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火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如今打開購物軟件,下單后只需稍待幾日,快遞員就會把商品送到顧客手里。其實,快遞從來都不是現代人的專屬。在古代,人們想要寄送物品,也會想盡各種辦法,由此衍生出了很多關于古代“快遞”的趣事。
中國古代驛站歷史悠久,先秦時期,各諸侯國就有了類似的驛站機構。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后,驛站制度成為了歷代封建王朝的固定制度。漢朝時每30里便設有一個驛站;盛唐時期,驛站設遍全國,光是驛站的工作人員便有近兩萬人;元朝更是強化了驛站制度,根據馬可·波羅的記載,即使是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元朝政府也設立了驛站;明清時期,驛站依然是王朝統治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清朝還曾在京師設“皇華驛”,相當于全國驛路的總樞紐。而郵驛最高日速度可達800里,俗稱“八百里加急”。
除了驛站之外,中國古代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快遞種類。比如,北魏時期曾經設置過“函使”,就是專門負責傳遞官府信件的官差,與現代郵差相似。類似的快遞機構明代也有,叫作“行人司”,里面的衙役叫作“行人”,這是一個專門負責跑腿的崗位。和普通的驛卒不一樣,行人是有編制的朝廷“公務員”,只不過職位低微,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九品芝麻官。
宋代時效最快的快遞叫作“急腳遞”。沈括《夢溪筆談》里就曾提到過:急腳遞是最快的,只有傳遞軍情時才用。后來又出現了金字牌急腳遞,這種急腳遞用紅漆黃金字的木牌作區分,光亮耀人眼目,驛馬每天能行五百多里。此外,宋朝時還曾設立過一種“斥堠鋪”。斥堠,原為邊境上設立的放哨和偵察的哨所,南宋時將其與通信、傳遞合并成一種通信機構,稱為“斥堠鋪”。不管是“急腳遞”還是“斥候鋪”,都是為了國家軍事而設,若是府縣之間需要傳遞公文,則需要利用被稱為“擺鋪”的機構。跟宋朝相似,金、元兩朝,也設立過“急遞鋪”,這些機構都是為了軍情和戰爭服務的。
除了運送軍情和公文,運送糧食也是重中之重。明朝遷都北京,傳統的產糧地區在江南,為了方便糧食物資進京,朝廷便在各水陸交通要道設置了叫作“遞運所”的部門,這個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是管理運送糧物,以保證京城糧食供應。
軍情、公文、糧食運輸,幾乎都是國家層面上的“快遞服務”,古代私人物品的運輸,則主要依靠“民營快遞”。明永樂年間,寧波幫商人首創“民信局”,業務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經辦匯兌等。到了清代,鏢局的發展達到巔峰,跟民信局業務略有不同,鏢局通常運送一些奇珍異寶,很少運送普通商品。
1972年初,甘肅嘉峪關市的戈壁灘上,一處魏晉時期的墓葬群被考古發掘。這片古墓出土了許多彩繪墓磚壁畫。其中的《驛使圖》,描繪的是一位古代“快遞小哥”疾馳飛奔在驛道上傳送快遞的情景。
《驛使圖》大概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快遞小哥”形象資料。從先秦開始,平民就需要承擔徭役(中國古代統治者強迫平民從事無償勞動),幫朝廷跑腿送快遞就是徭役的一種。直到宋太祖時期,才用軍卒取代平民,專門設置了“遞卒”。
歷史上很多有名的人,都曾與收遞信件、物品打過交道。孔子就曾當過季孫氏家的“委吏”,即倉庫管理員。他雖然不需要自己親自送物品,但是卻需要負責接收物品,進行倉庫管理的工作。明代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因為觸怒了掌權太監劉瑾,被貶到了貴州龍場驛當驛丞,負責公文、信件收遞等相關工作。
