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芬
新課標對學習任務群應用有明確要求,教師要重視任務群教學設計和實施,利用任務創設更多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機會,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設計閱讀教學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閱讀學力基礎和個性特點,整合任務內容、理清任務要求、優化任務設計、創新任務投放,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環境,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順利啟動,贏得閱讀教學的主動權。
教師要深潛教材,篩選有價值信息,為閱讀任務群設計提供必要支持。任務群設計時,以問題形式呈現任務,讓任務帶上思辨的屬性,這樣能快速啟動學生閱讀思維,進入研學環節。教師要對學生學習心理有清晰把握,創設自主思辨環境,讓學生在主動研學中形成學科核心能力。
如教學《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教師研讀課文內容后,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紀錄片視頻,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基礎上,觀賞視頻,進入閱讀任務中。學生閱讀文本,進入到視頻觀看環節,結合文本相關內容展開互動交流。教師觀察學生學習表現,設計更多閱讀任務:其一,這篇課文寫作思路明晰,選擇一個角度展開鑒賞分析。其二,閱讀優秀革命文化作品有哪些重要現實意義?不妨結合具體實例進行具體分析。其三,搜集與“中國人民站起來”相關的典型文本,選擇最喜歡的內容進行重點推薦。三項任務組成任務群,學生接受任務后,結合自身閱讀感知進入任務研討環節。從任務組成可以看出,任務群性質比較明確,三項任務之間帶有多重內在聯系。先理清文本構建邏輯,然后深入閱讀,最后是延伸閱讀,搜集推薦經典革命文化作品,形成完整的閱讀學習方案。教師對文本內容整合處理,設計思辨性閱讀任務,學生積極回饋,主動展開閱讀思考和探索,逐漸形成閱讀共識。在任務執行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度思考,互動辨析,思辨性學習特征鮮明,閱讀體驗認知更為深刻。
任務群有諸多任務組成,這些任務帶有內在關聯性。教師要對任務內容進行深入解析,找到內容關聯點和對接點,提出細致的任務要求,給出一些閱讀提示,甚至要規劃閱讀方式和研讀形式。特別是合作學習任務的布設,要考慮學生互動要求,可以對接學生閱讀思維,這樣才能形成教學調動。教師要對任務要求優化處理,圍繞合作學習特點進行環節設計,其調動訓練作用逐漸顯現出來。
教師設計閱讀任務需要考慮多種制約因素,唯有形成對接和融合,才能激發其調度作用。如教學《大學之道》。文本以“修身為本”為主題,論述“三綱”“八目”的理念,教師設計閱讀任務:古人倡導做人要注重“修身養性”,你贊同“三綱”“八目”相關觀點嗎?它們之間有怎樣的內在聯系?你能否結合自身生活經歷,說說修身養性的必要性?獨立思考之后,學習小組展開互動交流,小組組長要做好討論記錄。任務發出后,學生閱讀思考,教師不時作出提醒,課堂研學氣氛逐漸形成。學生進入互動交流環節,教師要深入觀摩聆聽,搜集整理學生個性觀點,選擇典型觀點重點解析并作集體推薦。教師設計閱讀思考問題,利用任務進行具體調度。學生對相關問題比較敏感,能主動思考和研討,并發布個性觀點。在集體展評環節,學生閱讀思辨進入高潮,教師及時干預,適時傳授一些學法,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研討,都能夠為閱讀研學帶來更多助力支持。
教師在任務群教學設計時,要對任務內容、任務形式、任務投放等多種要素展開具體評估,以便形成優化策略。學生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活動任務有不同感覺,教師結合任務設計推出更多思辨性閱讀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讓更多學生在主動研學過程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學生進入閱讀任務執行環節后,教師需要跟進觀察,對閱讀思辨進程展開具體評估,以便作出調整設計。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紅色教育內容,這是新課程的明確要求,教師要作好任務篩選,結合生活實踐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中建立紅色革命基因。如《長征勝利萬歲》,教師與學生一起研讀文本內容,對紅軍長征的艱難,以及紅軍的革命意志和精神有了深入的了解。為形成更多學習契機,教師設計“紅色探訪”主題實踐活動:我們身邊有無數先進典型人物,也有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歷史遺跡,選擇適合的時機,通過實地采訪、訪問、觀察、信息搜集、素材查閱、案例整合等手段,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文體,展開寫作,可以是人物素描,也可以是人物傳記,還可以是人物通訊,或者是歷史追蹤,準備參與課堂展評活動。任務確定后,學生回饋積極主動,教師在學生學習實踐過程中,給予一些技術方面的支持,確保實地參觀活動順利進行。
教師設計紅色教育實地探訪任務,學生參與這樣的實踐活動,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心理進行設計,要求學生在探訪基礎上撰寫報道文章,激發學生閱讀主動性。學生要對探訪材料進行整合處理,還要與同學展開交流活動,都會產生思辨機會,特別是成果展評環節,其思辨意味更為濃重。
任務群教學設計完畢,教師要創造任務投放時機,這樣才能獲得更多啟動力。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設計,要求學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有創新思考,以拓寬思辨時空,在研學體驗中建立閱讀新知。延伸閱讀、生活觀察、網絡交互、讀寫結合、征文創作等,閱讀任務群有諸多呈現形式,教師與學生協商任務設計方案,選擇適合時機投放任務,能快速激活學生閱讀思辨與表達思維。
教師適時投放閱讀研討任務,提出具體的閱讀要求,規劃清晰學習路線。例如教學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節選)》,教師要求學生深入閱讀,解讀小說題目的含義,然后通過場景描寫、情節轉化的分析,探究小說的思想和主旨,撰寫閱讀筆記,準備參與班級展評活動。為激發學生思辨思維,教師推送同名電影片段,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引導學生有針對性觀察,結合文本閱讀思考相關問題,展示個性觀點。學生對觀看電影之類的學習活動比較有熱情,也能主動展開思考和討論,思辨閱讀學習特點凸顯出來。在任務落實環節,教師組織學生逐一落實研究任務,探究解決學習問題。
教師設計閱讀場境,組織學生關注描寫場景和情節轉化,揭示小說表現主題和思想。閱讀筆記任務的推出,為學生帶來深度思考的機會,教師提出閱讀要求,讀書筆記撰寫計劃,學生自覺進入到讀寫環節,其感知體驗更為立體而多元。學生面對閱讀任務能積極應對,在任務解析中建立閱讀素養,其閱讀思辨意識得到強化。
學生是閱讀主體,其感知體驗如何,決定閱讀學習品質高低。教師圍繞任務群設計展開教學安排,利用任務進行活動組織,都能對學生形成多點觸動,促使學生主動展開閱讀研學,在任務執行過程中建立閱讀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