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東 秦蘭英
[摘 要]文章以惠州學院的評課指標體系為例,針對當前高校課堂存在的師生互動較少、教學內容設置不夠科學、課件利用不夠充分、教學進度把握不夠合理等問題,探討以評課指標體系為目標導向,從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學語言、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等方面提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若干措施。
[關鍵詞]教學質量;評課指標體系;高校課堂;課堂教學;目標導向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0-0055-03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通過聽課能及時掌握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水平和教學成效等。評課是評價主體根據一定的教學觀念和評價標準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客體的價值所做的判斷活動。聽課后根據客觀的評價標準進行評課,可以發揮鑒定、導向、調整、交流和創新功能,提高考評的科學性和公平性,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對促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1]。
近年來,學者圍繞此主題展開相關研究,如借鑒PASFI閉環模式國際全面質量管理經驗[2],提出課堂教學評價應秉持“以人為本,整體優化”以及“發展、改進、激勵的基本理念”[3],完善“質量評價—反饋激勵”機制[4],提出設計和開發聽評課管理系統[5]、高校教學督導聽課計劃管理系統[6]、基于大數據的高校課程質量監督系統[7]等。
一、評課指標體系為課堂教學提供目標導向
(一)確定評課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如何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課題,而科學的評課指標體系,一般認為至少應符合全面性、客觀性、簡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全面性指的是指標應覆蓋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涵蓋教學活動涉及的基本要素;客觀性指的是指標避免主觀偏見,各項指標的權重設置合理,綜合評分的分值區分度較好;簡潔性指的是評價指標簡練明確,盡量精簡,避免重復;可操作性指的是評價要點清晰易懂,評價分值的計算簡便。
(二)評課指標體系的基本構成要件
綜觀高校評課指標體系發現,其構成要件一般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態度,比如課前準備情況、課堂教學態度;(2)教學能力,比如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的把控,重點和難點的突破等方面的能力;(3)教學方法,比如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4)教學語言,比如語言的生動性和語速的適中性;(5)教學結果,比如是否完成教學任務,是否達成教書育人目標,學生反映的情況等。只有評課指標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才能對課堂教學活動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供目標導向,尤其是可以幫助青年教師提升教學能力[8],利用教師關注轉向來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水平[9]。
(三)惠州學院評課指標體系的構成分析
應用型大學惠州學院的評課指標體系包含以下10項:(1)備課認真,教案完整,講課熟練;(2)概念準確,條理清楚,邏輯性強;(3)熟悉教材,理論聯系實際;(4)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引入學科前沿知識;(5)注意啟發引導,與學生交流順暢;(6)突出重點,講透難點,講課有特色;(7)用普通話講授,聲音洪亮,語言生動,有節奏;(8)板書簡明或課件制作科學,使用得當;(9)時間分配合理,按計劃完成課堂教學任務;(10)嚴格要求,教書育人,總體反映良好。從結構上看,第1項為備課要求,第2至第7項是講課要求,第8項是板書及課件制作要求,第9項為時間使用要求,第10項為教學成效要求。從權重占比來看,占15%的是第1、第5、第6項,占10%的是第2、第3、第4、第10項,占5%的是第7、第8、第9項。這10項評課指標體系能幫助判斷教師是否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了符合學生實際和接受能力的教學任務與教學內容,是否明確了教學目標、選擇了恰當的教學方法、突出了重點和難點,以及是否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師生互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達到了教書與育人的統一,實現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高校部分課堂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師生互動較少,課堂氣氛較沉悶
