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娜
(太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進程飛速推進的同時,也導致城鎮生活節奏加快、環境問題突出,傳統文化所系的大量鄉村正迅速消失。2018 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確立了鄉村振興的階段性目標任務,力求到2050 年,鄉村實現產業興旺、農民富裕、環境宜居,優秀文化得以傳承,鄉村全面振興。2019 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也指出要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生態優勢,推動基礎旅游發展,打造適合鄉村的餐飲民俗、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等產業[1]。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兼具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綜合性能的旅游產品,是實現中華歷史文化傳承以及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慢城”運動影響深遠,其所提倡的放慢生活節奏、保護生態環境、重視延伸休閑空間、凸顯地域文化特色、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等城鎮可持續發展理念,近年來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持續關注,從國外“慢城”運動的理念和實踐經驗來看,這與當下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導向相契合。本文以“慢城”理念為基礎,著眼于優質環境鄉村代表——山西省祁縣谷戀村,在剖析其自身發展內在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與之相對應的“慢村”發展模式。
“慢城”(cittalow)一詞是英語和意大利語的合成詞,意為慢節奏的城市[2]。“慢城”運動源于“慢食”運動(Slow Food Movement,或譯為“慢餐”),起源于意大利,強調一種放慢生活節奏、慢慢品味食物的優質生活方式。“慢城”理念提倡舒緩生活節奏,沒有快餐區,倡導本土傳統美食和傳統手工藝,支持都市綠化與綠色能源,減少污染和交通流量,傳承本土文化,充分利用現有地域資源來凸顯地方文化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3]。然而,“慢城”并不是一味追求放慢經濟發展速度或是停止發展,也不是完全摒棄現代科技,是在根植于本土文化和傳統產品生產的基礎上,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戰略高度上,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交融發展。
“慢城”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地的響應、推廣和完善。目前,國際“慢城”會員城市已遍布全球20 多個國家,近200 多個城市。地域不同,每個城市所呈現的經濟文化情況不同,因此,各個城市對“慢城”的定義與理解也不完全統一,具有一定的寬泛性。但“慢城”理念的精髓是明確的,并具有普適性。“慢城”的本質是尋求現代與傳統之間的一種平衡[4],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城市、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5]。“慢城”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綠色發展,凸顯地方特色,注重傳統文化傳承,鼓勵兼容并蓄,舒緩的生活節奏,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慢”體現的是現代社會人們對幸福指數和經濟可持續增長方式的一種訴求。
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成為工業化時代常見的旅游模式,它講究所謂的旅游“效率”,即降低金錢成本,在短時間內“高效”地滿足旅游者對異地的好奇心。但隨著大眾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這種所謂的“快”旅游顯然已不能滿足我國國民對更高生活質量的追求,自駕游、主題游、深度游等休閑型旅游悄然興起。
