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自永(洛陽漢魏隋唐都城遺址保護中心 河南洛陽 471023)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寧人坊和明教坊,位于遺址的西南部,在天街東西兩側。“坊”是隋唐時期百姓的居住單元,也是古代都城建制結構的最小單元。據《隋唐兩京考》記載,坊內有4個門,十字街把坊分為4大塊,街寬14米。寧人坊遺址和明教坊遺址均南北長530米、東西寬460米。因龍門大道占壓,造成明教坊遺址現東西寬度分別為333米、350米。
天街(南段)遺址,是隋唐洛陽城郭城定鼎門至宮城應天門間的主干道和皇家御道,也是連接外郭城、皇城和宮城的最重要的南北向道路,長600米、寬140米。據文獻記載,隋唐時期天街由御道、民道、八排綠植、排水溝和坊墻組成,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寬的古代都城道路。
明教坊、寧人坊(含天街南段)保護展示工程(簡稱“兩坊一街”保護展示工程),是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一部分,也是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規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隋唐洛陽城遺址軸線與現代城市“萬畝生態園林”的交匯點。工程范圍東起龍門大道,南到隋唐城外郭城南城墻,西臨寧人坊西坊門,北至永通門里坊展示路。
“兩坊一街”保護展示工程規劃范圍內原有435畝是已建成的華以高爾夫球場,大部分地表為雜草地、少量果嶺和長勢不佳的喬木,地勢雖有起伏但較緩。寧人坊西側原為園林局育苗基地,共有苗木83種340054株,草地面積317平方米,林中有多座墳墓和大小形狀不一的菜地,地勢較為平緩,面積約200畝;因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建設時地面抬高,順承街北側形成長條形的溝壑。明教坊東南部是“絲路非遺嘉年華”演播廳及硬化的地面,面積約230畝。西北部是華以高爾夫球場辦公樓、奧蘭多水上樂園設施、籃球場和足球場;東側有臨龍門大道的汽車城4S店及其他40余家店鋪,需拆遷建筑物7.8萬平方米(圖1)。

圖1 規劃前現狀圖(作者改繪)
依據考古發現和歷史文獻對天街、寧人坊和明教坊要素的相對位置描述,使用多種遺址保護展示方式對街制和坊制進行展示,形成御道、民道、綠化種植帶、生態濕地、坊墻和十字街多層次空間與景觀格局(圖2)。

圖2 規劃后的“兩坊一街”(作者改繪)
天街以展示隋唐洛陽城歷史格局與空間尺度為目標,重點呈現洛陽城南北向城市軸線的格局和開闊恢宏之勢。中間的御道和民道綠化為草地,約98米寬。草地之上是兩排不規則的山丘小樹林;兩側分別為3米寬的電瓶車道和1.5米寬的人行道,人行道兩側是多層次的綠植林蔭帶,方便游客駐足休息;再向外是懸于排水渠原址現代土層之上的生態濕地,再現歷史自然場景。
明教坊和寧人坊的四周邊界利用夯土坊墻、造型松交替出現的保護展示方式呈現,坊間有十字街把坊分為4大塊,新鋪設的十字街寬5米。為方便以后考古發掘獲取更多的歷史信息,將寧人坊東半部和明教坊設置為考古預留區。明教坊內以鋪設草坪為主,保留有少量喬木,坊內西北部分保留原籃球場和足球場。寧人坊東半部不設置任何遺址展示相關設施,保持區域內部原生的種植群落、地形以及天然水洼,形成野趣自然的游憩空間;西半部為遺址展示區,坊內共十二町,每個町種植一種低矮經濟作物,以展示坊內格局[1]。
“兩坊一街”和定鼎門遺址形成“一心”“兩軸”“三片區”的景觀空間架構,展示隋唐洛陽城中軸線格局、外郭城格局和里坊制格局,再現東方農耕文明發展鼎盛時期帝國都城的城市文化,成為洛陽市隋唐風格標志性景觀。“一心”指定鼎門門址和門前廣場;“兩軸”指天街遺址展示景觀軸和郭城城垣遺址展示景觀軸;“三片區”指寧人坊遺址展示片區、明教坊都市休閑片區、郊野生態濕地片區[2]。
“兩坊一街”保護展示工程遵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要求(試行)》《洛陽市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條例》《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7-2020)》《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管理規劃(2012-2018)》等相關規定,最大可能地保護地下遺址,保持其完整性和真實性。
完整性原則指保護好遺址的整體空間格局,應避免對遺址本體造成破壞。國家文物局要求,“兩坊一街”保護展示工程的遺址保護性展示設施建設應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控制干預規模,充分保護遺存本體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綠化建設“必須嚴格執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并確保植物根系不破壞遺址本體”[3]。因此,在規劃施工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大規模建設和植物根系的破壞,最大程度保護遺址的完整性。
由于規劃范圍內覆土約2米以下為遺址保護區,因此在植物設計和建設時,采取比較謹慎的態度。清除地面遺存本體上生長的對遺存產生嚴重破壞的植物。新種植的大型喬木的位置均須經考古勘探,確保地下樹根生長區域無歷史遺存后,方可在地下1米處開挖鋪設找坡層、防根穿層、排水層等。所有植物須事先進行斷根縮坨處理,截斷主根,保證須根、側根發達[4]。天街兩側林蔭帶種植區抬高1米。所有土建基礎和設備管線的土層擾動深度不得大于0.5米,或根據考古遺址斷層確定高度。
可逆性原則指在保護展示工作中對遺址的全面尊重,對遺址無任何破壞,對于以后的遺址發掘和研究無任何影響。考古預留區的設立是為以后的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做準備。寧人坊南坊門、西坊門、北坊門、坊內各級道路、排水溝和坊墻均已探明,所以寧人坊西側作為遺址展示區;寧人坊東側和明教坊未全部探明,作為考古預留區,不建設任何干擾遺址本體的建設項目,保持原有地形,以種植低矮植物和原生植被為主(圖3)。

