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ert Chang 張中慶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痹谖倚r候,湯顯祖的詩句,就刻進了我心里。那些充滿層次感的馬頭墻,斜陽映襯的炊煙,沉睡在悠長歷史中的祠堂,大片盛放的油菜花田,以及山間芬芳的梨花、桃花,無一不在召喚著我——該啟程了,去一趟徽州吧。
徽州通常是指一府六縣的古徽州,包括安徽的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績溪和江西的婺源。而我們的行攝之旅,就從歙縣開始。
歙縣深渡鎮是我們進入徽州的第一站。從上海出發,驅車4小時左右抵達。
深渡鎮作為古渡口,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徽商的崛起。他們告別家鄉,登上舟楫,沿著新安江水道,下杭州,轉蘇州,往上海,開始征服天下的經商之旅。深渡鎮也是新安江的靈魂,山水畫廊以此為起點。
當天,我們入住新安江畔的五福山客棧,這里視野極佳,能望到著名的新安江大拐彎。而大拐彎的另一個經典機位在漳潭村,位于深渡鎮的西南方向。江邊停泊著小舟,它們是攝影師喜愛的焦點。若此時還有輕舟從遠方劃來,泛起長長淺淺的漣漪,用長焦或廣角的“大炮鏡頭”定格畫面,古徽州的意境渾然天成。
到了深渡鎮,沒有理由不去石潭村,兩地間僅有半小時路程。
石潭村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因獨特的地形與山谷花海景觀,在20世紀90年代被攝影師發掘,并在圈內口口相傳,成為公認的“百佳攝影點”。如今,隨著自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這里,石潭的美景終于成功“出圈”。
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就是石潭最美的季節。金色的花開滿山頭,還點綴著星星點點的粉色桃樹。石潭的云海奇觀也很有名,據說365天里,有200多天都可以看到。在尋找機位的間隙,我與村里的老人們聊起天來。據老人言,村中的油菜花田面積比之前少了很多,老人們陸續離去,年輕人也不愿意種田,難以想象再過十年,村莊會面臨怎樣的困境。好在村里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正在嘗試改變,栽上了更多桃花、梨花、梅花等樹。也許之后當人們再談起石潭,不僅想到“油菜花勝地”,還會想到那是一個百花盛開的地方。
拍攝石潭風光,最受攝影師喜愛的是廣角鏡頭。梯田、云海、花田,一張照片就可以納盡石潭的美。此行我也帶了佳能的EF 16-35mm廣角鏡頭,不過這次我更希望能用70-200mm小白遠攝變焦鏡頭,拍出石潭不一樣的精彩。
提前計劃好的“石潭攝影路線”是一個環線:石潭村-下汰村-湖山村-北山村-石潭村。其中,下汰村的觀景臺是取景重點。登上觀景臺,仿佛整個世界都在眼前——近看叢花姹紫嫣紅,遠觀高峰山坡萬重嶺,亦有村莊散落其中。繞著觀景臺轉了兩圈后,我把目光鎖定在了觀景臺兩側的桃花上。架好腳架,安裝好適馬100-400mmF5-6.3長焦鏡頭,在等待了一個小時后,終于抓拍到了滿意的照片。
大洲源對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但在攝影圈中卻有“天然攝影棚”之說,堪稱皖南最后的秘境。
狹義上的大洲源是指一條河流。歙縣岔口鎮周家村流出來的河叫大源,歙縣井譚鄉流出來的河叫小源,大小兩源在岔口村交匯,形成原始意義上的“大洲源”,最終流向新安江。但是今天我們說的大洲源,并不單指這條新安江的支流,而是指河流流經的那片土地,主要包括武陽鄉和岔口鎮。它們與石潭村相隔不過二十多公里,但正是這個距離,讓無數人錯過了大洲源的美。
整個大洲源范圍包含了32個自然村,其中很多高山村落位于山頂位置,交通不方便,如文山村、高演村、鮑家汰,竹筒坦和蜘蛛肚等。其他的村落如大坑源村、周家村,廟前村和大孟村等地勢較平,可以輕松自駕。
我們首先前往岔口鎮的文山村,它位于山頂,道路崎嶇不平。夜晚行駛在這樣的山路上,讓人直冒冷汗。趕到文山村時,文山驛站的老吳已經等候多時。他曾是文山村的書記,對這一帶非常熟悉,往后的幾天里,就是他帶著我們奔赴大洲源的各個村落。
