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天
在古詩詞教學中突出誦讀教學,體悟詩歌的“詩味”,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途徑。古詩詞誦讀教學要追求“有滋有味”,一方面指向古詩詞誦讀教學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學業發展和生命成長;另一方面指達成這一目標,要有高質量的教學設計和組織。本文重點探討通過古詩詞誦讀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學業發展和生命成長。
“知人”即了解作者的經歷、思想、創作風格等;“論世”即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等。詩歌的創作與作者的經歷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有著密切的關系。
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知人論世”,不但有助于學生對詩歌內容情感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對作者寫作風格的領悟,特別是有助于學生誦讀時恰當地表情達意。例如,在教學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一)》時,誦讀之前有必要讓學生知道劉禹錫出身詩書世家,年少成名,前后總共被貶三次,貶謫在外約為三十年。《秋詞》創作于作者被貶朗州期間,這之前劉禹錫正協助王叔文勵精圖治。誰知時間不長就被趕出了朝廷,他的內心應是痛苦萬分的,但是詩人抒發的不是傷情而是豪情。詩中以“晴空一鶴排云上”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和堅強樂觀的感情。如果學生誦讀之前不了解作者的經歷和思想,很難讀出詩中的豪情,誦讀也沒有了“情味”。
古詩詞非常講究“煉字鍛句”。唐代詩人盧延讓《苦吟詩》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在古詩詞誦讀教學中,融入“品讀字詞”教學很有必要。教師在備課時要重點關注古詩詞中常見的煉字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等。有代表性的煉字如:杜甫《望岳》“陰陽割昏曉”中的“割”,傳神地寫出了泰山的巍峨陡峭、遮天蔽日;李賀《雁門太守行》“甲光向日金鱗開”中的“金”,寫出了在陽光照射下的甲衣有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暗示出將士們不畏強敵、斗志昂揚;白居易《賣炭翁》“一車”、“千余斤”與 “半匹”、“一丈”的數量詞對比,突出交換的反差之大,表現宮使對老百姓的欺壓。“品詞咂句”的活動設計可采用“換詞比讀”、“以詩解詩”的方法,效果良好。
“意味”還指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來營造“意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通過“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在景情得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教師應指導學生從“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角度去研究“詩歌中寫了什么景、景物的特點是什么、寫景的作用是什么”等問題,進而指導學生品味古代詩歌獨特的意境,體會詩歌獨特的“意味”,學生的誦讀才會感情飽滿、意味深長。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能讀懂古詩詞內容與作者情感,還能讀出畫面,真切感受到詩詞中特有的意境氛圍。
詩歌是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毛詩序》有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可見,詩歌是感情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因此,要想詩歌誦讀有“情味”,必須要體悟到詩歌的情感,要使誦讀具有感染力,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作品的精神,就一定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調。那誦讀詩歌時怎樣把詩歌的感情完整豐富地表達出來?那就要做到“聲情并茂”。
“聲情并茂”要做到誦讀時聲音要富有變化: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疾急與舒緩恰如其分……比較難做到的是表情和肢體動作,誦讀者要通過表情的喜怒哀樂、肢體手勢的造型變化來傳達詩人的豐富情感。“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通過肢體手勢加強詩歌情感的表達古人早已認識到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有“豁出去”的教學態度,在準確把握詩歌情感的基礎上,通過自己“聲情并茂、手舞足蹈”的誦讀來引領學生的誦讀,讓詩歌的課堂充滿濃濃的“情味”,讓師生之間產生最佳的心意交流。
詩歌之所以優美,除了內容、情感、意境之外,節奏的優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整體來看,古詩詞都是有鮮明節奏的。四言詩由于其特殊的樣式,主要呈現為“二二”節奏,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五言詩自古以來呈現為“二二一”節奏,偶爾也有“二一二”節奏,如“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一二”節奏,如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另外還有“二二二一”節奏,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聲依永,律和聲。”在古詩詞誦讀教學時,要關注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是平聲字則可以適當延長,是仄聲字則適宜作停頓,延長和停頓相間就會產生抑揚頓挫的效果。詩句的末字如果是韻腳,就要讀得響亮而稍長,這樣才有“韻味”。在表現節奏中的語速方面,詩歌中表現情緒歡快昂揚時,誦讀的語速要略快;而當詩歌表現舒緩的節奏、憂郁的情感時,語速要稍慢。關于重音的處理,表示性狀程度的詞語、有強調意味的動詞、疑問詞等需要重讀;起到比照、襯托作用的詞,表示特指,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的詞,還有能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的詞,往往都要讀重音。
“醇”有酒味厚重之意。此處意指古詩詞所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千百年來,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早就扎根在中國人的思想深處,閃現在中國人的生活角落,歷經滄桑,經久不息。2022 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更是將“文化自信”列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首位。
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古詩詞誦讀活動培養學生“文化傳承”意識,進而培養學生“文化自信”這一語文核心素養。此類教學活動可以關注古詩詞與生活的聯系,以此激發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興趣。
筆者曾匯總一部分近期流行影視劇的劇名,發現有不少當紅影視劇或隱或現地體現了古詩詞文化,如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電視劇《千山暮雪》《星漢燦爛月升滄海》《人間至味是清歡》《寂寞空庭春欲晚》等。
在流行歌曲中,方文山創作的古風歌曲曾多次被青少年追逐的歌手周杰倫演繹。其中《東風破》幾乎完全借鑒蘇軾的詞作《東風破》;化用的歌詞則更多,《青花瓷》中“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化用王維《無題》詩中的“雨打芭蕉葉帶愁,心同新月向人羞”;《千里之外》中“屋檐如懸崖,風鈴如滄海,我等燕歸來”化用了晏殊《浣溪沙》詞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類生活中的詩詞文化現象比比皆是,教師可以組織詩詞誦讀、仿寫活動,激發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熏陶學生基于古詩詞的文學創作。
追求“有滋有味”的古詩詞誦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入味、入韻、入情、入境,深入理解古詩詞,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