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農村地區有著規模龐大的人力資源,能夠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關鍵、積極的影響。但近幾年我國社會整體以及國內經濟發展都面臨著諸多困境,其中以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工作成效相對不足,農村地區人社工作進程緩慢等方面問題尤為突出。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充分體現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作用,以促進社會整體和諧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為主要目標,地方政府更應當以做好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為突破口,以優化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為基礎,持續增強針對農村地區居民的社會救助能力,從而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仍然有諸多需要完善和強化的部分,更好地繼續捋順農村社保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社會保障是確保社會民眾可以滿足日常生產生活最基本需求的重要保障之一,無論社會民眾的生產能力以及創造價值的水平高低,都可以通過社會保障獲得相應的社會保障性服務。當前我國城鎮社會保障整體水平已經相對較高,但農村社會保障的整體性建設依舊存在較多問題,尤其在很多經濟水平落后的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并未真正展現出應有的功能和價值。“十四五”期間,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立足于“鄉村振興”以及“共同富裕”戰略發展目標,確保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積極影響,這是農村社會保障功能的重要價值體現。從農村社會保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來看,農村社會保障不僅可以解決農村低收入群體的經濟收入問題,通過低保等社會保障性服務,為其發放必需的生活保障金,而且隨著區域經濟水平的持續發展,農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發放金額也會隨之發生改變,當農村地區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問題有所緩解,醫療保障水平有所提高,那么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農村社會保障便可以展現出更為突出的功能價值。除此之外,農村社會保障在促進農村地區居民就業創業,為農村地區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持、教育支持,這樣可以有效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生產能力,也更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1]。
“十四五”期間,推動農村地區實現現代化、戰略化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的順利實施,必須要依托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做好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解決農村居民在就業創業方面的難題,將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源相結合,讓更多農村地區居民利用現代化農業林業以及畜牧業等產業生產技術和生產裝備,有助于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生產能力,同時讓更多農村地區居民進城務工,這樣勢必會給農村地區經濟增長帶來積極影響。農村居民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有著極高的貢獻能力,簡單來說,當農村地區居民的經濟收入能力顯著提高,那么農村地區居民便可以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現代化農器具的購買、農村商業保險的投保等方面,這樣勢必可以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內驅力。此外,在農村社會保障的積極影響下,農村地區的個體私營經濟和農村集體經濟水平都會顯著提升,這是我國農村實現現代化、戰略化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必經之路。
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緊密聯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做好農村社會保障工作,雖然會讓地方政府在短期內承擔一部分較大金額的財政資金支出壓力,但從長遠角度來看,當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整體水平明顯上升,不僅不會讓地方政府承擔過高的社會保障財政支出,更有可能為地方政府帶來更為豐厚的財政資金收入。一旦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能力與水平大幅度提高,便可以將這部分資金用于社會建設與發展,帶動區域范圍內經濟、文化、科學、教育以及其他產業的高水平發展,更可以提高農村消費能力,這樣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會產生諸多積極影響。
一直以來,農村地區人力資源就業創業都是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能夠通過提高農村人力資源就業創業水平,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便成為農村人社工作的重要內容。做好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積極解決農村人力資源就業創業難題,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就業率,能夠讓農村地區居民的“錢口袋”變得更鼓,一旦日常基本生產生活得到了充足保障,那么區域范圍內的民眾消費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勢必會保持在較高水平。一旦農村社會保障可以進一步解決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保障性難題,便可以吸引更多農村人力資源積極就業創業,比如,通過就業創業繳納更高檔位的社會保障基金,讓未來的生活保障性更強,此時,農村人力資源的創業就業積極性就會大幅度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社會消費能力也會顯著增強,從而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
農村社會保障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積極關系態勢,如果農村社會保障可以在合理的范圍內發揮自身功能,那么勢必會促進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比如,當農村人力資源的物質生活需求得到了充分保障,在就醫、就業等方面不再有過大的經濟壓力,那么農村人力資源便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就業創業活動中來,這樣便可以刺激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同樣,當區域經濟始終保持高水平的發展勢頭,那么勢必會通過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增加社會保障項目的方式回饋給農村地區居民,讓農村地區居民可以獲得更加多樣、更加豐厚的農村社會保障服務,這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從整體上來看,農村社會保障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非完全集中在積極的影響層面,也可能會對區域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簡單來說,如果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農村地區居民存在的生活保障難題,不斷增加社會保障項目以及社會保障金的發放金額,那么便有可能讓這部分社會保障金出現“浪費”的情況,而且即便政府部門在后期發現社會保障項目過多、社會保障金發放過量,最終也很難修改社會保障項目或者降低社會保障金發放標準,政府部門不得不被動持續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整體水平,最終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此外,一旦社會勞動力的社會保障水平始終處于不合理的高位狀態條件下,勢必會影響人力資源的生產能力與效率,當社會人力資源成本不斷增加,有可能給地方企業、地方政府帶來更大的經營壓力,這樣也不利于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3]。