在世界范圍內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發展,“慢城”理論逐步完善,“慢城”內涵已逐漸從一種城鎮發展模式,拓展成為一種“慢”哲學。折射出當下快速、單一、同質化的“快”生活給大眾所帶來的迷惑與困擾,“慢城”理念倡導人們嘗試回到生活本身[6]。仔細研究意大利奧爾維耶托小鎮、德國Marihn 村、韓國曾島、英國勒德羅、中國南京椏溪鎮等幾個國際經典“慢城”的案例,不難窺探,各國對“慢城”的打造因地域環境、人文特色不同,做出的調整政策也不盡相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均要遵循“慢城”協會的發展目標和準則。深化生態文明、保護原汁原味的和諧環境、注重地方特色文化融入當地經濟發展、倡導綠色低碳出行、注重健康文明的品質生活、慢享生活點滴,這些經驗為我國鄉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慢村”是“慢城”理念的延伸,是“慢城”理念的進一步推廣,突出的是鄉村在發展過程中的傳統特色“慢”文化和地域特有的“慢”產業,實質是倡導舒適的發展速度,保護鄉土文化的生長土壤和社會機能,在“慢”中提質,是實現優質鄉村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模式。與城市生活相比,簡單舒適、休閑康養、輕松愜意的田園生活更符合“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品質”的“慢城”理念。從旅游市場需求來看,“慢村”旅游滿足了游客逃離城市喧囂、回歸自然鄉土、放松身心、追求品質生活的逆城市化的現實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從鄉村建設目標來看,“慢村”既是本土村民的生活空間,又是游客的休閑旅游度假區,同時也是聚集鄉村產業、功能復合的田園綜合體。在綠色生態發展、鄉村文化發掘、帶動人口回流、鄉村經濟振興等目標上,“慢村”旅游與我國鄉村振興戰略高度契合,成為探索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
谷戀村位于祁縣著名晉商大院景區西三公里的賈令鎮,南臨昌源河及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四周與姜家堡、塔寺村、吳家堡、小賈村相鄰。據村史記載,該村落的高氏家族始祖高仲遠,于明洪武初年從陜西遷居于此,原名為“圐圙村”,從字面意思來看,“口”字框住“四面八方”,可理解為該村始建時的大致形態為“四方圍墻,圈地而居”。明嘉靖年間,為了防止蒙古部落南侵,修建了谷戀堡。明代谷戀堡整體形制為長方形,修建東門、南門,堡墻內部規劃呈“S”型相錯的東西兩條橫街,街邊又修建了東西水井,村落格局呈現出“太極陰陽圖示”的整體營造思想[7-8]。明清時期,谷戀村在逐步對外擴建發展中,形成了“七星拱衛、一水繞村”的聚落格局,其中“七星”指堡墻外的七座祠廟,分別是真武廟、文昌廟、財神廟、三官廟、玉皇廟,結義廟、河神廟(與觀音廟連為一處)。目前“太極圐圙、七星拱衛”的歷史村落空間格局保存相對完好,在山西傳統農耕村落中獨具匠心。清代時期,谷戀眾多村民外出經商,買賣商號遍布全國各地,享有“銀谷戀”的美稱。咸豐年間,谷戀村舉全村之力修建大東渠水利工程,成為古代北方農村民辦水利工程的典范。谷戀村民還特別注重教育,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培養出眾多舉人貢生、歷史名人,形成“不是經商就是讀書”的良好社會風氣,晉商的誠信精神與儒家的耕讀傳統在谷戀村完美融合。此外,谷戀村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劇、祁太秧歌的發源地之一[9],“舞龍會”“搭秋千”等各種特色節慶民俗資源豐富,谷戀村被選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第六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是祁縣極具價值的特色傳統村落。
