癆病也。從疒,單聲。”《毛傳》:“癉,病也。”
疢。《詩經·小雅·小弁》:“心之憂矣,疢如疾首。”《說文·疒部》:“熱病也。從疒從火。”《鄭箋》:“疢猶病也,此以疢為煩熱之稱。”
疧。《詩經·小雅·無將大車》:“之子之遠,俾我疧兮。”《說文·疒部》:“病也。從疒氏聲。”《毛傳》:“疧,病也。”
痡。《詩經·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說文·疒部》:“病也。從疒甫聲。”《毛傳》:“痡,病也。”
瘏。《詩經·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馬瘏矣。”《說文·疒部》:“病也。從疒者聲。”《爾雅·釋詁》:“瘏,病也。”
瘼。《詩經·小雅·四月》:“亂離瘼矣,爰其適歸。”《說文·疒部》:“病也。從疒莫聲。”《毛傳》:“瘼,病也。”
瘵。《詩經·大雅·瞻仰》:“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說文·疒部》:“病也。從疒祭聲。”《爾雅·釋詁》:“瘵,病也。”
瘨。《詩經·大雅·云漢》:“胡寧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說文·疒部》:“病也。從疒眞聲。一曰腹張。”《毛傳》:“瘨,病也。”
瘥。《小雅·節南山》中有“天方薦瘥,喪亂弘多。”《說文·疒部》:“瘥,病也。”《廣韻》:“瘥,病也。”
酲。《詩經·小雅·節南山》:“憂心如酲,誰秉國成。”《說文·酉部》:“酲,病酒也。”王筠《釋例》:“夫人之醉不以為病也,當其既覺,則頭目不清,心神昏眊,夫而后病其醉也。”《毛傳》:“病酒曰酲。”
瘉。《詩經·小雅·正月》中有“父母生我,胡俾我瘉?”《說文·疒部》:“病瘳也。從疒俞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病瘳也。釋詁及小雅角弓毛傳皆曰。瘉、病也。渾言之謂瘳而尚病也。許則析言之謂雖病而瘳也。”這里是渾言尚在病中的意思。陸德明《釋文》:“瘉,病也。”《毛傳》:“瘉,病也。”
痻。《詩經·大雅·桑柔》:“靡所定處,多我覯痻。”《鄭箋》:“痻,病也。”
痗。《詩經·衛風·伯兮》:“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正韻》:“莫佩切,音昧。病也。”《毛傳》:“痗,病也。”
尰。《詩經·小雅·巧言》:“既微且尰,爾勇伊何?”尰是的重文,《說文·疒部》:“,脛氣足腫。”《毛傳》:“骭瘍為微,腫足為尰。”由此可知,尰表示腳腫,即表腳病義。
邛。《詩經·小雅·小旻》:“我視謀猶,亦孔之邛。”指決策計劃有“毛病”(漏洞)。《毛傳》:“邛,病也。”《廣韻》:“勞也,病也。”
癢。《詩·小雅·正月》:“哀我小心,癙憂以癢。”《毛傳》:“癢,病也。”《博雅》:“癢,病也。”《說文·疒部》:“瘍也。從疒羊聲。”《說文·疒部》:“瘍,頭創也。從疒昜聲。”
(二)引申義表示“病”義
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里提道:“一個詞往往不只具有一個意義。當它們有兩個以上意義的時候,其中應該有一個是本義,另外還有一個或一些引申義。所謂引申義,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即從本義發展出來的。”
盱。《詩經·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云何其盱。”《說文·目部》“張目也。從目于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盱、憂也。此引伸之義。凡憂者亦有張目直視者也。”也就是說,病義是盱的引申義。
癙。《詩經·小雅·正月》:“哀我小心,癙憂以癢。”《爾雅·釋詁》:“癙,癢,病也。”《集韻》:“憂病也,通作鼠。”《說文·鼠部》:“穴蟲之總名也。象形。凡鼠之屬皆從鼠。”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穴蟲之總名也。其類不同而皆為之鼠。引伸之為病也。見釋詁。毛詩正月作癙。雨無正作鼠。實一字也。”可見,病義是從蛇蟲之總名義引申出來的。
莞。《詩·小雅·莞柳》:“有莞者柳,不尚息焉。”馬瑞辰《毛師傳箋通釋》:“莞,枯病。”《說文·艸部》:“艸也。可以作席。從艸完聲。”莞的本義是一種植物,引申為植物枯萎,表示“枯病”義。
暱。《詩·小雅·莞柳》:“上帝甚蹈,無字暱焉。”《說文·日部》:“日近也。從日匿聲。”陳奐《傳疏》:“無自近,言無自近亂也。”引申為“病”義。王引之《釋文》卷六:“《廣雅》:‘暱,病也言幽王暴虐,慎毋往朝以自取病也。”
殄。《詩經·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國殄瘁。”《說文·歺部》:“殄,盡也。”殄的本義是斷絕、竭盡的意思,由此引申出“病”義。如王引之《述聞》:“殄、瘁皆病也。殄瘁之同為病,猶勞瘁之同為病。殄之言瘨也,疹也。”
(三)假借義表示“病”義
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里提道:“除了本義和引申義外,還有假借義。用朱駿聲先生的話來說,即所謂‘本無其意,依聲托字。”
莫。《詩經·大雅·板》:“辭之懌矣,民之莫矣。”《說文·屮部》:“日且冥也。從日在茻中。”本義是太陽落在草叢里,表示日暮、傍晚的意思,因與“瘼”字音近,所以假借為“病”的意思。《說文·疒部》:“病也。從疒莫聲。”《方言》:“瘼,病也。”
腓。《詩經·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說文·肉部》:“脛腨也。從肉非聲。”本義是小腿肚子。因與“痱”字音近,所以假借為“病”義。《說文·疒部》:“痱,風病也。從疒非聲。”《爾雅·釋詁》:“痱,病也。”在這里表示草木枯萎。
里。《詩經·大雅·云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說文·里部》:“居也。從田從土。凡里之屬皆從里。”陸德明《釋文》:“里,如字,憂也。本亦作?。”由此可見,里的本義是居住的地方,因與“?”字相近,所以假借為“病”的意思。《玉篇》:“?,病也。”《而雅·釋詁》:“?,病也。”
