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宏
(青島西海岸新區勘察測繪院,山東 青島 266400)
青島市黃島區(原膠南市),位于膠南造山帶[1]的東側邊緣地帶,花崗巖類巖石分布廣泛,其中以燕山晚期的花崗巖類最常見,約占基巖出露面積的1/5[2]。在元古代晉寧期(約900~800Ma),揚子板塊俯沖至華北板塊之下,造成大規模巖漿入侵,形成本地區晉寧期花崗巖。中生代印支期(約257~205Ma),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再次發生活動,膠南造山帶被印支期花崗巖類(γ51)侵入。中生代燕山期(約2.05~1.35Ma),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導致膠南造山帶大量火山噴發及中酸性巖漿侵入,形成白堊紀陸相火山沉積巖系和燕山期花崗巖類(γ52、γ53)侵入巖。進入新生代(約0~0.7Ma)后趨于穩定,伴隨海陸相堆積沉積活動。
2019 年,本區某地擬建設高層項目,擬建塔樓(33F/3D)為剪力墻結構,擬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礎,基礎埋深約15m。勘察單位對項目進行了巖土工程勘察,場地為剝蝕緩坡地貌,揭露地層從上往下依次為雜填土、粉質黏土及基巖風化層。基巖為燕山期花崗巖[2],依次揭露了全風化花崗巖、強風化花崗巖(含上、下亞帶)、中風化花崗巖。其中強風化花崗巖上亞帶揭露厚度2.2~15.7m,平均厚度約9.5m,強風化花崗巖下亞帶揭露厚度2.8~9.5m,平均厚度約4.0m。場地地下水以基巖裂隙水為主,水位埋深約3.3~5.8m,水量較小。基礎標高處地層為強風化花崗巖下亞帶。
本場地強風化花崗巖下亞帶巖芯野外描述:肉紅~淺肉紅色,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原巖結構較清晰,長石部分高嶺土化,暗色礦物綠泥石化,礦物蝕變明顯減少,巖芯用手可以掰碎,難捻碎,呈礫狀~角礫狀,遇水軟化,不崩解,合金鉆頭進尺均勻、較快,未揭露球狀風化體,巖體節理廣泛發育,局部被煌斑巖巖脈穿插。
勘察中對該層進行了標貫原位測試,統計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強風化花崗巖下亞帶標貫測試結果統計
青島市區的強風化花崗巖(含上、下亞帶)標貫擊數范圍大致為60~250 擊[3],對比來看,本場地強風化花崗巖下亞帶標貫最高擊數明顯低于市區的數值。在排除設備、人為等因素后,推測可能是構造應力、風化程度、原巖成分及結構差異等原因造成。以青島市區的花崗巖風化帶承載力[4]為參考,結合地區經驗,勘察方初步確定本場地強風化花崗巖下亞帶的承載力特征值為800kPa。
基坑開挖至基底設計標高后,建設方對強風化花崗巖下亞帶進行地基承載力檢測,設計要求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800kPa。檢測選擇淺層平板靜載荷試驗[5],在塔樓核心筒周邊位置選取3 點進行,采用慢速維持載荷法,試驗方法及過程嚴格按照《建筑地基檢測技術規范》(JGJ 340—2015)相關條款的要求進行。試驗時采用面積0.25m2的圓形剛性承壓板,在核心筒區域南、東、北分別布設S1、S2、S3 三個試驗點,試驗最大加載量為1600kPa。檢測點平面位置如圖1 所示。

圖1 檢測點平面布置(單位:mm)
三個點位的載荷實驗數據及特征基本相似,如表2所示。現對3 個點的實驗數據及成果圖表進行簡要分析,S1#點、S2#點、3#點荷載實驗數據及相應曲線圖分別如圖2、圖3 及圖4 所示。

圖2 S1# 點載荷實驗數據及曲線

圖3 S2# 點載荷實驗數據及曲線

圖4 S3# 點載荷實驗數據及曲線

表2 地基載荷試驗結果匯總
根據《建筑地基檢測技術規范》(JGJ 340—2015)有關條款及現場試驗數據綜合分析,各點試驗結果分析如下。
(1)S1 點試驗加荷至1600kPa,各級沉降變化較為穩定,已達到設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2 倍,停止加載,最終累計沉降量12.75mm。該點p-s 曲線變化趨勢整體較穩定,沒有明顯的拐點。分析表明,在最終載荷下該點地基未破壞,據《建筑地基檢測技術規范》(JGJ 340—2015)4.4.3 條第3 款分析,取800kPa 為S1 點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卸載回彈曲線上升先快后慢,殘余沉降位移為7.90mm,回彈率為38.0%,處于正常范圍。
(2)S2 點試驗加荷至1600kPa,各級沉降變化較為穩定,已達到設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2 倍,停止加載,最終累計沉降量17.45mm。該點p-s 曲線略有起伏,但整體穩定,未見明顯拐點。分析可知,終級荷載下該點地基未破壞,根據相關規范條款內容分析,取800kPa為S2 點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卸載回彈曲線上升先慢后快,殘余沉降位移為11.79mm,回彈率為32.4%,處于正常范圍。
(3)S3 點試驗加荷至1600kPa,各級沉降平穩,已達到設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2 倍,停止加載,最終累計沉降量為13.44mm。該點p-s 曲線變化總體平緩,基本無拐點。綜合分析可知,終級荷載下該點地基未破壞,根據規范相關條款內容分析,取800kPa 為S3 點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卸載回彈曲線后段爬升明顯快于前段,殘余沉降位移為6.66mm,回彈率為50.4%,處于較好的范圍。
(4)據s-lgt 曲線顯示,各檢測點的各級載荷對應沉降量比較均勻,各級載荷線未見異常陡降,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屬于正常曲線。
(5)由以上數據及圖表分析可得,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按800kPa 使用,滿足設計要求。強風化巖層表現出了一定的塑性,回彈率一般,說明承載能力已較大發揮,冗余量不大。
本次載荷實驗沒有加載到極限荷載,只能確定強風化花崗巖下亞帶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至少為800kPa,符合本工程設計要求[6]。且強風化花崗巖下亞帶的地基承載能力略有安全冗余,較大程度的挖掘了地層的承載能力。后續了解到,施工期間,建設方對高層建筑進行了沉降跟蹤觀測,各觀測點的沉降速度和總沉降量滿足國家相關規范要求。可以認為,擬建建筑物的地基穩定性較好,強風化花崗巖下亞帶的地基承載力數值是可靠的,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另外,受條件限制,未能對本場地的花崗巖地層進行巖礦、年代等綜合測定,進而無法與青島市區的花崗巖風化帶進行相關特征定量對比,實為遺憾。鑒于作者水平限制,本文有其他疏漏之處,也歡迎廣大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