圖3 “兩坊一街”已經探明或發掘的歷史遺存(作者改繪)
國家文物局要求,道路遺址的展示“不宜過寬,鋪裝材質應慎用柏油等現代材料,避免過于現代化和人工化”[5];模擬展示應簡潔明快,不宜大規模人工造景,避免將遺址整飾一新,應保持古樸、滄桑和簡潔的整體環境風貌[6]。因此,規劃范圍內所有道路鋪裝、模擬展示、景觀構造、燈光和水體等設計都結合遺址歷史和現狀進行,采用樸素的色彩、簡潔的造型,緊隨遺址公園主題功能,使其不顯突兀而順從遺址展示要求,兼具城市公園的基本功能,又與遺址本體和周邊環境協調統一。寧人坊西側展示區和天街兩側林蔭帶選用與隋唐時期密切相關的植物。天街中間植物配置時采用“喬木+草坪”的模式,突出大樹的挺拔滄桑與小草野趣的對比,營造一種原始蒼勁的視覺效果。播撒草種時,控制疏密及種類的搭配,模仿原生環境(圖4)。通過景觀燈渲染夜晚遺址文化氛圍,勾勒遺址輪廓。這些設計與遺址氛圍一致,以郊野化、自然生態為特色,以歷史原貌、自然沉靜、古樸蒼涼和滄桑厚樸的氛圍,烘托出遺址的文化氣韻。

