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幼兒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明確幼兒自然科學游戲核心經驗與不同發展階段的行為水平;在戶外區域利用自然資源環境,提供豐富的自然科學游戲材料,營造自然科學游戲氛圍;引導幼兒主動探究,保護幼兒的自然科學游戲探究興趣;聯系幼兒生活實際,提供必要的支架促進幼兒在自然科學游戲中深度探究。由此,幼兒教師能夠更好地提高幼兒的科學素養,豐富和提升戶外自主游戲內涵。
關鍵詞:戶外自主游戲;自然科學;教師指導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番禺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中的自然科學游戲研究”(課題立項編號:2021-PY5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孫楊麗(1988—),女,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東城幼兒園。
3—6歲是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關鍵時期,對學齡前兒童進行以提高科學綜合素養為目標的科學啟蒙教育,是公民科學素質教育提高的基礎環節。早期的幼兒科學啟蒙教育涵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以及地球與空間科學等方面,能為幼兒日后學習自然科學領域相關知識作鋪墊[1]。戶外自主游戲中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科學游戲契機,戶外自主游戲中的幼兒自然科學游戲的組織與開展離不開教師的支持與引導。
一、自然科學游戲概述
自然科學是人類科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認為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各種物質和現象的科學,是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獲得的關于自然界各種事物的現象和規律的知識體系。自然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和生物學等,一般也被人們稱為自然科學技術[2]。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文件,本研究界定3—6歲兒童自然科學主要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在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的自然科學探究活動可劃分為以下六個方面:常見動植物、常見物體和材料、常見物理現象、天氣與季節變化、科技產品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人們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戶外自主游戲為幼兒自然科學探究活動提供了廣闊的探究環境和寬松的氛圍,戶外自主游戲中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科學探究活動。例如,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探究烏龜成長的秘密、探究沙和水的特性、探究球在不同材質的物體表面的滾動速度、發現色彩碰撞的奇妙、探究太陽與植物影子的位置關系,等等。幼兒在戶外自主游戲中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游戲內容及同伴。
一切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能的獲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兒在真實的體驗、操作中,通過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和實際操作等實踐和驗證逐漸獲取。幼兒自然科學概念的樹立受限于自身思維發展的水平,需要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實現,也需要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例如,幼兒在對“什么是有生命的”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時,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會經歷“會動的就是有生命的”“會自己動的才是有生命的”“會長大的才是有生命的”等若干個階段的探索認知,最終達到對“生命”的較為全面的認知和理解。
在幼兒的自然科學探究游戲中,教師的支持有利于幼兒科學概念的轉變,教師的引導能促進幼兒對科學技能的掌握。例如,在戶外自主游戲“沉浮”中,幼兒原先認為西瓜很沉,在水中浮不起來;但實際上,西瓜在水中不僅能浮起來,還可以再沉下去。在游戲中,教師通過提供一些能夠支持幼兒自由選擇、猜測對比、實驗驗證的材料,能讓幼兒追隨自己的興趣,在探究的過程中認知周圍事物和現象。
二、戶外自主游戲中的自然科學游戲開展的現實困境
實踐研究發現,幼兒園在開展自然科學游戲時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幼兒園自然科學區創設流于形式,材料不充分、不適宜,不能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二是教師忽視對幼兒的引導、回應和有效支持,幼兒缺乏探究目標,游戲開展質量不高。三是教師忽略自然科學游戲的價值,在游戲過程中對幼兒的指導容易出現“重結果輕過程”的情況,只關注幼兒會不會玩,而不重視幼兒的探究興趣、探究能力、探究技能等科學素養的培養;遇到幼兒探究的契機時,也容易因心態急躁而過度指導,導致幼兒喪失探索的耐心和欲望。四是戶外自主游戲時間有限,難以保證幼兒自然科學探究過程的持續,同時教師缺乏相應的跟蹤支持,幼兒自然科學探究結果難以得到驗證。
針對幼兒自然科學游戲開展的現實困境,本研究通過觀察、訪談等方法總結提煉出以下幾點原因:一是幼兒教師的自然科學素養不足,對自然科學游戲的核心經驗把握不準,解讀幼兒自然科學游戲行為、支持幼兒自然科學游戲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二是戶外場地中幼兒自然科學游戲材料不足,材料投放缺乏歸類和玩法指引,幼兒對材料的運用得不到教師的跟蹤支持;三是教師對幼兒自然科學游戲探索過程缺乏支持策略,且與幼兒的生活脫節,未能支持幼兒深度探究。