教師教學技能提升培訓要求教師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加強師生的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但部分教師“滿堂灌”的現象依舊存在。個別教師照本宣科,幾乎不與學生交流,不提問題,不啟發學生思考,對課堂上不學習的學生坐視不管,不重視學生學習反饋等,離“聽者受其益,教者享其樂”的目標相去甚遠。
(二)教學內容不及時更新,重點不夠突出
有的教師所用教材偏舊,備課時未加入學科前沿知識,內容不夠新。有的教師教學目標設定模糊,或教學目標設定過多、過大,講課重點不突出,使得課堂教學內容不夠凝練。內容太多、目標分散,學生難以把握重點。也有的教師講課偏離教材,教材的學科針對性不夠。
(三)課件制作比較粗糙,利用不甚合理
課件是學生獲取教學信息的主要渠道。對于教材不固定的課程來說,課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有些課件難以有效輔助教學,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問題:內容組織混亂,缺乏邏輯性、條理性;篇幅長,重點不突出;頁面不清晰,背景雜亂;字體過多,字號偏小;圖表運用不夠;少數圖表是教材已有內容,與文字擠在同一頁面,影響可讀性。
(四)教學計劃和教學時間把握不夠合理
有些教師學期之初填寫教學計劃表不夠認真,或實施過程不嚴謹,實際講授的教學進度與提交的教學計劃不符。具體到一堂課,對時間進度把握缺乏經驗,前面旁征博引、慢條斯理敘述,后面發現時間遠遠不夠,未講到重點內容已下課,講到哪兒算哪兒,隨意性大,不利于學生對內容的系統掌握。
(五)教學語言比較平淡,難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語言是人類進行思考和交流的工具,教學語言更是教師傳遞思想、傳授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活躍課堂氣氛的有效手段。在生動性方面,高校教師的語言素養易被忽視。有的教師語調平淡,忽視抑揚頓挫的節奏;有的教師語言不夠簡潔、表達隨意;有的教師詞語貧乏。教師的每句話或許都對,但若無好的表達,將難以提起學生的興趣和吸引其注意力。
三、以評課指標體系為目標導向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舉措
(一)四備入手,做到胸有成竹
一是備教材。在多樣化的大學教材面前,教師應根據學校性質、專業特點、教材使用者實際等進行合理選擇。應選用權威、全面和反映學科前沿的教材,除了基礎性學科可考慮經典教材,一般學科應選取能體現最新學科研究成果的優秀教材。必修課首選獲獎教材或“規劃教材”,選修課需比較多種教材優缺點后進行選擇。無論選用哪種教材,教師均應做到心中有數,形成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的授課脈絡并把握好其主線。
二是備學生。學生有差異,自古就有因材施教之說。如果開設的是公共課,學生就往往來自不同專業。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盡量選擇合適的授課內容和教學深度,才有可能達到最佳的授課效果。在同一班級,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強弱之分,對于接受能力非常弱的學生,應在課堂內外加以重點關注。
三是備自己。按照對課程的熟悉程度和講授次數可分為老教師和新教師。老教師需重點學習學科的前沿理論或技術,更新知識,吐故納新。以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教師為例,GIS及相關技術可謂日新月異,不關注學科前沿、不主動跟上時代發展的教師必然講不好課。新教師則需虛心學習有效開展教學的相關理論知識、技術、經驗、方法等。
四是備課件。課件是教師傳遞信息的窗口,應從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加以改進。應注意內容安排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做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比如教材上已有的圖表可以不放到課件上,這樣既能精簡課件的篇幅,也能讓學生關注書本,集中其注意力。在形式上,課件最好是提綱式、結構式或圖表式,避免大段文字表述,過小的字體也會造成閱讀障礙和學生反感。
(二)關注重點,做好釋疑解惑
對于教學重點,教師應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同時,教學重點還需反復強調,在每次課的小結部分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歸納。還可在一堂課的導入部分,由教師就上次課的重點內容向學生發問并根據作答情況計入其平時成績。此舉不僅能督促其復習,還可作為考核的有效依據。對于難點,教師應運用有效手段深入淺出、講細講透,釋疑解惑,這也是課堂教學跟學生自學的主要區別。對于不同觀點,教師既需提示學生站在不同角度進行理解,也應引導學生思考不同觀點的可取之處。
