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日
漢代羽人奔馬玉雕,于1966年在陜西咸陽渭陵內4號建筑遺址出土,現收藏于咸陽市博物館,為鎮館之寶。
它出土的渭陵,是漢元帝和孝元王皇后的合葬陵,位于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鎮新莊村附近。西漢帝陵承襲戰國遺風,規模龐大,氣勢宏偉,形制規整。除文帝霸陵依山為陵外,皆平地起冢,封土高大呈“覆斗狀”。
西漢早期,皇帝與皇后共用一個陵園;西漢中期,陵園形制逐漸成熟,帝后以圍墻相隔,各置陵園。此外,陵園內有大量叢葬坑、陵廟、寢殿、便殿等禮制建筑,早中期陵園外還設有陵邑,用于供奉陵園,遷徙關東大族、達官巨富,以便強本抑末、鞏固中央集權統治。渭陵營建于西漢帝陵形制成熟期,開不設陵邑之風,陵園呈長方形,發現帝后陵園、傅昭儀墓園、建筑遺址6處、“甲”字形陪葬墓32座、中小型墓陪葬墓57座,及道路遺跡等。其中4號建筑位于元帝陵園西北側,王皇后陵園東側,考古學者通過建筑形制和出土的玉羽人奔馬、“長生無極”“長樂未央”、云紋瓦當等文物,推測其應為帝陵寢殿遺址。
玉羽人奔馬,也稱玉仙人奔馬,高7厘米,長8.9厘米,底寬3厘米,由羊脂玉圓雕、鏤雕而成,質地溫潤。主體呈一人騎馬馳騁奔騰狀,由馬、騎者和底座三部分組成。馬形體雄壯,昂首張口,豎耳挺胸,馬身兩側各雕有陽刻飛翼,馬下長方形踏板上線刻著涌動的祥云,和馬蹄、馬尾融為一體。騎馬者頭微仰起,高鼻長臉,雙耳過項,頭系軟巾,身著短衣,雙手扶馬頸,左手握韁,右手持一靈芝草,其身飾羽翼裝束,威武異常,這是漢代常見的人物形象——羽人,也可以理解為“仙”。
《釋名·釋長幼》說:“老而不死曰仙。”仙居住于云崖之巔,不食五谷,吸云氣,餐沆瀣(夜間的水氣),飲玉醴(甘泉),云游四方,無拘無束。漢鏡上也有:“尚方作竟(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徘徊名山采芝草,浮游天下敖四海,壽蔽金石為國保”的銘文書寫。
在漢朝人們的認知中,仙人出沒于陰陽兩界之間,可接引升仙,可助人長壽,也能辟不祥。他們穿梭在云崖之巔,導護于赴仙者之列,漢詩《長歌行》載:“仙人……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白復更黑,延年壽命長。”
生與死,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在漢人瑰麗夢幻的鬼神構架中,羽人反映了漢代人們的生死觀,也寄托著那時人們對于靈魂不滅的希望,以及對死后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