卒。《詩經·豳風·鴟鸮》:“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家室!”馬瑞辰《毛師傳箋通釋》:“卒當讀為顇。”《爾雅》:“顇,病也。”
憚。《詩經·小雅·小明》:“心之憂矣,憚我不暇。”《集韻》:“蕩旱切,音蜑。勞也,難也。”本義是勞苦,因為和“癉”音近,所以假借為“病”的意思。《說文·疒部》:“勞病也。從疒單聲。”
瘁。《詩·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勞瘁。”因“瘁”與“悴”讀音相同,所以假借為“病”義。《說文·頁部》:“憔悴也。從頁卒聲。”《爾雅》:“悴,病也。”
祇。《詩經·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說文·示部》:“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從示氏聲。”本義是地神,因與“疧”字音近,所以假借為“病”義。《說文·疒部》:“病也。從疒氏聲。”《爾雅·釋詁》:“疧,病也。”
疚。《詩經·大雅·召旻》:“維昔之富不如時,維今之疚不如茲。”陸德明《釋文》:“疚,字或作?。”它是假借“?”字,表示“貧病”義。《說文·宀部》:“貧病也。從宀久聲。”
三、《詩經》中“病”義同義詞的差異
絕大多數同義詞的意義都不是完全相等的;同義詞彼此之間,有同也有異,或者含義有差別,或者使用范圍有寬有窄,或者使用條件有所不同。《詩經》中的“病”義同義詞之間也存在差異,文章主要從“病”的種類和“病”修飾的對象兩方面來區分“病”義同義詞。
(一)病的種類不同
《詩經》中出現的“病”義同義詞涉及的種類很多,有的是指因疲勞而致病,如:癉、痡、瘵、憚、癉、瘏;有的是指一般的病,如:疾、瘼、痻;有的是指憂病,如:癙、痗、盱。除此以外,還有熱病、癢病、困病、酒病、疫病、貧病、枯病等。如:《詩經·小雅·小弁》:“心之憂矣,疢如疾首。”其中的“疢”是熱病;《詩·小雅·正月》:“哀我小心,癙憂以癢。”其中的“癢”是癢病;《詩·小雅·無將大車》:“之子之遠,俾我疧兮。”其中的“疧”是困病;《詩經·小雅·節南山》:“憂心如酲,誰秉國成。”其中的“酲”是酒病,即酒醒后神志不清如患病的感覺;《詩經·小雅·節南山》中有“天方薦瘥,喪亂弘多。”其中的“瘥”是疫病;《詩經·大雅·召旻》:“維昔之富不如時,維今之疚不如茲。”其中的“疚”是貧病;《詩·小雅·莞柳》:“有莞者柳,不尚息焉”中的“莞”和“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中的“腓”是枯病。
(二)“病”修飾的對象不同
在《詩經》中,表達“病”義的這些詞中,修飾的對象是有差別的。比如“陟彼砠矣,我馬瘏矣。”孔穎達《正義》引《爾雅》孫炎注:“瘏,馬疲不能進之病。”朱熹在《集傳》中也提到過:“瘏,馬病不能進也。”由此可見,瘏修飾的對象是馬。“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中的“腓”和“有莞者柳,不尚息焉”中的“莞”修飾的對象是植物。《詩經》中大部分表示病義的詞都是修飾人的,如“心之憂矣,疢如疾首”中的“疢”是形容人發熱生病。“心之憂矣,憚我不暇”中的“憚”是形容人疲勞生病。
四、結語
本文選取《詩經》中30個表示“病”義的單音節同義詞,分別從本義、引申義、假借義三方面進行探討,并了解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病”義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病的種類不同,有疲病、憂病、熱病等;二是“病”所修飾的對象不同,有的是修飾動物的,有的是修飾植物的,有的是修飾人的。本文通過研究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能夠更加了解《詩經》的用詞特點。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26-227.
[2]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版)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8:92.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版)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8.
[6]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8]向熹.詩經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9]周文德.孟子單音節實詞同義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2.
[10]洪飏,鄭海燕.詩經“茂盛”義同義詞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60(02).
[11]杜超月.詩經中“美”義單音節同義詞研究[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21,31(02).
[12]馬歡.詩經“幫助”義同義動詞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21,23(04).
[13]郭英.淺析古代漢語中同義詞的認定與辨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19).
[14]徐正考.古漢語專書詞匯研究中同義關系的確定方法問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02).
作者簡介:
潘子田,女,山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