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琳 (江蘇省如東縣雙甸中學)
原生態課堂指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認知沖動和情感體驗,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素材,將其作為教學途徑,以學生的個性化探索和形象化展示作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運用這種全新的教學策略,構筑原生態課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
原生態課堂的特點之一就是選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心的素材,引發他們的真實體驗,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沖動。不少初中生平常都會上網搜索各種時事新聞,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素材,學生可以結合新聞,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運用史料知識分析,逐步養成論從史出的歷史核心素養。
學習“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時,教師鼓勵學生分析改革開放前后中國人在衣食住行上出現的變化,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收集各種和民生有關的新聞,并進行分類,然后再得出答案。有學生在收集新聞資料后,學生發現認為人們的“行”發生了變化,原本中國的交通并不發達,尤其在偏遠地區出行,存在很大的問題,但是這種情況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2010 年底,中國的鐵路運營里程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二,而2016 年,高鐵運營里程達到了世界第一。學生發現,要證明中國的變化,就要收集各種史料,然后通過列表格等方式,得出具體的數值差,這樣才能幫助自己論證觀點。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認識到了要結合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避免被主觀的想法影響,這樣才能更客觀地分析問題。
聚焦時代熱點能讓學生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社會環境中,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學生要學會結合自己的觀點,合理選擇各種史料,論證觀點,從而提升史料實證的能力。
原生態課堂要求體現出原始的、鄉土的氣息,但是也并不是說排斥多媒體資源,而是要避免使用花哨的多媒體資源,不影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教師可以適當提供一些影視片段,讓學生進行科學辨識,結合自己掌握的史料找到其中違背真實歷史的部分,從而提升思辨能力。
學習“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課時,教師給學生展示《隋唐英雄傳》等影視劇中的片段,視頻中展現了一個昏庸無道的隋煬帝形象,然后教師引導他們思考:“在影視劇中是否夸大了隋煬帝的昏庸呢?你覺得真實的隋煬帝是什么樣子的呢?”要論證影視劇的正確性,學生就要收集更多的歷史資料,通過對比辨析的方式找到其中的差異點。有學生提出:“在影視劇中片面的展現了隋煬帝不好的一面,他的確有好大喜功、征伐過度等問題,但是,如果用一分為二的眼光看待歷史的話,就會發現他也做出了一些政績,如開鑿大運河,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修訂法律,設立進士科等。”由此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后續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一下,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隋煬帝要承擔多大的責任。
教師要盡可能選擇5 分鐘以內的影視劇片段,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又不會有喧賓奪主的感覺。學生要自主挖掘各種歷史資料,通過學習活動,理解相關歷史問題,表達自己的獨特想法。
開展主題競賽,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好方法,同時也能開發學生的潛能。要注意的是,在原生態課堂中,競賽活動不是簡單地“作秀”,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手段。教師要避免越俎代庖,要讓學生自主設計題目、組織競賽活動,這樣才能體現出原生態課堂動手動腦、親力親為的特點。
“對外開放”一課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包括改革開放的國策、具體體現的方面、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等。為了激發學生的潛能,教師組織了主題競賽活動,學生自主搜索各種和改革開放有關的歷史資料,并選擇重要的內容設計題目,自主組織競賽。教師分析了學生設計的各種題目,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都將注意力放在了中國本土上,但是卻忽略了從世界的角度分析問題,很少有題目探討當時世界處于怎樣的狀態,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經濟發展有怎樣的作用等。于是,教師就圍繞這個角度提出了一些競賽題,讓學生的思路變得更開闊。
結合學生設計的競賽題目和他們設定的答案,可以看出學生對歷史主題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了解他們對哪些難點、要點的理解還不夠透徹。這樣教師就能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幫助學生開發潛能,準確地掌握知識。
原生態課堂注重知識的掌握,但是并不是教師直接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結合各種不同的知識類型理性建模,從而高效學習。陳述性知識的特點是“三個問號”,包括“為什么?是什么?說明了什么?”學生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等方式,理性地將各種陳述性知識組合在一起,并多提問自己,將知識框架補全。
“土地改革”一課十分適合安排學生圍繞陳述性知識探究,教師提出了幾個問題:“土地改革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了哪幾個階段?具體內容是什么?我國為何要進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獲得的成績說明了什么問題?”這些問題促使學生圍繞“土地改革”這個關鍵詞自主進行知識建構。如有學生發現自己探究的問題主要體現了“是什么”,但是卻忽略了“為什么”,所以他便找到了補充知識結構的角度,該生后續探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公布時的社會背景,并思考為何當時要積極開展土地改革。他發現,補充了這個環節之后,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就更加完整,他深刻地認識到不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很難鞏固新成立的國家。
自主進行知識建構,能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知識、掌握經驗的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積極主動地探究,通過對比分析等方式找到各種知識之間的異同點。
程序性知識是關于“怎么辦”的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探究的主題,讓他們結合該主題自主設定學習目標,選擇自己探究的項目,然后逐一完成這些任務。學生可以在各種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舉一反三,運用變式學習的方式,變換概念和規則,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從而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明朝的統治”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變式練習,引導學生先回憶一下在“北宋的政治”一課中,自己學到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角度入手思考問題,然后再變換概念,將同樣的方法運用到探究明朝的統治上。學生回憶發現,在學習北宋的統治時,主要探究了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并分析了宋初統治者重文輕武的問題。所以他認為,在探究明朝的統治時,也可以從這些角度入手分析,可以先分析一下明朝制定了哪些政策,分析這些政策是否也強化了中央集權,然后分析一下明朝的統治者在對待文武方面的態度如何,并拓展下去,探究明朝在對外政策上持有什么態度,是否采用武力對抗的強硬態度。學生發現,采用變式練習能方便自己設定學習的流程,分析效率自然會提高。
