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濤
(山東正元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近年來,我國的資源需求量逐年提升,工程項目建設也愈加增多,地質環境遭受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大幅提高,所以巖土工程項目的建設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我國地質災害類型多、情況嚴重,且具有突發性特征,會嚴重影響工程施工的順利開展,也會降低施工安全性。因此,在巖土工程開展前,應做好施工現場地質條件的詳細勘察,為工程項目的施工提供有力保障,同時結合地質條件特征落實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切實有效地提高巖土工程施工質量。
山體滑坡指的是巖土結構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后發生的巖體滑動現象。斜坡的巖土結構通常情況下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在未受外力的影響下通常不會發生滑動現象。如果存在坡腳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雨水侵襲、地表水侵蝕及巖土過量開發等一系列因素,則會破壞巖土結構的穩定性,從而誘發山體滑坡。山體滑坡多發于地質落差大、降水量大、邊坡施工量大的區域,會造成較為嚴重的破壞。
崩塌涵蓋了塌方和垮塌等現象,多發地點是陡坡、峭壁等,主要誘發原因是重力的作用導致巖石泥土和原結構產生分離,形成巖土滾落或滑落堆積的現象。根據發生結構的差異,崩塌分為發生在土體中的土質崩塌、發生在巖體中的巖質崩塌以及發生在山體中的山體崩塌。崩塌會引起災難性的破壞,較大程度地影響地質條件。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崩塌示意圖
泥石流多發生于山溝或山坡地帶,會引發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而形成特殊洪流,對建筑設施造成較強的危害。泥石流往往會攜帶大量的泥土和巖塊,所以產生的沖擊力也不容忽視。對巖土工程而言,在施工過程中通常會砍伐周圍的植被或是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這些均加大了泥石流的發生概率。
地面變形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地面沉降、塌陷及裂縫等。根據我國相關調查顯示,超過70座城市處于地面易沉降區,沉降深度達到了3m,引發了嚴重的地質災害。地面沉降有著分布特征不一致的特點,部分沉降集中、部分沉降分散。巖土工程施工過程中通常會開發大量的礦產資源,也會對地下水分布造成一定影響,所以地面變形災害頻發。
從巖土工程的特點來看,地質災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兩個類型:一是客觀自然因素導致的地質災害。自然地質災害是環境災害中最為嚴重的,通常不受人為因素影響,有著鮮明的固有形態和自然特征。二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地質災害。此類地質災害屬于二類環境問題在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資源的大幅開采、工程的大規模建設,既影響了生態環境,也導致了地質條件發生較大程度的變化,從而形成各種類型的地質災害。此類地質災害受人為因素干擾較大,與自然活動關聯不大[1]。
巖土工程中地質災害頻發的主要成因包括氣候變化和人為破壞兩方面,影響了巖土結構的本身穩定性,改變了原有的地質結構,從而引發各種類型的地質災害。巖土工程所處的生態環境有著相對脆弱的特征,所以施工過程中如果未能落實有效的控制,就容易誘發各種類型的地質災害。近年來,巖土工程項目數量不斷增加,加上人類在部分項目施工過程中缺乏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導致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大幅提升。相較于自然因素而言,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具有誘發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經濟損失大的特征。人為因素直接影響了巖土結構的穩定性,并且不需要特定條件觸發,一旦發生便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由此可見,人為因素是地質災害的主要誘因,也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
工程防治措施是較為常見且有效的措施,在巖土工程中主要是指在施工現場采取排水、護坡、躲避等措施,這些措施均能將地質災害的影響降至最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工程防治措施有著極強的針對性。為了將工程防治措施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工程技術人員在防治措施應用前,應做好施工現場的全方位勘察,收集地質條件、水文條件、氣候條件等數據。隨后對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類型進行科學合理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案,并將防治技術有效地應用。通過精確勘察、采用科學的防治措施,可降低后續巖土工程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投入,對巖土工程施工質量的提升效果也較為顯著。
生物防治措施指的是通過修復生態環境來保障生態平衡,達成生態環境的自主協調,從而有效預防地質災害發生。生物防治措施有著強烈的生態性特征,這也是巖土工程中較為常見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如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在巖土工程中,工程技術人員應對周圍生態環境充分了解,結合大自然的調節功能,實現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和防治。生物防治措施能有效提升山坡水土穩定性,即便面對強降雨和暴風雪等天氣,植被也能起到很好的阻擋作用,降低泥石流和滑坡發生的概率,從整體上提高施工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生物防治措施有著見效慢、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通常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態環境改善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著一定的局限性,這也是施工單位放棄生物防治措施的主要原因。巖土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地質災害發生概率大幅提升。所以生物防治措施不僅是巖土工程施工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的關鍵手段。巖土工程施工單位應積極轉變施工和防護理念,給予生物防治措施充分重視[2]。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高發期是雨季。為了有效預防巖土工程施工中發生地質災害,可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合理采取避讓防治措施,從而將地質災害的影響降至最低。在巖土工程施工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地質條件的勘察,盡可能使項目與陡峭山坡、峭壁保持一定距離,一方面能減少地質災害發生時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方便工作人員轉移,保障施工安全。我國的地質環境有著復雜性的特征,部分地區地殼活動頻繁,在巖土工程施工前,工程技術人員應作好施工現場的勘察,并與當地居民溝通,掌握地質條件變化情況,將不可控因素盡可能規避。此外,應作好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在地質災害發生時,根據應急預案有條不紊地撤離和轉移,將地質災害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從巖土工程施工情況的分析來看,地質災害呈現出頻發、多樣的特征,并且在特殊時間內可能會出現多種地質災害同時發生的情況,對巖土工程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為了合理防治地質災害,應做好防治措施的綜合應用,將各個防治措施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3]。例如在實際的巖土工程中,可以將工程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有機結合,通過詳細的地質條件勘察后,制定有效的工程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在這一過程中嚴格按照管理標準進行勘察和措施制定工作,實現對地質災害頻率的有效預測,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參考。
在實際的巖土工程中,可以借助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施工現場的勘察,立足多個視角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同時,也可借助移動遙感技術、信息傳輸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構建現代化的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如將移動端采集的地質災害相關數據實時傳遞給監測中心,由監測中心進行數據信息的處理分析,建立相關的數據模型,作好地質災害狀態判斷和發展形勢預測,從而提出針對性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有效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巖土工程中頻發的地質災害類型較多,所以應作好施工現場的勘察,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結合地質環境、水文環境、地質特點等,制定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巖土工程的相關工作人員需對地質災害防治給予充分的重視,合理應用現代化技術作好地質災害的監測與判斷,精心作好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設計,為巖土工程的順利施工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