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誠 袁成
[摘 要]石油精神是石油高校的靈魂,后勤服務育人是高校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環,兩者有機融合對做好石油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行為管理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先對“石油精神”在新時代石油高校中的內涵與價值進行闡釋,并在此基礎上從建立后勤育人陣地、發揮后勤育人功能方面分析石油精神融入后勤服務育人的必要性。通過調研,從后勤工作、大學生、校園環境等角度歸納總結了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后勤育人面臨的問題,并結合西南石油大學的管理經驗,從后勤員工自身引領、開展實踐教育及營造文化氛圍等方面探討了石油精神有效融入石油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的創新路徑,為石油類高校開展后勤服務育人工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石油精神;后勤;育人;環境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0-0125-03
石油精神是石油行業的靈魂和基石,石油高校又是石油行業人才資源的源頭活水。位于我國四川省的西南石油大學(以下簡稱西南石大)是全國第二所石油高校,在長期的建校過程中,石油精神一直是支撐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學校適應新形勢、新發展的有利武器。后勤服務育人是高校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行業特色鮮明的石油高校在后勤服務育人過程中融入石油精神,不僅能調動后勤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而且能將石油精神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感染大學生,打造石油高校后勤育人特色,為國家培養又紅又專的石油人才。
一、石油精神在石油高校中的豐富內涵
我國的石油精神來源于石油工業,萌芽于延長油田和玉門油田建設時期,形成于大慶油田大會戰時期,發展于改革開放時期,升華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1]。其內涵為:
(一)“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
石油精神自形成伊始,就飽含“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情懷[2]。西南石油大學首任院長馬載帶領一批年輕教師,懷著“興油報國”的愿景,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為新中國培養出了自己的石油人才。一代代西南石大學子深受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染,以老一輩為榜樣,到祖國邊疆、戈壁荒灘建功立業,用青春與汗水在祖國大地上譜寫了“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壯歌。
(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創業精神
回溯西南石油大學的建校歷史,沒有校舍,自己建;沒有黑板,自己造;沒有糧食,自己種……西南石大人沒有退縮,以苦為榮,千方百計克服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難。就是這樣,西南石大人憑著“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手下無困難”的沖天斗志,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一磚一瓦筑起了為石油工業培養和輸送專業人才的基地。
(三)“三老四嚴”的科學求實態度
“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干革命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3]。西南石大人不但用“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的實事求是態度來搞學術研究,更用“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來辦學興校。學校創立時廣延良師,一大批名校畢業的教師奔赴西南,他們實事求是的學術作風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為學校留下了深厚而強大的學術根基。
(四)“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精神
西南石大人以“為國分憂、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精神,為國家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西南石大人在教育戰線上同樣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用奮斗的青春在不同時期為學校建設發展、培育石油人才默默貢獻。在建校初期,他們為祖國早日摘掉“貧油帽子”做貢獻;改革開放后,他們為祖國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做貢獻;在劃轉地方后,為國家經濟、國家能源安全及社會建設做貢獻;隨著學校向世界一流學科、一流能源大學和百年名校目標邁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
二、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建立后勤育人陣地,對培育石油人才形成強力支撐
后勤員工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多、接觸時間最長的群體,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對世界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后勤育人十分重要;將石油精神中的求真務實、追求卓越、持續創新等精髓與后勤保障服務有機結合,有利于打造強有力的后勤育人陣地。
一是求真務實精神。后勤工作具有服務時間長、全年無休的特點,服務內容包含師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往往最苦、最臟、最累。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的石油精神是石油高校后勤人的精神食糧,它時時提醒后勤人牢記工作初心,以吃苦耐勞、勤懇樸素的工作作風克服困難,一步一個腳印,默默為學校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是追求卓越精神。從傳統后勤(如對地下管線、教室門窗、花草樹木的維護、保養等)到信息化、智慧化后勤的高速發展,追求卓越的石油精神有助于激勵石油高校后勤人勇于進取、精益求精,更好地為建設一流能源大學做好條件保障工作。
三是創新協作精神。后勤自初建起,無論是結構、模式還是育人功能等始終在變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后勤工作必須隨學校事業發展而發展,與時俱進,同時提倡團結協助。
(二)有利于后勤育人功能發揮,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具有補充作用
環境育人作為我國育人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當下育人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4]。后勤工作范圍涉及校園各類環境,如食堂就餐環境、公寓居住環境、教室學習環境、活動場所環境等,若將石油精神有機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營造出濃郁的石油文化氛圍,能更好地突出石油高校特色鮮明的育人環境,從而促進科學、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相互滲透,更好地培育石油人才。