文山村是文昌古道的起點,一直通往昌溪古村。這條古道深受徒步愛好者的青睞,成了一條熱門徒步路線。而從文山村俯瞰整個岔口鎮,房屋分布在大洲源河的兩邊,依山傍水,仿若世外桃源。
大洲源河的發源地同樣位于岔口鎮,即周家村東面的貓耳尖一帶。過了周家村就是廟前村,兩村相隔一兩公里。而后,河流在廟前村來了一個大轉彎,就像把整個村莊擁進懷里。經過村民指點,我們爬到了村對面的山坡上,正值油菜花開,美景映入眼簾。
大洲源河從岔口鎮一路歡歌而下,穿過洽河,繞過方村,就來到了武陽村。大洲源東水西流,至此南折。
武陽村境內群山藏秀,充滿神秘色彩的“蜘蛛肚”隱于其中。蜘蛛肚本是一個高山土樓村,真實名字叫知川村。它距今有230年左右的歷史,因地形像蜘蛛而得名。蜘蛛肚這幾年在攝影界出名,是因為它隱藏著一個超級機位,從那里可以拍攝到著名的大川島,很多皖南攝影團都會把它作為賣點。
前往“超級機位”,需要經過一段坎坷的山路,山路旁邊就是懸崖峭壁,路面極窄,只能容納一輛車通行,幾乎無法會車。蜘蛛肚附近有幾間農家樂,每天都有攝影愛好者過來歇腳。繼續往前,很快就能找到那個經典的拍攝機位了。此時眺望遠方,大川島在雨后的云海中若隱若現,宛如仙境一般。我拿出大疆Mini 3 Pro,航拍下這一場景。
在老吳的帶領下,我們幾乎走遍了大洲源所有的高山村落,每一個村落都讓人由衷發出美的贊嘆。遺憾的是,一些村落似乎已經罕無人跡,留守的老人越來越少,留下大片倒塌的房屋作為曾經繁華的證明。穿梭在這些村子里,村頭的桃花依然怒放,只可惜無人欣賞它的美。
江西婺源,以油菜花海譽滿天下。但在我眼里,無數次出現在攝影作品中的油菜花,遠不如藏在村頭村尾,無人問津的桃花。桃花的花期很短,只有匆匆兩周,還沒能引起別人的關注,它們就已凋落。我們奔赴婺源江嶺,為了尋找和記錄那些獨自綻放的桃花。
江嶺的桃花零零散散生長在村落中。我認為最美的一株,長在去往江嶺觀景臺的必經之路上,它細長的花枝探出石板路,像是在給每一個游客擁抱和問候。尋找拍攝機位時,我遇到一位阿姨,她埋怨說出門就下雨,實在是下得人沒有心情賞花了。
可是不下雨,又哪來的煙雨江南、煙雨江嶺呢。煙雨朦朧,白墻青瓦,撐傘的女孩,盛開的桃花,還有比這更能代表詩中意境嗎?我拍下這幅畫面,唯一的遺憾是女孩的傘不是油紙傘。
婺源東北部的段莘鄉,還有一個絕美古村落——慶源村。它始建于唐朝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村中族譜記載,當初詹姓始祖為了躲避戰亂,發現了深山中這處山清水秀的桃花源。村莊被山環繞著,即使現在,也只有一條盤山路通往村中。慶源村口的古亭內,仍留有古人的絕句“空山隱臥好煙霞,水不通舟陸不車,一任中原戎馬亂,桃源深處是吾家”,因此,慶源也有“小桃源”之稱。既然叫做小桃源,那自然不缺桃花。一條溪流穿村而過,兩岸的村口、石橋邊和祖屋旁,種著一排排桃花。沿著溪邊進村,難免不對這些桃樹流連忘返。
慶源是我最喜歡的村落,原始、安靜,沒有一絲喧囂,也幾乎沒有商業化的痕跡,除了個別老宅被改造成了民宿,其余都保留著最初的風貌。在這里,一切仿佛都慢了下來,坐在小溪旁的藤椅上,可以發呆一天,看云起云落,聽溪水泉聲。
從慶源出發,大概一小時的車程到達虹關。虹關村建于南宋,又名“虹瑞關”“虹瑞山莊”,因為地處吳國與楚國的分界山——浙嶺,所以這里又有“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關”之說。
現在的虹關村以一棵千年古樟樹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樟”。離古樟樹不遠,則是一棵百年桃花樹,花枝茂密,長于河邊,放眼整個婺源都極其少見。它也順理成章成了虹關的旅游招牌,無數游客因它而來,千里尋花成為美談。
我本想以一張“百年桃花圖”來為此次旅程畫上句號,但游人實在太多,想拍到一張干凈的、空靈的照片幾乎不可能實現,因此,我在每個機位處都按下了近一百次快門,而后在后期處理上,借助堆棧技術,終于完成心愿。
(編輯 周影)
作者簡介
張中慶
程序員,熱愛戶外徒步,旅游旅行,后習攝影,偏好風光,爭取成為程序員里出色的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