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縣位于湖南西南部,區域面積2200平方公里,轄24個鄉鎮(街道、管理區)、364個村(社區),總人口90.12萬,24個民族交錯雜居。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洞口縣農業人口超70萬,“三農”問題是社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洞口縣還是歷史文化名縣,人文歷史厚重,有好訴善訟的文化傳統,社情復雜,基層社會治理難度大、任務重。
2021年以來,新一屆縣委班子為解決上一屆巡視巡察交辦的問題,解決基層治理工作“上熱下冷”、群眾主人翁意識不強、村干部忙于“找領導、跑資金、要項目”而不能沉下心抓村務、村民自治缺乏源頭活水等問題,堅持黨建引領,在借鑒“楓橋經驗”和踐行“浦江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推行五級積分聯責利的“六零”村(社區)創建工作機制,構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有效激活了基層社會治理一池春水,群眾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洞口縣統籌耕地保護、生態文明、信訪維穩、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疫情防控、清廉建設等10項底線紅線工作,創新推行“六零”村(社區)創建,即零違建、零污染、零非訪、零發案、零違紀、零事故,構建了“戶獲積分兌獎品、村組獲積分換項目、鄉得積分獲獎勵、縣直部門獲積分贏績效”的五級積分利益鏈接機制,探索出一條具有洞口特色的基層治理新模式。
強化黨建引領,實行“一體推進”。全面堅持黨的領導,把社會治理重點工作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成立縣委書記、縣長任雙指揮長的工作指揮部,抽調專人設立“一辦四專班”進行實體化運作。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將黨建引領滲透到農村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實行“縣級領導聯鄉包村、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黨員組長包戶”的包保制度,全縣364個村(社區)實現聯系包保全覆蓋。
強化“智治”支撐,建好“兩個平臺”。大力推進“互聯網+基層治理”,全面推進智治融合。打造服務平臺,建設村級“一站式”服務中心,打造便民利民的“網上村部”,在線開展村務管理、村民自治、政策宣傳、安全教育等工作,在線發布銷售農產品,擴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打造考核平臺,建設考核到戶的基層社會治理村民積分考核數字化平臺,集問題清單、交辦清單、銷號清單、掛圖作戰、考評考核于一體,實行自下而上的問題處置機制、自上而下的交辦督辦機制,使排查出的問題隱患可視、可控、可銷。
溝通反饋渠道,打造“三個直通車”。暢通溝通渠道,及時聽取企業家、網民、基層群眾心聲,解決訴求。
開通政企直通車,每月23日舉辦洞口縣企業家日,現場為企業解難紓困,2022年有效解決企業發展難題61個。開通政網直通車,通過政府代表與網民代表座談、公開民聲郵箱等方式,多渠道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反饋問題解決率、網絡輿情處置回復率達100%。開通政民直通車,踐行“浦江經驗”,每月最后一周為“無會周”,各級主要領導帶案下訪、深入一線接訪,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2022年在村民家門口化解信訪問題596件。
推動力量下沉,落實“四個到村”。堅持上下聯動,著力破解基層治理力量不足、推進不力的問題。推動黨員干部下沉到村,全縣共劃分一級網格2083個、二級網格19657個,村干部包組、黨員組長包戶,實現黨員組長聯系群眾全覆蓋。
推動政策宣傳到村,組織了402支黨員宣傳分隊,開展微宣講、院落會、敲門行動,實現政策宣傳“不漏一人、不落一戶、不留死角”。
推動問題解決到村。24個鄉鎮(街道、管理區)全部成立基層政法黨支部,建立以黨組織為主體的縣鄉村三級“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平臺,創新開展“背包式處訪”行動,實現矛盾在村、組解決。
推動積分考核到村。在不增加縣財政支出的前提下,統籌各部門的零散項目資金5000萬元,根據各村積分考核結果,獎勵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
完善利益鏈接,實行“五級同責”。完善“五級積分”聯動考核機制,將“六零”創建的七大類各項事務轉化為可視化、可量化的50項具體指標,以364個村(社區)為考核主體,對聯鄉聯村的104個縣直部門(含省市駐縣單位)、24個鄉鎮(街道、管理區)進行一體考核、同獎同罰,戶積分影響到組,組積分影響到村,村積分影響到鄉鎮、影響縣直部門的績效考核。

吳韜到雪峰街道華南村參加“六零”創建院落會。
守住底線紅線,努力實現“六零”目標。堅持全縣工作“一盤棋”,進一步明確基層社會治理的工作重點,以“零違建”統籌田長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亂占耕地建房、耕地拋荒、“空心房”、違章建筑整治等工作;以“零污染”統籌林長制、河長制、污水處理、農村環境整治、創文創衛等工作;以“零非訪”統籌信訪矛盾化解等工作;以“零發案”統籌禁毒、反電詐、未成年人保護、平安創建等工作;以“零違紀”統籌清廉鄉村建設等工作;以“零事故”統籌安全生產、森林防滅火、防溺水、交通頑瘴痼疾整治等工作。