三、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后勤育人面臨的挑戰
(一)后勤視角
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學校比較重視理工科教育,而在文科類及服務育人方面比較薄弱;對于后勤工作,則更加注重服務保障,對服務育人重視不夠。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自上而下對育人工作重視不夠,缺少相關評價機制。從后勤整體來看,更加強調服務效率和效益,比較重視對“物”的管理,輕視對“人”的服務;從后勤個體來看,部分后勤員工僅僅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認為后勤服務工作只是自身謀生的手段,沒有主動參與育人的意愿。兩個因素疊加,導致后勤工作缺少精神層面的內在追求,弱化了石油精神的繼承與傳播。
二是隨著后勤社會化的深入發展,學校的市場資源、商業利益被逐漸放大,在此期間,引入的社會服務企業由于學校對其引導教育不夠,對高校育人屬性認識不夠;同時,學校鮮有育人方面的考核制度,致使引入的企業不重視育人,更談不上對校園文化的認同。
(二)大學生視角
互聯網的發展使各種思潮相繼涌現,新舊觀念相互沖突,造成部分學生出現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部分石油主干及其配套專業的學生認為,“學石油,愛石油,獻身石油”的提法等同于讓他們一輩子孤守沙漠、死守油井,是不顧及他們感受、不考慮他們發展的做法[5]。
二是部分學生個體意識增強,而集體觀念、團隊觀念減弱。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中的少部分自我意識較強,缺乏集體觀念、全局意識,在團隊活動中表現冷漠。
三是部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弱、苦干實干精神弱化。有的大學生只重視理論學習,不善于動手實驗,導致認識與實踐脫節;有的大學生沒有高考壓力,入學后自我約束力差,學習精力投入不夠,生活也比較懶散。
(三)校園環境視角
西南石油大學自1958年建校以來,雖然形成了以石油文化為代表的獨有的校園文化特色,但是因校園面積大、環境可塑點多,未能將石油精神進一步延伸或升華,缺少感染力強、可持續影響的亮點。如在學生宿舍文化打造方面不夠:作為學生在校居住時間最長、活動最頻繁、最容易對其價值觀產生影響的地方,其文化建設方面不夠豐富,沒有形成宿舍文化,雖然部分學院也零零散散地開展了一些活動,但并不成體系和規模。
四、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的有效路徑
(一)言傳身教,身正為范
從育人角度看,后勤工作是“沒有講臺的課堂”,后勤員工是“不上講臺的老師”,后勤員工既是管理者、服務者,又是教育者,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對學生起著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為此,石油高校后勤人員首先要把石油精神的精髓“愛國、創業、求實、奉獻”作為其價值標準和做人準則,并落實到日常行動上,體現在服務細節中。要身在后勤心懷天下,樹立個人對祖國、對學校的深厚情感;發揚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精神,爭創一流后勤;講求科學,實事求是,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忠于職守,克己奉公,時刻以師生利益為重。每名后勤人要始終牢記自己不僅是一名員工、服務者,還應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和激發自身工作的積極性,并因教育者、管理者身份,不斷學習和繼承石油精神,從而提升自己的修養,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自覺踐行石油精神,起到模范帶頭作用。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原因只能開展線上教學,學生不能返校;9月恢復線下教學,為使返校學生有一個干凈衛生的生活條件,后勤員工不畏艱辛,開展了“云曬被”活動,對全校3萬多床被褥進行晾曬。為確保不出錯,他們給每一床被子編了號,貼上標簽;中午拍打被子并翻面,下午收回來疊好,整理床鋪,貼上寄語。“做一回遠程被寵的孩子,好暖”“這個溫暖的世界,一直有人愛著你”等溫馨的話語,在學生中久久流傳。
(二)多措并舉,開展實踐教育
發揮高校后勤資源優勢。由于后勤工作點多、面廣,能夠為學生提供很多實習實踐和勤工儉學的機會。選擇其中一些相對艱苦的勞動項目,可以有效增進大學生對石油精神的情感認同。當前,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學生沒體驗過勞動的艱辛,不能真正了解石油前輩創業的艱難,若能讓其跟隨食堂工人每天泡在食堂數小時,在艱苦的環境中體味、珍惜現在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可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意志,從而對石油精神的認識更加具體、深入。西南石油大學建立了“苗圃園藝”育人實踐基地,后勤員工精心準備,設置了松土除草、澆水施肥、扦插、苗木栽植、病蟲害防治、綠地建設等體驗性、參與性勞動環節,引導學生在揮灑汗水的勞作中體會勞動快樂,感悟石油奮斗精神。
開展后勤課堂方面。鼓勵優秀后勤員工上講臺。后勤課堂育人大多是通過后勤員工,按照隱性教育的規律,將育人工作滲透于后勤保障的各個方面[1]。而隨著勞動教育、工程實訓教育等與后勤工作有直接關聯的課程的開設,后勤員工也有機會站上講臺。他們具有豐富的勞動實踐經驗,又長期受石油文化熏陶,能在授課過程中給學生帶來不一樣感受,從而強化石油精神的培育。
(三)營造文化氛圍,優化育人環境
環境因素對人的性格形成能產生重大影響,優美的校園環境會對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營造濃厚的石油文化氛圍、打造具有石油高校特色的校園環境十分必要。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學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大對校園環境的改造力度,邀請專業團隊對校園環境進行了系統設計,先后在校園重要廣場及人員密集處設置了“石油之光”標志、“石油魂”及王進喜塑像,特別是在新裝修的學生食堂,打造了以石油管線、石油挖采等為背景的裝飾裝修風格,這些具有石油特色的標志性設計能很好地宣傳石油精神,置身于其中的大學生自然而然地會產生歸屬感、自豪感,繼而達到培養學生愛校之心、戀油之情目的,更加激勵其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再如針對學生宿舍石油文化的薄弱點,學校正在推進書院制改革,著力為石油專業及其他專業學生提供一個融合、交流的平臺,為石油文化的普及奠定基礎。
五、結語
立足新時代,石油高校應充分利用石油精神的豐富內涵,抓住后勤育人與石油精神的契合點,克服不利因素,創新后勤育人與石油精神的結合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在堅持中賡續,真正把石油精神扎根于大學生心里,使其內化于心、 外化于行,為我國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石油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徐子懿.新時代石油精神的傳承與踐行[J].人民論壇,2020(35):92-93.
[2] 崔發展,劉鑫.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2):21-26.
[3] 張立勇.從科研生產工作看如何弘揚“石油精神”[J].企業文化(下旬刊),2017(3):79.
[4] 齊琳娜.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合力育人機制建設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7.
[5] 趙永清,張浩,蔣艷芳,等.構建以石油精神為主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J].石油教育,2008(5):67-70.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