原生態的課堂強調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學生自學的能力存在差異,所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小組合作互動中,并為他們提供一些研究范例,讓他們采用變式練習的方式,相互幫助,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習潛力。
策略性知識適合于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學生可以圍繞各種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進行自主探究,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技巧,探究歷史規律等。史料實證是學習策略性知識的一種好方法,學生可以結合歷史資料自主探究,從而掌握這些規律。
在學習“明朝的滅亡”一課時,有學生提出:“明末的政治十分腐敗”,教師提出:“你為什么覺得明末的政治十分腐敗呢?是否有具體的事實證明你的觀點呢?”這就讓學生開始探究策略性知識,學生認識到在學習歷史問題時,不能單單只是提出各種觀點,而要用具體的史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該生搜索了相關史料,發現有一些史料展現了明朝土地兼并十分嚴重,因此而造成了李自成起義,他認為這可以證明自己的觀點。還有學生發現明朝政府后期不斷增加賦稅,這也能證明這一個觀點。學生將這些觀點整合起來,發現由于政府不斷增加賦稅,導致民眾難以承擔,引了嚴重的土地問題,最后造成農民起義。學生發現這樣將史料串聯起來,對明朝滅亡的探究也會更深入。
在史料實證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策略性知識,認識到利用史料論證歷史問題,是歷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這樣他們在后續的學習中就會舉一反三,自主設定學習計劃,并圍繞各種歷史概念、結論、歷史學理論進行探究。
從知識形成的角度來看,原生態課堂將學生當成研究者和發現者。所以,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自主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找到提升的空間。表現性評價指的是在學習活動過后,對口頭表現能力、思維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進行評價。
學習“盛唐氣象”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了解唐朝前期政治經濟的發展狀況,了解手工業技術的提升和商業的繁榮等,并思考吐蕃的社會發展和唐朝的關系,了解唐朝在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在探索后,學生采用表現性評價的方式,進行自評,學生結合收集資料的結果、和同伴交流的結果、撰寫論文的結果等問題進行評價,發現了自己的薄弱點。有學生發現自己的論文內容不夠詳細,這主要是因為收集的資料量不夠,而且沒有和同伴交流溝通。因此該生認為,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交流能力不強。這樣,他在下一次的探究實踐中,就可以有的放矢,積極地參與到和同伴的討論交流中,看看其他學生的思考角度有什么不一樣,然后借鑒利用,調整思路。
在表現性評價中,學生對自己的研究活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后續的實踐活動中,就能有針對性地調整,從而提升學習能力。
過程性評價指的是引導學生結合歷史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評價。學生可以說說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難,這些困難暴露出自己哪方面的問題,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在此過程中,學生調整了思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找到解決方法。
學習“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探討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思考安史之亂的影響,并采用過程性評價的方式,當學生的思考陷入僵局時,便加以啟迪。有學生將探究的重點都放在了分析安祿山等人的身上,但是卻沒有分析當時的社會現狀,但是實際上,引起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如果學生繼續這樣探究下去,必然會得出片面的結果。于是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對照自己和他人收集到的資料,說說哪些資料和研究重點密切相關,學生發現,自己的視角過于狹窄,而其他的學生還探究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分析了封建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這樣就促使該生調整了思路,優化了后續探究的效果。
教師可以將過程性評價嵌入到整個學習活動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就可以進行自我評價,看看自己和他人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哪一種才是更高效的學習方法。這樣就能將評價和教學本身緊密結合在一起,起到調整學生思維的作用。
發展性評價指的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著重評價學生本人相對上一次學習活動是否有進步。這種評價能很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起到激勵作用,有助于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
“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課要求學生探究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成就,對于不同的學生,教師提出了不同的評價要求。能力弱的學生,只需要找出和農業、手工業、商業有關的資料,并進行系統整理,總結宋朝經濟發展的特點就可以。但是對于能力強的學生,他們還可以分析宋朝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對外貿易對傳播古代文明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將此次的探究結果和以往的學習結果進行對比,看看是否有進步。如有學生表示:“我以往在收集資料時,只是將所有的資料都整理在一起,但是這一次我對資料進行了分類,并編入了思維導圖中,我覺得,這次我采用的方法更先進了。”這樣的評價就體現了發展性。
在發展性評價中,教師要著眼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如生理特點、心理特點等,并結合學生的學情給予正確的、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進步。
相較于內容繁多,讓學生應接不暇的課堂活動來說,原生態課堂更看重的是學生動手實踐、親力親為、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生要通過觀察、想象、模擬、表演等方式,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在動態化的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學習質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構筑原生態的課堂,讓學生采用更高效的自主學習方法,感受歷史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