圖4 天街“喬木+草坪”景觀(作者自攝)
在保護遺址的前提下,通過對規劃范圍內歷史文化元素的收集、提煉和梳理,進行資源重新整合,應用到景觀和設施中,讓遺址文脈得到更直觀的傳承與表達。文脈表達的設計包括水體、植物、小品、燈光、保護展示和鋪裝材質等物質要素中文化脈絡的體現。
首先,選擇提取并應用與遺址年代密切相關的植物和造景方式。寧人坊遺址展示區選用隋唐時期的農作物及花卉,如桃、桂、梅、李、山茶、佛桑等;天街選用與隋唐時期有關的柳、榆、石榴、櫻桃、牡丹等植物,這些植物不僅有助于烘托出特定年代的環境氛圍,而且也是對隋唐時期環境的一種呼應。
其次,提煉隋唐時期的文化元素和圖案,融入規劃設計中。如:景區內小品的材質、顏色、樣式及所表達的文化特質,皆具有隋唐風格。建設懸于隋唐時期排水渠原址之上現代土層的濕地,也是遵循了隋唐時期天街的街制特征。夯土坊墻高度和寬度依據隋唐時期坊墻特征設計。天街和兩坊生態空間劃分依據的也是隋唐時期的街制和坊制。
“兩坊一街”規劃設計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尊重本土、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最大限度地尊重地表原貌、保留本真,因為地形、土壤、植被、氣候、水文等在內的生態地理條件勾勒著“兩坊一街”遺址的基礎,應該最大限度地加以保護,在允許的范圍內合理利用。國家文物局要求,“應根據遺址埋藏深度、遺址保護要求、遺址公園場地自然狀況、建設特點和使用需求等,盡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7]。因此,規劃范圍內種植設計最大程度保護和利用了現狀灌木、地被植物及地形,保持原有的遺址景觀環境。
所有的規劃設計都以保護展示遺址、釋讀歷史和弘揚文化為目的,將植物景觀定位為陪襯,與遺址公園的主題保持一致。國家文物局要求,“應明確工程核心目標是進一步完善隋唐洛陽城遺址明教坊、寧人坊區域的保護展示,而非以‘再現天街盛景’‘打造’‘開發’‘營造園林景觀’等為目標的過度復原和建構”[8]。遺址公園主題定位為對遺址的歷史格局進行保護和延續。
規劃范圍內以多樣的展示手法表達遺址文化,反映遺址歷史狀況。使用的遺址保護方式有現狀保護、回填保護和展示保護。根據展示內容、歷史信息和地理現狀選擇保護形式。
現狀保護:天街和兩坊遺址區域大面積使用淺根系灌木或低矮草本植物標識“兩坊一街”平面布局和面域范圍,保護地下遺址。
回填保護:已經發掘,遺跡尚存且不需要展示的遺址點實施保護性回填。如:天街中段即寧人坊東坊門和明教坊西坊門之間,考古發掘出一個橫截面,研究收集歷史信息后,進行回填保護(圖5)。

圖5 天街遺址橫截面、寧人坊東坊門和明教坊西坊門考古發掘現場(作者自攝)
展示保護:展示保護方式分為標識展示和模擬展示,標識展示以植物標識和鋪裝標識為主。
“兩坊一街”幾乎所有生態空間劃分都以現狀遺址保護展示的形式出現,排水渠、坊墻、十字街、排水溝、順城街、永通門大街,無不是如此。以地表模擬和灌木標識坊墻的方式展示坊墻邊界,以鋪裝方式標識交通網,已探明坊門和排水渠使用地表模擬展示,已探明排水溝和未探明坊門使用綠植標識的方式。所有的展示都是原址展示,容易拉近游客與遺址的距離,給人一種回歸歷史的體驗。
對于已探明的坊墻,以原址地表模擬的展示方式,采用古法夯筑土墻,墻寬1.3米,高1~1.5米。對于未探明的坊墻,則采用綠植符號形式標識展示,坊墻形制利用檜柏灌木修剪而成,夯土坊墻和規整檜柏交替出現,高低起伏,作為垂直空間的構成要素來標識遺址邊界,形成合圍和封閉的坊制空間。寧人坊南坊門、西坊門和東坊門平面尺寸已探明,采用原址構筑夯土臺的方式進行地面模擬展示,坊門開敞區域使用黃色固化礫石路面進行標識,方便游客駐足觀賞;未探明的坊門使用地面標識物或綠植標識的方式進行展示(圖6)。

圖6 寧人坊東坊墻展示和東坊門展示(作者自攝)
通過天街南段、永通門大街、順城街、坊內十字街等道路的保護展示,對遺址格局特征進行勾勒。道路探明部分鋪置黃色固化土路面進行標識展示;考古未探明部分使用灰色固化土路面進行標識展示(圖7)。

圖7 永通門大街里坊展示路(來源:掌上洛陽)和寧人坊十字街展示路(作者自攝)
天街兩側排水渠已探明,以生態濕地形式進行地表模擬展示,底部鋪設防滲水層,以種植淺根系草本植物為主;兩坊內外排水溝采用原址標識展示,已探明排水溝用淺草溝標識,未探明排水溝用灰色礫石進行標識(圖8)。

圖8 天街排水河展示(作者自攝)
規劃范圍內小品包括標識系統、解說牌、坐凳、夜景照明燈具、售貨機、垃圾桶、花草牌子、棧道、景觀臺、石碑石刻。因為色彩、形狀、紋理、材質等等都是場所的具體組成元素,影響著人對空間的感受[9],所以小品設計以深紅色防腐木或石料為材料,采用樸素的色彩、簡潔的造型,與遺址本體和定鼎門遺址博物館的風格一致(圖9)。小品在色彩、紋理、形狀和材質方面與定鼎門遺址博物館、郊野公園小品設計相互呼應、有機融合,表達出隋唐歷史文化的意境。

