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學 孫喆蕓
所謂“欲揚先抑法”,就是在文章中,按照生活的現實和藝術的辯證法,使事物的發展等呈現出一種起落的變化。“抑”,指壓抑,指貶低人,貶低事物,情緒低落;“揚”是褒獎,抬高,指褒獎人,褒獎事物,情緒高漲。抑揚論是辯證的。在實際應用中,時而揚長避短,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平緩,時而平復。欲揚先抑,又稱先抑后揚,是一種對某人、事、物、景,進行先“貶低”后“褒揚”的思想方法。使用這種思想方法,應注重“抑少揚多”。在寫作時,運用這一技巧,首先表達對所描述的人或物的不滿。通常情況下,由一到兩個小事情,作者的看法就會發生變化。但是,在這種轉化中,情緒的自然流露,會讓讀者產生共鳴。這樣的技巧,可以將豐富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故事的情節起伏多變,使人物的性格特點等形成強烈的反差,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揚”“抑”都是藝術手法的一種。比如茅盾的《白楊禮贊》,在描寫白楊樹的時候,首先描寫了白楊的生長環境,“單調”的黃土高原,讓人昏昏欲睡,但在這里,一棵高大的白楊,卻給了他一種清新的感覺。楊朔在《荔枝蜜》中一開始表達的是對蜜蜂的不喜歡,后來則是對蜜蜂的贊美。
欲揚先抑的一般結構是“開頭(引出物)——先抑(描寫的人或物)——后揚(前后形成對比使人印象深刻)——升華主題,收束全文”。“抑揚”是情感與認識等的對立統一,使用此法,必須在結構上層層鋪墊,為“揚”蓄勢。如此,既能讓文章的波瀾起伏,又能讓人的思想和情感受到沖擊。此外,在“火候”上,必須要把握好。若“抑”不盡而“揚”,則“抑”不能作為襯托,“揚”也不夠飽滿、不夠有力。其次,自然的變化。人的情緒、態度的轉變都是需要時間的,情緒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從“抑”向“揚”要做到自然、合乎情理。要合理地把握“抑”與“揚”的輕重、主次、詳略。“抑”要有度,“揚”,要合理,且順序不能顛倒,以免喧賓奪主。
對某人或某事的贊美,不從贊美之詞開始,而從否定之詞開始。這樣的方式使故事曲折多變,產生了強烈的反差,讓讀者印象深刻。對于小學生來說,在教師的講解下,理解這一寫作技巧并不難。然而,從“看出”到“寫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寫作過程中,“欲揚先抑”在學生中的應用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
1.街道上,一個滿臉絡腮胡的男子,穿著邋遢,身上散發著一股惡臭。人們見了他就走,真叫人不爽。家庭成員也將他逐出了他的家庭。他在課堂上一點也不難過,這就增加了他的疑慮。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才知道他原來是個有錢人,只是為了低調,才特意穿成這個樣子。他對社會的貢獻很大,他將自己的愛心奉獻給了很多孩子,讓他們可以上學。很遺憾,他在不久之前就去世了。他一走,就引起了社會的震動,讓人對人性的善惡進行了反思。
2.母親總是喋喋不休,我在學校里忙了一天,回家后又問了很多問題,比如學校情況如何,考試成績如何。一天,我發燒了,母親把我送進了醫院。回家后,她總是陪伴著我,告訴我童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突然之間,母親對我很好,我應該知道,她對我的態度,只是為了我好。再說,她工作那么累,我也要理解她。謝謝你,媽媽。
在前面對所描寫的人或物進行了充分的“抑”之后,后面就要對所描寫的人或物進行“揚”。在揚的過程中要注意使得前后形成反差,為“揚”蓄足氣勢。如此,既能讓文章內容波瀾起伏,又能讓人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由例段1可以發現,在材料選擇上不能與現實相結合,在內容上也不太真實。一個行善的富翁并不需要“滿身臭氣”“被他的家庭逐出家門”,作者的本意是要在文章的開頭用“貶”來表現他的仁慈,卻沒有充分利用他的優點。可以寫他在日常生活中很小氣,讓人認為他是個小氣鬼,斤斤計較;后來無意中發現,他把自己所有的積蓄和幾乎所有的積蓄都捐給了慈善機構。這樣,讀者就會對故事的主角產生共鳴,從而對其刮目相看。他的離去,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讓人對善惡進行了反思,但這并不是唯一的結局,也不是唯一能讓人聯想到結果。這種人為的抬高并不能很好地實現“褒”的目的,因此,在結尾處沒有“揚”,就很難展現出主角的精神品質。例段2,在原文中作者要表達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嘮叨,實際上也是一種關愛。但由于篇幅有限,只是用一句簡短的話語根據,把媽媽的絮絮叨叨表現給省略掉了,“抑”得并不明顯。改加了寫她絮絮叨叨地說:“有一次,我發燒了,媽媽把我送進了醫院。當我回家的時候,她總是和我在一起,告訴我童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當媽媽在我耳邊說的時候,我并不會感到厭煩,相反,我喜歡她的“嘮叨”,就像是我記憶中的媽媽一樣。原文中的“瞬間,母親對我很好,我應該知道……”認識轉變突然,修改后的句子銜接更加自然,先“抑”后“揚”,而不是“波瀾不驚”。
從以上兩例來看,學生在使用抑揚的時候,常常會出現選擇不恰當、過渡不自然、平平淡淡等問題。因此,在寫作中,我們應該有清晰的認識:首先是要明確主題。在主題的選取上,可以傾向于勵志、道德、審美等,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其次,要弄清“抑”與“揚”的關系。先“抑”是人的外貌、聲音、衣著等外物,“揚”是精神、品質、內涵等內在的東西。再次,無論是長篇還是短篇,都要有一個清楚的思想(情感),這樣才能保證段落的內容簡潔、不松散。最后,要明確:抑,是為了襯托,“揚”使目的,這樣,文章才能詳略得當,跌宕起伏,有了波濤,讀者就會感興趣了。
總之,通過“抑”與“揚”相比較,才能讓美好的事物顯現出來。“抑”與“揚”的比例和分量,需要在不斷練習中去理解和體會,方能熟練將其運用于寫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