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7月21日下午,大型電視訪談節目“兩山路上看變遷,綠色中國十人談”在四川省紅原縣錄制。由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原副局長、全國關注森林活動執委會副主任劉東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吳豐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二級巡視員王卓然,清華大學哲學系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盧風,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原一級巡視員、四川省林業產業聯合會會長包建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州長依當措,中共紅原縣委書記楊文松,著名表演藝術家、周恩來總理扮演者、全國關注森林活動形象大使、綠色中國形象大使劉勁等嘉賓團隊,與本期節目主持人蘇琳就“紅色草原 綠色發展”進行了現場討論。
“兩山路上看變遷,綠色中國十人談”電視訪談節目是綠色中國行大型公益活動中一個重要環節,旨在弘揚生態文明,傳播綠色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實踐,主要是在全國范圍內選取一個踐行“兩山”理念的優秀地域作為案例,從實際出發以理論的高度進行剖析,最終達到思想、路徑、實踐、成效的總結提煉,使之能從理念和操作上對其他地區踐行“兩山”理念起到借鑒和示范意義。
2022年8月,為傳承草原地區紅色基因、助推草原資源保護修復,促進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融合發展,國家文物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確定并公布了第一批“紅色草原”名單。紅原大草原榜上有名,成為首批12家“紅色草原”之一。
紅原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經過的地方,1960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而紅原這個名字更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意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從建縣到如今,63年的時光,紅原這片土地經歷了從落后到進步、從封閉到開放、從蕭條到繁榮、從貧窮到富裕的發展變遷。目前,紅原縣正緊緊抓住成為首批12家“紅色草原”的契機,大力推動紅色旅游,在這片“紅色草原”上續寫錦繡華章。
多年來,紅原縣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嚴守生態紅線,全面監管和保護生態環境,筑牢生態底色, 把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如今,一幅藍天白云、水清岸綠、生態和美的“高顏值”畫卷在草原大地鋪展開來。作為阿壩州海拔最高、唯一的純牧業縣,紅原縣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綠水青山”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日趨凸顯。
本次十人談的主題是“紅色草原 綠色發展”。各位嘉賓就“生態為基 貴在高水平保護”、“產業為要 重在高質量發展”、“民生為本 旨在高品質生活”三個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專家認為,作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當年留下的“金色的魚鉤”和“七根火柴”等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現了紅軍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這是我們革命先烈留給后輩的寶貴精神財富。紅原應緊緊抓住紅色基因,實現文旅融合的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目標。
綠色是生命的本色,是幸福的底色,它孕育著生機和希望。紅原堅持以“兩山”理念為指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準則,把培育生態產業作為支撐,把建設生態家園作為奮斗目標,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作為黃河長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重要生態屏障和國家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紅原正在奮力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實現綠色發展的新作為,守住綠水青山、贏得金山銀山,讓藏鄉百姓富起來笑起來。
在生態富民方面,專家認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旖旎優美的自然風光、感人至深的紅色文化、璀璨多彩的民族風情是紅原最大的優勢,藍天碧野是紅原最亮的底色,綠色是紅原最寶貴的資源。從發展的角度,紅原的最佳路徑選擇就是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從生態旅游、紅色旅游、民族風情游到生態牧區建設、新能源發展等都是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劉東生表示,第三次走進這片紅色熱土、綠色海洋,每次來都有新的感受。紅原是黃河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也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它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希望也在生態。紅原應利用草原進行綠色發展,打造自己的品牌,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
常紀文表示,紅原縣將草長制和綠色發展、垃圾處理等相結合的做法是創新型的舉措,草長制只是紅原發展中的一個方面。現在紅原明顯感覺城市面積大了,人流、車流多了,產業鏈長了,應該說是多年來生態立縣的發展結果。
吳豐昌認為,紅原是長江黃河的源頭,是我們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非常重要。高原生態環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壞恢復難度非常大。紅原多年來對生態的保護為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勁是阿壩州人,也是紅原的形象大使,他見證了紅原的發展過程,從只有一條街道到現代化城市,從人煙稀少到車水馬龍,從只有一個牦牛肉干企業到今天的畜牧業、藥業、旅游業蒸蒸日上,紅原的發展變化更是長征精神的具體體現。
盧風認為,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問題,機械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的現代化是不可持續的現代化。創新是現代化的靈魂,紅原的發展要遵循生態規律,進行產業創新、人才創新。
王卓然表示,“十四五”時期,國家林草局將以推行草原休養生息為主線,持續加強草原保護修復工作。一是貫徹落實《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若干意見》,加快推進《草原法》修改。二是持續開展草原生態修復,實施草原種草改良,落實任務上圖入庫管理,開展工程績效評估。啟動草原鼠蟲害綠色防控示范試點。三是開展草畜平衡示范試點,對草畜平衡制度落實成效進行監測評價。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草原承包管理和確權登記。四是科學利用草原,創建草原保護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研究規范草原碳匯交易。穩妥推進“草光互補”試點。積極推進草原公園和國有草場試點建設,挖掘新一批“紅色草原”。
在兩個多小時的暢談中,嘉賓針對紅原“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進行了充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共謀經濟社會發展。紅原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精心謀劃,依托紅色資源和生態資源,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形成了紅原縣各族黨員干部群眾的共識。生態優、環境美,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也讓當地畜牧業因“綠色”更具競爭力。綠色發展不僅是提升牧區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需要,同時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前行的需要。我們要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這正是紅原立足本地資源稟賦、順應時代潮流,踐行“兩山”理念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