清朝康熙年間,蒲松齡曾應同鄉好友孫蕙的邀請,前往高郵擔任幕僚。他受孫蕙委派管理盂城驛驛務,盂城驛在江蘇高郵,也是當時大運河上最繁華的驛站之一。蒲松齡在任期間,經過考察發現,表面繁榮的盂城驛其實面臨著許多問題。后來,他代寫了一篇呈文上報給上級有關部門,后人將這篇文章命名為《高郵驛站》。在蒲松齡看來,盂城驛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資金缺口太大,入不敷出,一旦有重要接待任務,根本難以負擔。眼看盂城驛就要關門大吉,蒲松齡向上級尋求資金和政策支持,才讓危難中的盂城驛得以喘息。
但是,并非所有擔任這份工作的人,都不需要親自遞送文件或者物品。《北齊書·神武帝紀》記載,北齊王朝奠基人高歡,曾經“為函使六年”,就是上面提到的專門負責傳遞官府信件的官差。但即便是屬于國家編制的公務員,函使的地位也并不高。有一次,高歡送快遞到了洛陽,負責和他交接文件的令史叫作麻祥。麻祥看高歡累得氣喘吁吁,便送了一碗肉給高歡,讓他補補。高歡不懂規矩,接過肉之后便坐下吃了起來。結果麻祥大怒,認為高歡只是一個卑微的函使,居然敢在自己的面前坐下,實在是大不敬,于是用鞭子狠狠抽打高歡,足足打了四十幾鞭才肯罷休。
“闖王”李自成在歷史上也算聞名遐邇。他早年曾經在銀川驛當過驛卒,后來由于驛站裁員,李自成丟了飯碗,于是揭竿而起,攻入京城,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即便函使、驛卒這些職務品級低微,但政府對這些工作人員要求卻很嚴格。秦朝《行書律》中的“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就是關于驛站等工作人員的要求,即老弱病殘和不講誠信的人,都不能委派送信。
楊貴妃愛吃荔枝眾所周知,每年荔枝成熟,唐玄宗便讓驛使快馬加鞭將荔枝運入京城。三天左右的時間,將嶺南的荔枝運輸到京城長安,可以算是當時最快的運輸速度了。歷史上,利用驛站運輸水果的,不僅僅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后漢書·和帝紀》中就記載了這樣的故事,南方的龍眼、荔枝要趁著新鮮運到都城,途中需要不斷換人換馬,路途艱辛,許多驛卒因此死在了運輸這些水果的途中,可謂是“奔騰險阻,死者繼路。”
除了難以保存的水果,水產海鮮一樣可以運輸。明朝統治者特別喜歡吃鰣魚,鰣魚每年4~6月從入海口回到淡水繁殖,產卵后再回到大海,捕撈期短。為了運輸鰣魚,明代在南京專門設置了鰣魚廠,而且在廠內建設了冰窖,每年魚汛來臨時,便征發附近漁戶捕撈鰣魚,精選后從冰窖取冰,將鰣魚冰凍保鮮。接著,運送鰣魚的貢船沿著大運河晝夜不停地行駛,路上還要不斷補給和添加冰塊,必須在六月底前送到北京,趕上七月初一的太廟祭祀,然后供給御膳房,以滿足統治者的口腹之欲。
清朝初期快遞鰣魚的方式更加離譜。康熙年間,要求鰣魚出網后冰鎮裝匣,經陸路馬不停蹄送往京城,每三十里設一站,晝夜不息,要求三天之內將鰣魚從長江沿岸送到京城,保證肉質鮮美。這對驛卒而言,無疑是沉重災難,清代人沈名蓀還寫下了“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斃幾人馬幾匹。馬傷人死何足論,只求好魚呈至尊。”的詩句,諷刺統治者不顧驛卒死活,只為滿足自己私欲。
水果也好,鰣魚也好,這些都是正常貨物。在唐朝武則天時期,驛卒們還運輸過一件極為特殊的貨物。唐朝大臣李敬業,因為對武則天廢除唐中宗李顯,另立李旦為帝,臨朝稱制的局面不滿,在揚州擁兵自重,意圖謀反。最終兵敗,被部下所殺,腦袋也被用駱駝送往神都洛陽。
除了腦袋,還有快遞棺材靈柩的。《舊唐書·元稹傳》記載:“徐州監軍使孟昇卒,節度使王紹傳送升喪柩還京,給券乘驛,仍于郵舍安喪柩。”王紹違規使用國家郵傳系統運送孟昇的靈柩,還違法把棺材存放在驛站里。
看來,古時候的“快遞小哥”并不好當,除了會有生命危險,還要跟腦袋和尸體作伴,實在令人脊背發涼。
(編輯 陳致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