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軍
(陜西省寶雞市隴縣林業工作站,陜西 寶雞 721200)
森林是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突破口,加強植樹造林,擴大林業工程規模,有利于建設宜居生態環境。一直以來生態環境保護都是人們關注的重點話題,林業造林工程日漸成熟,但實際施工中還會出現質量問題。因此,有必要針對林業施工技術進行質量監管,不斷完善工程質量管理制度,明確栽植技術要點,加強栽植管理與栽培記錄等工作,全方位實現對林業施工的質量監管。
城市化發展進程下,如今城市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居民對周圍環境要求也更加詳細化,綠色生態理念深入人心。林業工程建設旨在擴大林業覆蓋面積,提高森林綠化率。現階段林業施工技術要點大致如下。
(1)施工前的準備工作。農業工程煩瑣且周期較長,需提前做好相應準備工作,保障林業工程施工質量。施工環節,由于栽植對象都屬于活體,容易受到外界自然條件的影響,所以林業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季節性特征。施工前應做好現場勘查,判斷當前氣候條件與土壤地質情況,做好苗木栽植規劃設計,根據不同苗木的生長周期與形態特征,通過苗木間的科學搭配,強調林業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1]。
(2)平整與清理,造林施工時,提前處理現場垃圾,清理區域內的雜草,保持地面整潔,隨后在土地上鋪一層基肥,再對綠化地平整處理,要求栽植土必須達到自然排水標準。科學控制換土厚度,一般地的厚度需達到45cm 左右,采用人工手段讓地形呈現出自然下降的趨勢,隨后對土層消毒,禁止使用高毒殘留的農藥。
(3)科學整地。林業施工中,整地是人工造林的基礎,可有效改善林立地條件,調整地形,通過科學整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幼林生長狀況。整地主要有局部整地和全面整地兩種,局部整地中帶狀整地適合用于山區林業工程;全面整地指的是將施工區域內所有土壤全部翻墾處理,該方法適合用在地勢平臺的區域。
(4)移植施工技術。為保障樹木健康生長,需科學設定栽植或移栽時間,一旦時間選擇不當,將會影響苗木成活率,甚至會加大后續養護成本。建議在初春或秋末移植苗木,如圖1 所示,按計劃把握苗木移植的施工進度,保障這一環節的施工質量。

圖1 林業苗木移植
以質量為關鍵,強化林業工程實踐中的質量觀念,根據林業發展的內涵與特征,科學控制造林密度、苗木規格,提高林業生態效益。從生物特性角度入手,打造系統化林業工程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兼顧補植補造等工作,全方位保障工程建設質量,將質量監管深深的貫穿于施工的全過程,從項目立項階段開始強調質量要求,隨后從招投標、施工、監管等環節入手,緊緊圍繞質量要求,分析工程施工期間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對質量問題設定應對方案。施工期間做好質量檢測工作,結合階段性核查的質量關措施,完善質量監管制度,從而提升林業施工質量[2]。
林業造林工程施工環節,要求施工人員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完成各項施工操作。施工圖設計時,提前安排人員進行實地考察,確保圖紙與造林規劃相符合。林業施工期間,應根據圖紙展開規范化施工,按照當地土壤質量情況確定準備栽植的樹木,隨后根據樹木自然生長習性,對土壤進行科學整地,及時清理雜草與灌木,完成土壤深翻處理,保障林業施工的科學性。
從某種程度來講,苗木栽植質量會對林業施工質量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在林業施工時必須嚴格篩選苗木,按照地域性氣候與土壤條件選擇苗木,或提前將苗木種在試驗區,試種的時候保障區域內土壤和實際情況一直,觀察苗木生長情況,確定苗木移栽的要求,確保栽植期間可以有效提高苗木存活率。選擇苗木后,在苗木運輸期間保護好苗木,將其運輸到栽植區域內,及時栽植,防止苗木停留時間過久而植株死亡,提高苗木成活率。栽植結束后,在林區四周設立安全警示標識,如圖2 所示,通過警示標識有效保障施工質量,提高施工質量管理水平[3]。

