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宇: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府決策咨詢顧問委員會委員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目標要求。鄉村振興重在產業振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產業發展是前提。
在突出抓好糧食安全穩定供給、提升糧食單產水平、確保總量穩定增產的前提下,佛山市實施現代都市農業三年行動計劃,圍繞花卉、水產、畜牧、果蔬四大標桿產業鏈環節需求,發展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為特征的現代都市農業。對于實現農業穩產保供、競爭力提升,以及農民就業增收、農村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夯實鄉村發展的產業基礎就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富民產業、推進農村觀光旅游休閑產業大發展,并讓數商興農、數字經濟在產業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保護綠水青山中謀發展、在保留鄉土特色中求創新。要依托優美的田園風光和鄉村人居環境,更要圍繞鄉土景觀與特色產業形成多元化的旅游體驗產品,讓游客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賦予了鄉村建設特別重要的意義。人居環境要促使鄉村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逐步讓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何安華: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鄉村發展與城鄉關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指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前提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起產權清晰、成員明確、運行規范、分配合理的地域性集體經濟組織,主要利用農村集體所有的資源資產,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實現集體成員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8個特征:一是集體資產清晰化;二是成員確認規范化;三是集體資產股權化;四是內部治理制度化;五是產業支撐多元化;六是要素配置市場化;七是經營方式合作化;八是利益聯結共贏化。
怎樣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分別從資源出租型、物業出租型、服務創收型、鄉村旅游型、產業融合型、資產參股型、抱團發展型去挖掘用好“地、水、房、景、錢、業、人”,更好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魏玉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秘書處負責人
和美鄉村的和字,更加突出了在發展中的生態治理、環境發展問題,和美鄉村的發展要尊重生態環境的持續建設方案。
據統計,全球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經超過100億噸,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4%,是第二大來源。畜牧業占據農業總排放的三分之二。高投入與低效率的農業發展模式何去何從?低碳是鄉村振興題中之義。
研究機構測算,為實現我國“雙碳”目標,需投入的資金規模大約在150萬億到300萬億元,依據乘數效應,綠色低碳經濟的總體規模將有望達到數百萬億元。在政策與資本的助推下,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基因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高科技與低碳技術的融合發展,必將會引爆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新方向。生態農場、數字農場、循環農業、高標農田等將成為未來中國鄉村發展的重要標簽。鄉村振興最終必定是低碳振興。
曹幸穗: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博物館資深研究員
我國有著超過一萬年的農耕文明歷史,是世界上農業文化遺產數量最多、類型最豐富、傳承最完好的國家。2012年,我們國家開始評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到目前已經開展了7次評選,共遴選出138項。農業遺產帶動了鄉村的民俗文化旅游、休閑農業旅游發展,帶動了休閑農莊、農家樂、新民宿的新業態。此外,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也獲得了快速成長。
廣東的農業遺產項目包括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廣東嶺南種植系統(增城荔枝等)、廣東海珠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廣東待批的項目:廣州增城絲苗米文化系統、韶關南雄水旱輪作系統、潮州饒平單叢茶文化系統。
三水荷花申報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的文化優勢明顯,荷花文化是農耕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的保護開發必須與本地的傳統農耕文化結合起來。因此,三水荷花遺產的保護開發,必須大力挖掘鄉土鄉村文化的內在美。
洪濤: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
近年來,佛山積極落實省委“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聚焦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完善鄉村治理三個方面中心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佛山市三水區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形成了多個和美鄉村建設的典型案例。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意義重大、任務艱巨。要進一步強化做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奮力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深刻認識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基本內涵,明確了解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點任務。
每一次智慧的碰撞,都是一次思想的升華,更是指引我們在和美鄉村發展之路上走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