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必準
(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隨著2020 年脫貧攻堅的順利完成,我國正式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1]。2021 年2 月,“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牌子被永久性摘下,“國家鄉村振興局”的牌子正式掛上,這意味著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發展,將會花大力氣解決好“三農”問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鄉村必然也必須實現現代化。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種要素配置齊全、多種功能協調聯動,數字化建設也在其中。提升農業農村數字化水平,可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支撐。從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到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這些年來,在黨的領導和努力下,中國鄉村數字化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由33%上升至36%,較上年提升3 個百分點,其中,全國縣級農業農村數字化管理服務機構覆蓋率為75.5%,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達23.8%。中國鄉村數字化建設雖然速度較快,但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正如這份報告最后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但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指明了方向:“要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數字服務體系,建立涉農數字普惠服務機制,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郵政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2]數字時代,解決好“三農”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好數字技術的作用,用數字技術對現有鄉村進行全方位改造升級,用數字技術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數字鄉村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在推動鄉村振興進程中,鄉村的發展離不開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支持與助力。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等文件,建立健全了我國農村數字化建設發展的“四梁八柱”。根據2022 年3 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 比例均超過98%,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55.9%,村級信息服務站點覆蓋率超過80%,鄉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全國53 萬個行政村。但是,當下鄉村地區確實還存在信息基礎設施尚不完善、農民自身數字意識不強、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不高等問題。
數字鄉村戰略首要面對的核心問題是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在推動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的重要作用。“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物質條件,為鄉村產業數字化、鄉村治理數字化和鄉村生活數字化等提供基礎設施支撐。”[3]相比于東南沿海地區的鄉村,中西部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存在短板。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研究院發布的《縣域數字鄉村指數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國數字鄉村建設處于起步階段,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呈現“東部發展較快、中部次之、東北和西部發展滯后”的現象。從地區角度來看,特別是一些西部山區縣,其地理位置險峻,地勢特殊,居民居住比較分散,人口密度低,網絡鋪設成本高、難度大、運營收入少、投資效益低,數字技術推進到這些農村具有較大難度。從資金成本角度來看,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必須依靠當地政府與當地電信運營商共同出資建設,由于各地政府財政收入不同,一些偏遠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存在著前期進度緩慢,后期維護跟不上等問題。概言之,相比于東部鄉村,中西部偏遠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整體薄弱,“一次施工,常年失檢”的現象屢見不鮮。
國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數字時代國民基本素質和能力的綜合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能力、發展潛力、競爭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農民數字素養是農村居民正確和合理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學習、工作、參與市場交易等信息交互的能力[4]。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在農村加速普及,農業電子商務風起云涌,農村電子政務發展迅速。但與東南沿海農村相比,中西部山區縣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相對缺乏且質量不高,很難留住大量數字人才。當下中西部山區縣農村存在著大量的“數字貧困者”,這一群體大多數年紀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手中的智能手機只是通信工具,并沒有成為互聯網工具。除了大量農村“數字貧困者”,農村還存在一批手機沉迷者,這一群體主要以青壯年為主。相比于“數字貧困者”,他們會使用智能手機進行通信和網絡娛樂等基礎性操作,但在使用高技能和文化要求較高的應用方面(例如電商直播等)比較欠缺,不能為數字鄉村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因此,亟須推進非網民群體,特別是農村非網民群體繼續再學習,提升自身數字化水平,解決非網民群體無法接入網絡,在出行、消費、就醫、辦事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同時也要解決好農村一些群體沉迷于刷短視頻、網絡游戲不能自拔的問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鄉村治理數字化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數字政府、高效服務鄉村的重要保障。”