幼兒的自然科學探究過程并不是線性的,其會圍繞某一個感興趣的問題不斷循環探究。幼兒對自然科學問題的表達形式可能是語言表達,也可能是動作表達。幼兒對自然科學的探究不僅僅局限于戶外自主游戲時間,也出現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甚至延伸至家庭生活中。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科學素養,培養自身對自然科學游戲敏銳的觀察、識別和回應能力,做好準備,引導、支持幼兒自然科學游戲的開展。
三、戶外自主游戲中自然科學游戲的教師指導策略
幼兒自然科學游戲的質量與教師的支持和引導直接相關。《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幼兒科學領域學習在“科學態度、科學方法以及科學技能”方面明確了以下目標:親近大自然,樂于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如觀察、比較等;在探究的過程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教育建議中,也提出要培養幼兒親近大自然的積極情感和態度,闡述了幼兒科學知識的獲取來自周圍熟悉的事物和現象,科學知識的習得離不開探究事物的過程,等等。這些理念和建議給幼兒自然科學游戲的組織與開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為了保證幼兒更好地開展自然科學游戲,教師需遵循以下幾點指導策略。
(一)提高自身科學素養,明確幼兒自然科學游戲核心經驗
教師應具備觀察、識別、回應幼兒自然科學游戲的能力,明確自然科學游戲的種類、內容和特點,準確把握幼兒自然科學領域核心經驗的發展層次(見表1),這些決定了教師對幼兒自然科學游戲指導的“敏感度”。例如,幼兒在“攀爬”游戲中自發、自主、大膽地探索斜坡原理,教師應能及時把握幼兒對常見物理現象的探索契機,能夠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核心經驗,預設幼兒自然科學探究的水平和需要提供的材料支持,采取相應的措施有效支持幼兒的深度探究和學習。
(二)利用自然資源環境,營造自然科學游戲氛圍
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幼兒園自身的天然環境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科學游戲探究氛圍。幼兒園可以因地制宜,通過合理規劃戶外區域創設專門的“自然科學游戲區”,科學創設區域模塊,投放適宜的自然科學游戲材料。例如,投放多感官感知類材料、基礎探究類材料、小實驗游戲材料及小制作游戲材料,并提供數量充足的科學探究工具類材料。自然科學區墻面可以增設“自然科學小常識”“精彩發現”“活動分享”等展示幼兒游戲過程的模塊,增強幼兒與區域環境的互動,激發幼兒對自然科學游戲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引導家長參與進來,讓其和幼兒一起收集廢舊可回收物、各種自然材料(例如沙石、樹葉、干果等),支持幼兒在幼兒園的自然科學探究游戲,通過家園共育為幼兒提供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開展科學探究游戲,獲得更豐富的自然科學常識與經驗。
(三)啟發幼兒的主動探究,保護幼兒的探究興趣
在自然科學游戲中,幼兒并不是一開始就能產生興趣,也并不是一開始就能關注到成人眼中所謂的“正確”的問題的。因此,在自然科學游戲進行的過程中,特別是幼兒在使用多種方法進行嘗試、操作的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打斷,要保護幼兒的探究興趣,啟發幼兒主動探究,接納幼兒的失誤,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不斷進步。
例如,自然科學游戲案例“三葉草”中,幼兒在戶外自主游戲時發現烏龜愛吃三葉草,因此初步推論出烏龜會喜歡吃所有的草。幼兒找來幼兒園里各種各樣的草,通過“葉子形狀的不同”“顏色的差別”以及“是否有味道”進行了循環往復的采摘、投喂和驗證,結果發現烏龜只愛吃三葉草。經過積極的探索、嘗試,幼兒不僅解決了“小烏龜愛吃什么”的問題,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關于“草”的自然科學常識。
(四)結合幼兒生活實際,提供支架促進深度探究
幼兒自然科學游戲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發現并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并擬訂方案、實施方案并尋找規律或關系、整合觀點并分享。這四個階段并不是線性的,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在支持幼兒開展自然科學游戲時要善于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遵循幼兒自然科學探究的一般規律,重結果的同時更重過程,為幼兒提供必要的支架,促進幼兒的深度探究。
例如,自然科學游戲案例“動物園里的游泳池”中,幼兒在沙池挖了一個“泳池”,但卻沒有合適的材料解決水在“泳池”中會流失的問題。教師通過引導幼兒感知不同物體的材質、特性,提醒幼兒可以到泳池實地觀察泳池的結構和材質特點,到藝術體驗區觀察關于水和顏料的游戲現場等,激發幼兒關注生活中多種材料的特性,鼓勵幼兒在沙池中對多種材料進行嘗試,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終解決“泳池”漏水問題。教師為游戲的持續推進巧妙地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和策略支持,有效促進了幼兒在游戲中有深度的探究和學習。
結語
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戶外自主游戲為幼兒的自然科學游戲提供了天然的“練兵場”。教師通過創設豐富的戶外自然科學游戲環境與材料,明晰幼兒自然科學游戲中的核心經驗,及時引發高質量的師幼互動,將自然科學游戲與幼兒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能夠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科學觀念,在大自然中發現科學、探秘科學、理解科學,提高幼兒的科學綜合素養,為其以后的科學探究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張俊.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精要:關鍵經驗與活動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78-81.
婁兆文,甘永超,趙錦慧,等.自然科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