“六零”創建不斷激發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熱情,全縣信訪總量、發案率、森林火災、安全生產事故等負面指標大幅度下降。2022年,洞口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自然資源、信訪、林長制、交通運輸、食品安全等6項工作獲湖南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表彰。
解決了基層治理抓手不夠的問題,提升了鄉村治理和底線工作水平。
將村級事務與群眾利益緊密聯系起來,讓鄉村治理由任務命令轉為激勵引導,豐富了“五治融合年”的載體,形成了共同的奮斗目標,提升了治理效能,取得了兩滿意(群眾滿意、基層干部滿意)、三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度提升)、四下降(信訪總量、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安全事故大幅度下降)的良好成效。
解決了九龍治水、多頭調度的問題,增強了干部工作熱情和群眾價值認同。
積分換項目讓村組與群眾聯系更加緊密,基層黨員干部和群眾勁往一處使,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積分管理把紛繁復雜的工作標準化、具體化,對村民行為有了具體的評價標準,“德者有得”有了明確依據,推動鄉村治理由“村里事”變成“家家事”,調動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一批“鄉閑”變“鄉賢”,搶著干的越來越多,站著看的越來越少,實現了由“干部獨唱”向“干群合唱”轉變,發揮村民自治作用,激發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熱情,涌現出一批全國文明村、省級文明村,成功創建兩個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解決了責權不明、激勵不夠的問題,營造了干事創業和清廉鄉村良好氛圍。
通過一體考核,戶積分影響到組,組積分影響到村,村積分影響到鄉鎮、影響縣直部門的績效考核,實現基層治理縣、鄉、村、組、戶五級責任共擔、利益共享。通過分類考核,設立“進步獎”,有效防止考核落后村躺平。
同時,以實干論英雄,以成效得項目,徹底改變了以往村(社區)干部打報告、縣領導簽條子、部門負責人表態給項目資金的方式,杜絕了人情項目、關系項目,防止了村級跑項目爭資金帶來的廉政風險,各級干部改變“等靠要”思想,有了“跳起來摘桃子”的干勁,激發了全社會特別是村組干部參與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解決了資金分配不公、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促進了鄉村振興和基礎設施全面改善。
兩年來,在保證關系全縣重大民生項目不變的前提下,全縣積分換項目陸續投入財政資金4859萬元,實施項目429個,撬動民間資本2421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解決群眾關注問題。
建成農安飲水項目12個,蓄水池34個,鋪設管道12400米,維修山塘11口,硬化村道116.7公里,發展雪峰蜜桔、羊肚菌、山蒼子、油茶、茶葉、楠竹加工、大棚育秧與蔬菜輪種、民宿農家樂等8個產業,建設美麗庭院6個,寶瑤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古樓鄉獲評省級同心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強化黨建引領是保證。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的橋頭堡作用,不斷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聚合力和黨員示范引領作用,凝聚各自治協會、志愿隊伍和人民群眾的治理合力,營造出黨組織堅強引領、黨員模范帶頭示范、廣大群眾主動參與的良好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推動“四治”并進是基礎。“六零”創建堅持把自治作為“內生力”,把法治作為“約束力”,把德治作為“軟實力”,把智治作為“推動力”,著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齊頭并進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持續規范基層治理體系、優化基層治理流程、簡化基層治理方式、量化基層治理指標,進一步釋放基層治理活力。
公平公正公開是前提。堅持公平公正公開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
“六零”創建實行量化考核,建立完善數字化考核平臺和常態化聯點督導考核機制,堅持督查與指導并重,嚴明督查考核紀律,實行數字化考核,減少人為打分影響,考核打分結果進行公開公示,主動接受群眾監督,確保鄉鎮對村、部門對鄉鎮和村的考核公平公正。
建立項目全過程跟蹤管理機制,加強相關部門的監管和指導,暢通項目公開途徑,確保項目陽光落地。
共建共治共享是目標。人心齊泰山移,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每個個體行為共同構成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和環境。
“六零”創建堅持縣鄉村組戶五級利益鏈接,創建過程群眾參與,創建結果群眾評判,創建成果群眾共享,使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治理中充分詮釋和體現,進一步激發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幫助、自我監督的內生動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