但像烏鎮這樣走在時代前列的數字鄉村畢竟是少數,多數數字鄉村治理依然面臨著鄉村數字基礎設施薄弱、數字人才嚴重不足、發展資金不足等最基礎的問題。首先,鄉村數字治理需要高效率的數據中心,而大多數鄉村,特別是西部山區縣數字基礎設施十分薄弱,根本支撐不起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新技術對網絡基礎環境的需求。其次,數字鄉村治理需要專業的數字人才,數字化專業人才是推動鄉村數字治理的重要力量[5]。而一些偏遠鄉村吸引力不足,鄉村人才短缺,真正懂技術的人才稀少,鄉村很多基層干部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效率跟不上數字時代的步伐,這給推動鄉村數字化建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最后,數字鄉村治理需要大量財政進行前期“輸血”支撐,可現狀是一些地方政府,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財政吃緊,在推動數字鄉村治理與建設方面可謂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推動數字化、智能化建設,但像烏鎮那樣能真正運用好各種互聯網技術的鄉村屈指可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使鄉村的精神風貌、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風氣都煥然一新,讓鄉親們過上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6]。要重點加強“偏”“險”“稀”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鄉村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要讓先進群體帶動后發群體學習數字技術,提升農民數字化水平;要發揮好國企主力軍作用,兜底鄉村數字化治理。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也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是關乎未來農村能否成功數字化轉型的基石,需要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布局。”[7]首先,各地要堅決落實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通過開展寬帶入戶、5G 到村等數字基礎建設活動,持續推進光纖寬帶和5G 無線網絡建設,提高有線、無線上網信號覆蓋率,確保農村千兆光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其次,各地落實好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補齊僻遠地區通信網絡設施短板,支持偏遠地區數字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徹底實現村村通寬帶的目標,解決阻礙僻遠地區數字鄉村建設的攔路虎。最后,各地還要完善維護數字基礎設施管理等制度,解決好“一次施工,常年失檢”等問題,夯實數字鄉村發展基礎。
鄉村的發展需要一批又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人才,這樣一批先進人才有利于帶動農村非網民群體學習數字技術,提升文化教育水平,使得他們共享數字時代的巨大紅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8]。首先,各地基層政府要積極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外出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因為數字鄉村建設的關鍵作用是增強鄉村內生發展動力[1],鄉村數字化建設需要通過他們逐步將數字化、智能化思想、觀念、意識引入鄉村,更好地帶動村中老年群體主動或被動地學習數字化技能,從而使得農村非網民群體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其次,各級基層黨委要經常開展智能技術日常應用普及行動,不斷鞏固強化農村非網民群體使用智能手機的習慣,從而提升他們的文化教育水平;還要實施數字化新農民培訓工程,組織舉辦知識講座和培訓指導,培養一批能熟練運用數字化終端設備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民網紅主播,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最后,各級政府還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面向農村青年群體,推送有關鄉村生活的內容資訊,激活廣大農村青年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將汗水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而不是將大把的時間浪費在刷短視頻、玩網絡游戲上面。總之,只有切實提高農民的數字素養和技能,數據才能真正成為農民生產的“新農資”,手機才能成為農村生活的“新農具”。
偏遠鄉村長期存在著數字基礎設施薄弱、數字人才不足、發展資金不足等問題,只靠當地地方財政是難以有效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肩負著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戰略部署的責任,國企結對幫扶欠發達鄉鎮是脫貧攻堅戰有效的重要舉措。要繼續發揮好國企主力軍作用,以鄉村數字治理為切入點和突破點,下大力氣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是國有企業充分發揮行業優勢,繼續積極改善當地的交通、電力、通信、水利、醫療等基礎服務,為鄉村數字治理打下良好基礎。二是國有企業繼續開展結對幫扶,在幫扶過程中,不斷建設當地數字化人才隊伍,實現鄉村數字治理從“輸血”向“造血”轉化。三是發揮國企橋梁紐帶作用,相對于財政資金,國有企業在資本管理與運作方面更具優勢,更能吸引市場力量參與[9]。國企能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的方式,引導東部加工企業前往偏遠鄉村設廠,增加當地政府財政收入,為鄉村數字治理保駕護航。近年來,各地農產品直播帶貨越來越火爆,一系列官方或非官方助農活動(央視主播助農帶貨、明星直播帶貨等)興起的現象再度表明鄉村數字建設迫在眉睫[10]。
中華民族要復興,鄉村必須要振興。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農村數字化是首要任務,解決好數字化,才能實現現代化。如何實現數字化助力鄉村振興?關鍵還是靠人,靠全社會各行各業的人才。只有他們下沉鄉村,建設好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探索各具區域特色的數字鄉村治理模式,帶動提升鄉村農民數字素質和技能水平,才能更快地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更好地為數字鄉村建設保駕護航,實現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讓全體中國人民共享數字時代帶來的巨大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