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玲
“今年蒜苗的市場行情好,我家種了0.1公頃的蒜苗,挖了7500多公斤,賣了45000多元,除去成本,收入近4萬元了。”盛夏時節,走進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壽樂鎮楊家崗村,村民正在采挖蒜苗。
看著綠茵茵的蒜葉如碧綠的地毯覆蓋著原野,蒜苗種植戶李春和高興地說:“靠著鄉村振興的好政策,近年來,我們大力種植蒜苗等露地蔬菜,收完一茬還可以接著種其他作物,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收益,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的大事。
2021年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與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強調“要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農畜產品標準化、綠色化生產,做大做強有機特色產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牧民素質,繁榮農牧區文化”的重要指示,準確把握“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以鄉村振興“八大行動”為牽引,接續固成果、補短板、提質量、促發展,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守住底線防返貧托穩鄉村振興致富夢
2022年8月10日,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巴燕鎮寺爾溝村村民韓索么家中突發火災,寺爾溝村黨支部書記冶魯古么第一時間前往現場了解情況。
“韓索么家中6間房屋被燒毀,房內物品全部燒毀,預計損失20余萬元。他們家有兩個學生在上學,眼下生活捉襟見肘,我們第一時間就將其納入防返貧突發嚴重困難戶監測。”冶魯古么說。
之后,巴燕鎮黨委通過“干部聯農戶”“百企聯百戶”“種植養殖大戶聯農戶”等多種方式為其提供幫扶,同時協調企業幫助韓索么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政府還幫我申請了危房改造補助,重建了寬敞明亮的房屋,我們家的生活終于恢復正常了。”韓索么說。
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是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第一道防線。青海嚴格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每年根據農牧民收入變化等情況調整防止返貧監測范圍,研發防返貧監測信息可視化平臺和“一碼通”程序,通過入戶走訪、集中排查、線上申報等手段,提升主動發現響應能力,提高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的及時性、精準性、有效性,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筑牢了底線。
防返貧監測幫扶數據質量直接關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成效,也是體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最有力的佐證。截至今年6月,返貧風險消除率達77.2%。
按照青海省《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今年強化常態化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全面跟蹤脫貧群眾收入變化、“兩不愁三保障”鞏固和飲水安全情況,動態調整監測對象收入識別參考標準……對因病因災易返貧人口,及時落實醫療保障、民政兜底等幫扶措施,做到及時納入、及時幫扶,確保兜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此外,為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青海推動各類資源、幫扶措施向促進產業發展、擴大就業聚焦聚力、加大產業幫扶力度轉變,將中央財政銜接資金用于鄉村產業發展。在農牧區各類工程項目中大力實施以工代賑,加大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確保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就業規模在20萬人以上。
特色產業大發展激活鄉村振興主引擎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將15家農牧業企業、合作社及家庭牧場納入聯合體,帶動全縣129個專業合作社、119個家庭農牧場,不斷完善和細化產業價值鏈,推動形成“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農牧戶”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模式。
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和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近20萬拉面人走出大山,在337個城市及18個國家和地區開辦2.98萬家青海拉面店,年產值達150億元,年利潤近60億元。
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集全村之力打造鄉村花海,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新莊鎮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種植,讓農民增收致富,“新莊黃瓜”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
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是用好一方水土,開發好鄉土資源,青海各地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突破口,把鄉村的資源、生態、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通過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穩步推進農牧業產業強鎮建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培育壯大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圍繞產業平臺、主導產業、經營主體、三產融合等方面進行創新推動,依托綠色有機資源稟賦,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產業發展,以青海省農牧區“大產業”推動農牧民群眾“大增收”,讓農牧民的口袋真正鼓起來。
當前,隨著“青”字號品牌效應日益提升,青海省已培育形成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馬鈴薯、蔬菜、飼草、生豬、拉面和鄉村旅游十大重點產業,并著力打造冷水魚、枸杞、藜麥、青繡、蕨麻、中藏藥材、奶業和豆類八大特色產業。通過不斷豐富的鄉村產業類型,有力提升了產業經濟價值,實現產業富民強村。
截至2022年年底,青海省全面構建縣有產業園區、村有集體經濟、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幫扶體系,持續推進39個縣級扶貧產業園和282個幫扶車間建設,同時共培育92家省級農牧民合作社示范社和196家示范性家庭農牧場,推動青南地區30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能力提升改造,培育7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4家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牧區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優勢也在不斷提高。
2022年,通過興產業、穩就業、強兜底、減負擔,青海脫貧人口年度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9.5%,比青海省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3.2個百分點。
集聚人才添動能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成立畜牧業合作社養殖牛羊、建設綜合市場出租商鋪、收購駕校創新經營、光伏收益……近幾年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約改鎮長江村的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依靠鼓起來的集體經濟錢袋子,村民的分紅收入不斷增加,還在家門口就業有了一份穩定收入。
長江村村民主要以牛羊養殖為主,經濟收入來源單一。近年來,長江村“兩委”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硬任務,著力破解增收難題。“產業一頭連著農牧民群眾的錢袋子,一頭連著鄉村振興的動力后勁。我們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新路子新方法,帶領全體村民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之路。”長江村黨支部書記索昂尼瑪堅定地說。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活力之源”。從“駐村第一書記”到“萬名干部下基層”,再到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青海省著力建強基層黨組織這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推動干部優勢、人才資源轉化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以前一心想打工賺錢,現在掙上錢了,也想讓鄉鄰們一起增收致富,所以就回來了。”談到自己為什么要回鄉發展,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灘北村的馬二不都說:“政府的政策好,將我列為‘引鳳還巢工程對象多次與我聯系,這讓我返鄉的念頭更堅定了。”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活力之源”。但在農村,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的問題普遍存在。為此,化隆回族自治縣大力實施“引鳳還巢”工程和人才驅動戰略,多措并舉引導在外人員返鄉創業就業。
如今,隨著一項項“引鳳還巢”的政策舉措落地,越來越多像馬二不都一樣的“拉面人”帶著一腔熱血返鄉創業,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著力量。
青海省鼓勵和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復轉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牧區返鄉創業,成為本村產業、文化發展的帶頭人,實現優秀人才從鄉村流出再到返回鄉村的良性循環,設立林業草原管護、衛生保潔和大學生服務公益崗位,服務村級各項事務,為鄉村振興奠定了人才基礎。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如同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遼闊的青藏高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釋放出鄉村振興的無限魅力。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鄉村振興的夢想正在探索與實踐中一步步成為現實。青海省各級各部門將聚焦鄉村振興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真抓實干、加力提速,把新時代鄉村振興答卷書寫得更加精彩,讓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