圖2 安全警示標識
林業施工過程中,要求施工人員與管理人員必須加強對施工過程的質量監管,健全相應管理制度,保障工作人員能夠更好的提高施工質量,按照規定進行各項施工環節的檢查,及時發現施工中的問題,在健全工程質量監管制度的基礎上,確立獎懲制度,提升人員施工積極性,為林業工程施工質量的提升提供幫助。統籌全局,提高林業工程規劃質量,實施有效的質量監管措施,明確工程規劃目標,綜合林業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等長期效益,增強目標的實踐性,根據目標做好林業工程規劃工作,以工程規劃目標為驅動保障林業施工質量。科學規劃工程任務,對區域內的資源現狀進行清查,以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為重點,完成環境影響評價,綜合階段性林業工程目標,創建林業規劃建設質量保障體系。影響林業施工技術與質量的因素主要包含自然環境因素與人為因素兩部分,有必要建立自然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科學防治病蟲害,避免火災事故影響營造林質量,加強對人員的監督管理,謹防災害風險。
對于林業工程來說,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做好林業科學布局工作,要求根據地域實際情況完成工程建設,提升林業施工質量。監管人員需全方位采集并分析林業數據,以地質條件為基礎確定工程建設目標,明確任務要點,為接下來的工程設計與優化布局提供科學參考依據。與此同時,全方位考慮氣候與降水變化造成的影響,真正意義上做到因地制宜,從根源處提升林業施工質量,加強對質量的科學監管。比如綜合立地條件與植被分布狀況,選擇示意的樹種栽植,以適地適樹為關鍵,選擇鄉土樹種,提高林業樹木成活率。此外,還需合理規劃林業栽植面積與栽植密度,通過對立地條件的應用,提高林業施工質量。
2.4.1 加強林業施工養護
林業造林工程施工與栽植完成后,需要對苗木進行后期養護工作,科學編制工程養護方案,完善施工養護措施,以提高苗木存活率為目標,健全工程養護管理制度。后期養護環節,安排養護人員定期掌握樹木生長態勢,定期清理造林區中的雜草與灌木,對苗木澆水施肥,及時更換新苗木,以保障養護質量為關鍵,加強林業施工養護管理。與此同時,有必要將養護工作納入人員績效考核的范疇,這是強化林業施工養護監管的有效方式[4]。
2.4.2 完善林業工程建設監管體系
強化林業工程建設管理,完善相應監管體系,基于實踐層面保障林業工程施工質量,樹立全過程管理理念,以施工監管為工程管理要點,科學落實工程規劃設計、招投標、施工、監管等環節的管理措施,落實相應責任。做好林木栽植后的科學管護工作,嚴格監督整體管護情況,盡可能的做到“栽一片,活一片”,創建合理的林業工程評估系統,利用信息技術做好工程有效評估分析,從資金使用與工程質量等方面入手,做好各項評估工作。創新林業工程質量監管機制,確定施工監管工作在工程施工質量方面的重要性,不斷完善工程監管制度,必要時可采用招投標的方式確定第三方單位,實現對工程的全方位監督管理,謹防人為因素導致的工程施工質量問題。
2.4.3 加強林業工程建設資金監管
對于林業工程來說,資金是工程施工建設的重要基礎,有必要全方位加強資金管理,為林業施工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根據工程規模與施工現狀設立專項資金管理機制,做好林業工程重點規劃與監管,完成對資金的有效規劃,不斷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實施資金預算管理,在施工期間嚴格按照預算與設計情況實施預算計劃,以動態化的監管措施及時發現資金預算中的問題。加大資金監管力度,嚴格監管資金流向以及具體使用情況,通過對資金使用效率的分析,找出資金使用的不足。
該平臺旨在實現對林業施工技術與林業工程的質量監管,平臺內集林業資源數據采集、數據更新、數據管理以及統計分析為一體,采用GIS 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對林業資源的全方位監管,確立林業動態監測與管理平臺,提高林業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最終形成立體感知與協同高效的“互聯網+”林業發展新動力,為后續科學造林、林業資源調查、林業保護等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從而推動林業施工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序進行。林業資源在線調查與管理系統架構如圖3 所示[5]。

圖3 林業資源在線調查與管理系統架構
林業質量動態監管云平臺的大致框架如圖4 所示,整個平臺共包含3 個部分,第一層即“三大中心”集蓋云數據中心、監督指揮中心與宣傳展示中心于一體,負責對采集到的林業施工數據進行總結分析,提出科學監管決策。林業生態監管服務平臺致力于林業數據管理、資源展示、數據交換、應用開發以及數據共享等。

圖4 林業質量動態監管平臺大致框架
此外,林業指揮應用系統主要分為森林資源監測系統、業務應用系統、公共服務系統,該系統的應用旨在綜合林業工程所有資源數據,打造集森林、濕地以及生態資源監管為一體的監管平臺,實現對林業資源的精準定位與動態化監管,最終形成立體化感知的林業發展模式。憑借大數據技術,智能分析各項數據,實現生態災害監測,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并為林地審批與施工質量控制提供科學參考依據[5]。
總而言之,林業工程中,為了有效提升林業施工質量,施工單位不僅要嚴格按照現場實際情況明確施工技術要點,還要注重科學統籌規劃,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實施林業施工質量監管工作,進而保障林業施工質量。綜合大數據與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創建林業質量動態監管平臺,實現對林業施工全過程的動態化監管分析,從而提高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