圖9 小品(作者自攝)
在景觀營造上,所有的植物按著高低錯落有致的順序排列,不僅要采光充足,而且要視覺立體美觀,盡量做到豐富植物種類,完善植被功能,利用植物特性形成復層結構。天街人行道兩側林蔭帶多為新種植的樹種,如日本晚櫻、紫薇、黃櫨、油松、造型油松、山楂樹、花石榴、楸樹、黃山欒、牡丹、芍藥、平枝栒子等26種植物。考慮到植物特性、形態和色彩的搭配,上層以喬木為主,中層空間植有灌木,樹下輔以花卉、草,形成花草+低矮灌木+淺根喬木的植物景觀層。選用的苗木均為易成活、冠型優美的樹種、小體量樹種和造型優美樹種,并配以洛陽特色花草等,疏林下花草繁密,形成壯美的帶狀丘林花海景觀廊道,營造真正生態自然的立體景觀。濕地以種植蒲葦、狼尾草、茅草和披針葉苔草為主,這些植物性強健、喜濕、耐寒耐旱,適應性強。用灌木檜柏隔離帶勾勒明教坊東邊界,因其易修剪,是常綠性植物,阻塵和隔音效果好,對多種有害氣體有一定抗性,可以阻擋來自龍門大道的噪音和灰塵。整個設計都對植物的特性、體量、層次、色彩、季相的組合進行了仔細研究,使空間結構疏密有致、高低有別、節奏鮮明。
“兩坊一街”是由區域、邊界、道路、節點和標志物等多種要素有機結合形成的空間,是線和面的布局方式,對這些要素的特異性描述形成了綠地空間的意象特征,幫助游客形成對公園整體的認知。以隋唐時期“兩坊一街”的空間結構為基礎打造現在的生態空間。考慮視線通透性與空間開敞性,天街以覆蓋大面積草坪為主,零星小山丘植常綠喬木,營造開闊大氣的帶狀生態景觀空間。寧人坊和明教坊被打造成方塊形的遺址展示片區和都市休閑片區,每個坊又被十字街分割成4個方塊形的空間,每個方塊以鋪設低矮綠植為主。這種景觀布局模式展現了街和坊的遺址格局,具有很好的連續性。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萬畝生態園林”項目,東起龍門大道,西至王城大道及解放路南延長線,北至洛河,南至古城路,總面積10750畝。近年來洛陽市城市園林建設以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旅游開發和文化展示為主要內容,規劃目標是體現絲路起點、隋唐文化,打造洛陽“萬畝生態園林”的明珠,建設示范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0],“兩坊一街”在其規劃范圍和地理范圍內。
由定鼎門—天津街—應天門—明堂—龍光門構成的城址軸線視線通廊南北長達7公里,并向北延伸至邙山、向南延伸至伊闕,整個區域為隋唐洛陽城城址軸線展示區。“兩坊一街”遺址是軸線上展示區重要的展示節點。通過對隋唐城址軸線區域高度的控制以及區域綠化帶建設,使得軸線在視覺上形成良好的南北對視關系即視線通廊,突出了城址的中軸線[11](圖10)。這也是天街以種植低矮植物為主的原因之一:大面積草坪使視線舒朗開闊。

