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了解馬鈴薯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及采用此項技術原因,明確馬鈴薯膜下滴灌節水、節肥,增產效果明顯,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馬鈴薯;膜下滴灌;高產栽培;節水節肥;增產;技術;原理
1 遼寧省的馬鈴薯生產概況
馬鈴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第四大糧食作物,也成為具有重要價值的工業原料和飼料兼用型作物。隨著馬鈴薯作為主糧化的不斷推進,遼寧馬鈴薯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年種植面積在200萬畝左右。以馬鈴薯作為前茬作物進行復種栽培,可以有效地解決農作物生產一季有余、兩季不足的具體現實問題,可以有效地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和商品產出率,這對于充分發揮當地的區域比較優勢,以及盡快保障糧食多樣化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馬鈴薯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原因
遼寧省種植馬鈴薯90%為二季作,3月中下旬至4月初播種,7月中下旬前收獲完畢,整個馬鈴薯生長季正處于遼寧干旱少雨季節。遼寧省各地水資源分布不均,而且多集中在7、8、9月份。馬鈴薯是需水量較大作物,生長季缺水嚴重影響馬鈴薯產量,是制約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瓶頸。
膜下滴灌是地膜與滴灌有機結合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應用膜下滴灌可促使馬鈴薯出苗提早2天以上,可以有效解決北方地區前期干旱的問題;此項技術可比漫灌技術節水達40%~50%,可以節約肥料30%,達到增產20%;還能減少雜草和病蟲,更有利于改善馬鈴薯商品品質,提高其商品薯率。可見馬鈴薯膜下滴灌節水技術推廣應用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節約成本、提高種植經濟效益的最有效措施。
3 馬鈴薯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
3.1 選擇優良品種
選種時選單株生產力強、塊莖大、單株結薯數適中、薯形好、芽眼淺、耐貯藏、大中薯率高、商品性好、抗逆性強的適宜品種。遼寧地區適宜品種如遼薯6號、早大白、費烏瑞它、中薯5號等。
3.2 催芽技術
3.2.1 催芽:出窖后嚴格挑選種薯,裝麻袋、塑料網袋或用席簾圍起,還可堆放于空房、溫棚和倉房等處,在散射光條件下,保持溫度10℃~15℃。經15天左右,塊莖芽長2~3厘米時可切芽播種。
3.2.2 切芽:薯頂部芽眼出芽快整齊的特性,即頂芽優勢,小薯塊頂端向基部縱切為二;中等薯塊可以縱切為四;大薯塊則從按芽眼順序切塊,到薯塊上部縱切為四,頂部芽眼要均勻分布切塊。每個芽塊重量達50克,最小不低于30克。切芽要保證把薯肉切到芽塊上,不能留“薯楔子”,不只把芽眼附近薯肉帶上,而且還要把其余的薯肉保留下,芽塊更不能挖成小薄片或小錐體等。
3.2.3 拌種:薯塊拌種要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0克加入70%安泰生可濕性粉劑30克,并與1千克滑石粉混勻可以拌100千克薯塊。
4 精心選地
選擇種植地要求土層肥沃而深厚,肥力為中上等疏松的輕砂壤土。秋季應予深耕,耕后打壓收墑,要求種植地面平整,土壤疏松細綿,沒有前作的根茬,做到深、松、平、凈即可。
5 播種與施肥
播種:土壤10厘米深處地溫達到4℃以上即可播種,約在3月下旬到4月初,采用大壟雙行種植,幅寬80~120厘米,小行距30厘米,大行距50~90厘米,每畝基施馬鈴薯專用肥50千克,每畝保苗4500株。采取機械播種,施肥、播種、噴除草劑和覆膜一次完成。