在農村社會保障服務工作體系中可以發現,如果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農村地區收入分配始終保持在較為合理的狀態條件下,增加農村居民保障性收入水平以及穩定收入金額,可以顯著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也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農村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盡管在社會保障服務的初期階段,農村地區居民的消費能力并未有明顯改變,但經過長期的社會保障服務,能夠顯著提高農村地區的居民消費能力,當農村社會保障與城鎮社會保障之間的水平差距明顯縮小,便可以顯著拉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增長。
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僅要實現城鎮向農村方面傾斜的發展目標,更要從區域間傾斜進行優化調整,比如,由經濟水平較高的東南沿海、華中等地區,向東北地區、西北地區進行傾斜,適當提高這部分地區的農村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力度,提升當地農村居民的轉移凈收入,從而可以讓經濟較為落后地區農村居民實現高水平消費。此外,為了避免增加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財政負擔,不僅要做好農村社會保障上調管控,更要有針對性地調節農村社會保障上漲與降低幅度,既要滿足農村地區居民的基本需求,又不能給地方政府施加過大的財政壓力。比如,可以通過加大轉移支付的方式,適當緩解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財政壓力。另外,還應當積極向農村地區居民宣傳農村社會保障,讓更多的農村居民了解農村社會保障的優勢作用和必要價值,從而積極繳納社會保障基金,這樣不僅可以解決農村地區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難題,更有助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4]。
相較于城鎮社會保障項目,農村社會保障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方面整體水平相對較低,這非常不利于區域經濟發展,因此,下一步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主要建設發展目標,應當是全力縮短城鎮與農村社會保障整體水平,從提高農村地區醫療保險水平、養老保險金額等方面入手,并在此基礎上,做好農村領取最低保障基金民眾的社會保障問題管理,持續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項目的優化建設。
政府部門應適當增加農村社會保障財政補貼,根據農村地區居民的自身經濟水平和實際需求,劃分多個社會保障支付檔次。加大醫療體制改革,緩解農村地區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尤其要針對農村居民大病醫療、慢性病醫療方面增加社會保障補償金額。針對農村社會保障的養老金部分,應當持續優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根據農村地區農民經濟收入水平以及區域經濟水平實際情況,構建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尤其要鼓勵和吸引農村居民繳納更高標準的社會保障基金,從而在提高農村居民今后生活保障水平的同時,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讓農村地區居民的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此外,農村地區應當形成一套健全的農村最低社會保障制度,做好農村低保群體的社會保障服務工作,將符合申領低保的居民全部劃分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群體中去,突出農村地區農民的生存風險救助制度科學性與合理性[5]。
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戰略發展規劃積極影響下,我國農村地區與城鎮地區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這樣便給農村社會保障創造了諸多積極有利的發展條件。為此,政府部門應當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社會保障標準差距,突出農村社會保障的公平性與合理性,讓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真正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和價值,切實增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運行能力。政府部門需要縮短城鄉社會保障之間的經濟、教育、科技、教育、醫療等多個方面的財政補貼水平,尤其要針對農村地區貧困居民、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等群體,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服務,特別是要鼓勵農村各個群體積極參與到社會保障基金的繳納活動中來。地方政府部門應當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做好農村社會保障的信息化建設,利用數字技術加強對農村社會保障運行監管與科學分析工作,從而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優化調整以及政策的科學出臺提供積極有效的幫助作用。
在促進農村社會保障發展,提高農村消費能力,拉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切實提高農村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為此,應當持續加大對農村居民的知識教育力度,無論是農村留守居民或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都應當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比如,農業種植業生產技術、畜牧業高產技術等,這樣可以通過良好的社會保障,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生產能力與消費能力。只有讓農村居民的經濟收益變得更高,才能讓農村社會保障的作用完全發揮出來,從而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6]。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始終存在農村消費能力偏弱、農民消費增長率偏低的問題,農村消費市場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能力稍顯不足,這樣便會對區域經濟發展造成諸多不利影響。通過不斷優化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已經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為此,必須要主動縮小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地域差距,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建設,縮小城鎮與農村之間的社會保障差距,并且不斷優化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項目,突出農村社會醫療保障、農村養老保險、農村低保保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并且不斷促進農村人力資源消費能力的提升,在增強農村消費能力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