圖10 隋唐洛陽城城址軸線圖(圖片來源:《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7-2020)》)
2015年3月,“兩坊一街”保護展示工程項目立項,遺址區進行全面考古勘探、發掘工作。
2017年,“兩坊一街”保護展示工程設計方案完成,規劃范圍為整個定鼎門遺址區(包括定鼎門廣場及其兩側的郊野公園),具體范圍是東起龍門大道,南到古城路,西臨從政坊東坊門,北至園林路。此設計方案分兩期施工。
2017年12月23日,隋唐洛陽城“兩坊一街”道路暨南城墻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啟動,北起園林路北側界樁,南至隋唐城郭城南城墻,東起明教坊西坊墻,西至寧人坊西坊墻外游船水系設計無縫銜接,其中順城街向東延伸至龍門大道西側,總面積約638畝。主要內容是寧人坊遺址和明教坊(含天街南段)遺址保護展示、遺址的空間格局及遺址本體保護展示。在一期工程施工的同時,對郊野公園區域的景觀進行提升,鋪設高質量的草坪,在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南側綠化帶種植油松和喬木。
2019年5月30日,隋唐洛陽城明教坊景觀工程啟動,范圍是隋唐洛陽城城墻以北,龍門大道以西,天街以東,園林路以南,約330畝,以明教坊內景觀綠化建設為主要內容。
“兩坊一街”是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的一部分,綠化設計服從遺址公園主題。因保護遺址需要,寧人坊西側遺址展示區以種植低矮植物為主,東側保持原生植被,明教坊和天街中間以鋪設大面積草坪為主,坊四周邊界植檜柏灌木,只有天街兩側的林蔭帶是多層次的人造景觀,以花草、灌木和觀賞性喬木為主。有別于其他公園的“匠心”,這里崇尚自然,具有野趣的天然景觀,更好烘托遺址公園的歷史氛圍。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中學習會議上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要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洛陽五大都城遺址之一,被列入國家“十一五”以來大遺址專項規劃名單。天街(南段)遺址、寧人坊遺址和明教坊遺址是隋唐洛陽城大遺址的一部分。規劃后,將形成天街遺址展示景觀軸和郭城城垣遺址展示景觀軸,完善隋唐洛陽城遺址的歷史格局,提升洛陽城市文化品位。
植物對空間的塑造作用很大,開合疏密可以營造出強力的空間感、領域感和層次感。多種多樣的植物元素可以構成空間景觀格局,進而引導空間景觀層次,產生美感,服務于游客。天街使用“花草+灌木+喬木”的植物配置方式,也是營造多層次空間的需要,方便游客休憩。規劃范圍內植物景觀使用簡約的造型、線條和色彩,再利用植物的色、形、味對環境空間做以點綴,營造空間的多變和趣味性,使遺址公園三季有花開,四季有生機。
因“兩坊一街”優越的城市位置和地理環境,綠地、小樹林、棧道、人行道、坊間路、足球場和籃球場等空間不僅是市民進行運動、交往、觀光、體驗和攝影等活動的文化場所,更是城市中作為公園屬性的公共空間和休憩空間,是市民休閑怡情的好去處。同時,它還承擔著改良環境、美化景觀和防震避險等作用(圖11)。

圖11 休憩空間(作者自攝)
“兩坊一街”在尊重自然本底的基礎上,整合現在的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在內的自然地理條件,進一步構建完整連續的生態環境[12],勾勒遺址公園的生態底色。一期工程新種植常綠喬木類3661株,落葉喬木類351株,灌木類325株,灌木及地被5102.15平方米,水生植物2494.24平方米,草坪394590.4平方米。這些植物僅是綠化建設的一部分。它們起到導向、統一大環境的觀賞效果,調節光照和風速,還有凈化空氣、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溫,以及為鳥獸提供巢穴等作用[13]。為整個城市的環境改善、空氣凈化作出貢獻,而且豐富的植物景觀也能美化環境。 “兩坊一街”已經成為洛陽的城市“綠肺”。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
“文化遺產的闡釋和展示為公眾提供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資源。它能夠增進人們對文化及遺產的認識和理解,促進文化間的包容與對話。”[14]“兩坊一街”展示保護工程是隋唐時期歷史文化的表達,它的設計是把街制和坊制格局融入到生態空間,把遺址文化的內容融入到小品、景觀和公共服設施中。這些要素具有厚重的歷史感,不僅傳承和發展了隋唐時期的文化,更陶冶了人們的情操,具有歷史文化教育和科研的功能,是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以促進文化良性傳播和傳承,促進市民共同守護遺址文物文化。“兩坊一街”完工后,和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定鼎門前廣場和郊野公園連成一片,為洛陽打造國際歷史文化旅游名城提供重要支撐(圖12)。

圖12 規劃后的“兩坊一街”航拍圖(圖片來源:洛陽網)
洛陽正努力實現文物展示利用、旅游發展和文化產業有機融合,讓更多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民眾,真正實現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和諧共贏。“兩坊一街”是兼具商業、遺址保護、科普、攝影、生態、休閑、體驗和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遺址文旅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