6 灌水與追肥
6.1 適時灌水
播后應根據土壤和天氣情況及時灌溉,生育期可灌水6~8次,總灌水量80~120立方米/畝,每次灌水量約15~20立方米/畝。
6.2 追肥的原則
隨水施肥:原則是少吃多餐,先追氮肥,后追鉀肥,最后追施磷鉀肥。生育期追施氮肥3~4次,每畝追施純氮總量為6.9~9.2千克,追鉀肥3次,每畝追施氧化鉀總量為7.5千克,收獲前10天追施磷酸二氫鉀1次,每畝追施總量為2.5千克。
7 植株調控
在馬鈴薯植株即將封壟時,植株生長旺盛,分枝多而壯,容易徒長。用15%多效唑80克/畝,對水40千克,在植株即將封壟時噴1次,7天后完全可以控制莖葉徒長。
8 病蟲害綜合防治
8.1 馬鈴薯病害
8.1.1 黑痣病:由真菌引起的莖潰瘍,黑痣病幾乎在所有土壤中存在,寄主非常廣泛,能在植物殘渣或以菌核形式存活,在塊莖傳播。侵染幼芽頂部病斑導致出苗晚或不出苗。輕下陷褐色潰瘍斑大小形狀不同,感染頂部和地表處或近地表地下莖。
潰瘍繞莖致氣生塊莖形成,植株枯萎和死亡。環繞頂部導致不結薯。塊莖表面大小形狀不規則、堅硬、深褐菌核。在莖基部形成白色菌絲體,對植株危害不大。
防治方法:①選用無病種薯播種,不用帶菌薯塊做種,降低菌源。②輪作倒茬栽培,薯田與谷物或牧草長時間輪作可降低發病。③適當可以晚播和淺播,因為地溫高可以促進幼苗早出苗,減少幼芽土壤中存留時間,降低發病率。④化學防治,采取土壤消毒,每畝施入多菌靈2千克混加福美雙2千克,拌土撒施地面再翻地。隨科技發展,許多新殺菌劑對土傳病害有特效,采取拌種和噴霧方法有較好效果。土壤感染不嚴重時,對種薯處理可有效降低種薯傳染。
8.1.2 馬鈴薯病毒病
常見類型。①花葉型:葉綠素分布不均,呈現濃綠淡綠相間或黃綠相間斑駁花葉,嚴重時葉片皺縮導致全株矮化;②壞死型:葉、葉脈、葉柄及枝條、莖部出現褐色壞死斑;③卷葉型:葉片沿主脈或自邊緣向內翻轉,變硬、革質化。
防治措施:①采用脫毒種薯是防治的有效方法。②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③出苗前后及時防治蚜蟲。④改進栽培技術措施。留種田遠離茄科種植地;及早拔除有病植株;實行精耕細作高壟栽培,及時培土;避免栽植管理中偏施或過量施入氮肥,可以增施磷鉀肥;田間及時中耕和除草;控制種植田間大水漫灌。⑤發病初期可以噴灑抗毒豐(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液或使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和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或使用1.5%植病靈Ⅱ號乳劑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噴霧防治。
8.2 危害馬鈴薯蟲害
生產中的主要害蟲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可采取多種防治方法予以防控。
誘殺成蟲:利用糖蜜誘殺器和田間設置黑光燈、鮮馬糞堆,設置草把等,對那些具有趨光性、趨糖蜜性、趨馬糞性成蟲進行誘殺可減少成蟲產卵,以此降低幼蟲蟲口數量。
使用毒土和顆粒劑:播種時每畝用1%敵百蟲粉劑3~4千克,加入細土10千克摻勻順壟撒溝內,或應用辛硫磷1000毫升混入高效氯氰菊酯500毫升,對水300千克,噴灑于溝內毒殺苗期害蟲。也可以在田間中耕時把上述農藥撒于幼苗根部以毒殺害蟲。
9 馬鈴薯的收獲與儲藏
在馬鈴薯植株生長后期,其莖葉表現淡黃,基部葉片枯落,匍匐莖也已干縮,其塊莖表皮木質化不再膨大,此期可收獲。收獲時宜在晴天進行。收獲前7天要停止灌水和噴施藥劑。馬鈴薯收獲后可將薯塊分級堆放于通風陰涼處攤曬2~3天,防暴曬、雨淋。
參考文獻
[1] 孟令文.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遼寧省薯類育種及配套技術研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
作者簡介:
李玉環(1972.05),女,高級農藝師;工作單位:遼寧省北票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