祁縣谷戀村擁有打造“慢村”的基礎條件:1)具有良好的生態基礎。谷戀村位于祁縣境內第一大河流昌源河與汾河、烏馬河等共同作用下的沖積平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勢平坦開闊,沿線河谷地帶已建成昌源河國家級濕地公園。工業污染少,良好的自然環境為打造“谷戀慢城”提供了生態環境基礎。2)擁有特色的文化傳承。谷戀村不僅晉商文化特色顯著,而且還疊加了“耕讀傳家”、重視教育的多層文化底蘊。保存完好的街巷、廟宇、祠堂、旗桿、木雕、磚雕、石雕等傳統建筑裝飾,特色晉劇、祁太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種特色民俗文化節慶,共同打造了“整體富足、知禮樂、重教育、耕讀傳統”[7]和晉商文化完美結合的特色傳統村落。3)以“慢行”為主的綠色交通方式。谷戀村傳統“棋盤式”街巷格局保存相對完好,形態規整,目前主要以步行道為主,符合慢行、綠色的出行方式。4)小規模發展。谷戀村現有人口2 000 左右,此規模適合打造“慢村”。
傳承谷戀村“太極圐圙,七星拱衛”的傳統村落空間形態以及內部街巷“棋盤式”格局,對真武廟、光智學堂等保存相對完好的文物建筑進行專人管理和有效維護,對菩薩廟、三官廟、文昌廟等部分損壞或基址尚存的傳統建筑、文物進行科學修復和活化利用。在保存原有村落肌理的基礎上,凸顯古人建村選址的智慧,美化村落內部景觀,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在保持原有居住環境的基礎上,打造能體現當地特色、“一院一品”、舒適休閑的“慢居”民宿,還可設計年輕人喜歡的“星空”露營。在民宿中融入“慢食”體驗,通過促進本地綠色有機蔬果的培育,設計“二十四節氣”主題美食,以傳統的烹飪方式讓游客“慢食”本土傳統美食。沿途街巷中可開設“古法酒坊”“品茗坊”等游客游憩“慢品”空間,讓游客在閑步于村落的過程中徹底放松身心。將周邊農田、水渠、花圃等樸素的農業景觀的生產性、審美性、生態性與游客體驗性有效結合起來,科學規劃農業景觀,建設綠色農業景觀觀光帶,打造“慢景”空間。通過“慢居”“慢食”“慢品”“慢景”等“慢”生活空間的打造,提升谷戀村鄉村旅游的實力,激發谷戀“慢村”的活力。
濃厚的地域文化是傳統村落發展鄉村旅游的內核所在,也是滿足游客康養休閑旅游需求的重要吸引力。因此,在深挖谷戀村特色文化的同時,也要注重傳統歷史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創新出現代游客更感興趣的解讀方式。谷戀村集“晉商文化、耕讀文化、禮樂文化、傳統技藝文化”于一體。可規劃傳統農業田園生活狀態下的特色“慢”文化體驗區,如谷戀村傳統食品加工展示區、非遺技藝傳承體驗區、祁縣名人文化展示園區、創意產品研發展示區;將節慶儀式、民俗表演等風俗進行動態化、場景式的創新展演,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加強核心傳統文化的滲透,打造特色的節慶品牌;鼓勵當地村民融入節慶項目設計,改變過往以當地村民為主體的傳統表演形式,讓游客積極參與節慶活動,讓游客在旅游場景“慢體驗”的過程中感受谷戀經商、重教、淳樸、誠信的“慢村”文化。
倡導綠色健康的出行模式,將谷戀村已有村落的空間與周邊相鄰的姜家堡、塔寺村、吳家堡、小賈村等區域空間串聯起來,疏通谷戀村通往其他村落的“慢行”交通系統,并對道路沿線開展綠化提升和照明工程。圍繞運河修建自行車綠道,塑造豐富的綠地景觀,在不同分段設計古樹、池塘、菜地、花田、稻田等不同農業景觀,打造休閑觀光的綠道,游客也可停下來參與農事活動。結合村落內部主要街道,鋪置彩色環形自行車“慢行”車道,根據沿途空間組織不同,點綴凸顯地域特色的景觀。步行系統方面,包括村落內部的景觀步道、田野親水步道、文化體驗區步道,構建“快慢銜接、快慢交互”的復合交通系統。以谷戀村純凈的生態環境與綠道系統為依托,打造露天瑜伽室、冥想空間等豐富多樣的靜態活動體驗產業,也可舉辦騎自行車暢游運河、體驗花海等各種休閑康養動態活動,打造“慢行”“慢想”系統。
對現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升級,設置游客服務接待中心以及急救醫療點[10],建設星級廁所、旅游停車場、路標、指示牌、通信網絡。控制新建筑高度,注意新建筑與整體環境的和諧。在生活配套方面,要留有一定的公共娛樂空間,如規劃主題文化廣場,作為當地居民與游客的公共游憩場地。補充一些休閑空間,如咖啡廳、書屋、藝術公社、房車營地等。在空間活動設計方面,主要開展與村落空間密切相關的活動,如田園采摘、寫生觀光、攝影展覽、農產品加工展示、地方名人書畫展覽、傳統文化體驗、體育競技、戶外游憩等,以凸顯主題、靈活多變的形式搭建村民與游客交流互動的社交活動空間。以休閑放松、文化感知、健康養身、親子娛樂等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民居古建、民俗體驗、農業觀光、親子研學、生態康養等豐富多樣的“慢享”旅游項目與“慢”旅游環境[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