(三)精講多練,做到學以致用
大學生思維活躍,教師在課堂上自顧自地滔滔不絕顯然不受歡迎,也會打擊學生求知、探索、批判和創新的積極性。教師應從教材中整理好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內容,用精練的語言講授,給學生留出思考、討論或者進行課堂練習的時間。如果是實踐課程,更應當精講多練,讓學生在練中學、在學中練,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四)方法靈活,做到交流順暢
教無定法是教育界的共識,現代教育技術的合理運用使教學手段更加豐富更加有效,網絡時代的教師基本上都掌握了開展線上教學的方法。教師應充分利用資源豐富的互聯網,引導學生借助線上課堂完成課前預習、出勤打卡、課件同步、課堂互動、資料軟件下載、作業提交、留言等。線下課堂也可以利用學生手機不離手的特點,讓其查找相關資料,掌握更多知識。網絡時代的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教師應盡量減少知識性內容的講授,而應側重解釋其內涵和知識點的靈活運用,使學生得以融會貫通。
(五)錘煉語言,做到生動有趣
如果說科學性是教師靠學識打動學生,那么藝術性則是教師靠表達來吸引學生。熟練駕馭語言是教師應具備的條件,講究語言藝術則是對教師更高層次的要求。有人天生幽默,有人博聞廣識,有人聲線優美,有人善用詩詞歌賦,教師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同時注意用語準確、語言精練、吐字清晰、快慢適中、生動有趣,以提升課堂效果。
(六)教管齊抓,做到教書育人
課堂上師生進行面對面交流,是教師開展傳道授業解惑最直接的形式。課堂教學始終為教書育人服務,除了傳授既定的知識,還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遠大的人生理想以及養成高尚的品德。也就是說,除了教學,高校教師應當也必須對課堂進行組織管理和思政教育。關于教與管的關系,有教師進行了如下歸納:不管不教叫“害” ,只管不教叫“虐”,只教不管叫“縱”,又管又教叫“愛”。教師只有心中對學生充滿愛,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得到學生的信任、尊重和贊譽,方為教師的至高榮耀,也才有可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
四、結語
一堂好課究竟有無標準,“定體則無,大體則須有”。從定性角度來看,能吸引大部分或全部學生的課堂,就可稱之為好的課堂;從定量角度來看,評判依據多為各高校自主制定的評課指標體系。惠州學院部分教學督導近些年聽課評課的資料顯示,在指標權重占比小的方面,教師均表現得相對較好,而權重占比大的幾點,恰是教師普遍需要提高或改進之處。因此,本文認為高校教師應以評課指標體系為目標導向,提出四備入手、關注重點、精講多練、重視交流、錘煉語言、教管齊抓等措施。同時,高校教師需堅持立德樹人,重視課堂教學評價和對照標準及時優化教學,以有效課堂教學為抓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陳秀瓊,傅蓉芳,李霞.應用型本科院校PASFI在線教學質量管理模式探究[J].三明學院學報,2021,38(1):118-124.
[2] 陳江,王彬.新時代地方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22,8(32):62-65.
[3] 余水妹,戴紅宇,何寧.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背景下高校線上教學督導能力的提升[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1,37(10):88-94.
[4] 李玲.高職院校聽評課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9(12):179-181.
[5] 于泳海.高校教學督導聽課計劃管理系統的設計與應用:以蘭州工商學院為例[J].信息系統工程,2022(3):137-140.
[6] 王大剛,鐘錦,徐玉鳳,等.基于大數據的高校課程質量監督系統[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21):42-43.
[7] 房義斌. 關于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改革的思考[J]. 天中學刊, 2021, 36(4):146-149.
[8] 王紅麗,常小莉,宋春光,等.以聽評課改革為視角的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21,26(6):69-73.
[9] 王衛華,龔文婷.“門被打開”后教師關注轉向的教育意蘊及啟示:一種基于“被聽課”體驗的教育現象學分析[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4):55-66.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