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磊
(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81)
高速公路作為現代國民旅途中的重要環節。舒適性成為高速公路建設中的重要環節,綠色公路的建設不僅符合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是國民旅途中增添旅游體驗,了解地域特色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高速公路因所處區域不同,小氣候不同,人工干預的強度不同,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在注重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前提下,為公路增綠擴美,實現美麗公路,提高國民的幸福感。高速公路實景如圖1所示。

圖1 高速公路實景
高速公路景觀綠化不同于常規園林綠化,需要充分考慮行車的安全因素,故在設計中首先要考慮中分帶防眩、視覺引導和交匯處通視等功能性原則。
恢復性設計是指在公路綠化設計中運用多種手段來恢復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針對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大量邊坡,以及因挖填方而破壞的生態環境,選擇適當的綠化方案,目的就是恢復原有的植被類型。
生態保護原則是指在景觀設計中,注重生態多樣性的保護,充分利用現有的景觀資源,保護自然環境,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在規劃和建設高速公路時,要避免破壞重要的生態系統,如濕地、森林、草原等。可以選擇繞行敏感生態區域,保留生態連通性,確保動植物的遷徙和棲息需求。同時,在設計中要考慮保護和促進生物多樣性。通過設置生物廊道、采用植被覆蓋、種植當地特有植物等措施,為野生動植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在水資源利用上,避免水體污染和水資源浪費,設計應用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用于道路綠化和景觀灌溉,減少對地下水資源的依賴[1]。
可持續原則是指在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中,考慮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環利用,選擇可再生材料、節能照明設備等,減少對有限資源的消耗。在設計中注重能源的高效利用,選擇節能設備和技術,設計應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統、LED 照明等,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同時,在設計中要考慮社會的需求和交通規劃的可持續性,鼓勵公共交通和非機動交通的發展,減少車輛通行,減少交通擁堵和尾氣排放。
基于綠色公路理念的高速公路設計,應貫徹落實美觀性基本原則。通過合理綠化設計,選擇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樹木、花草和灌木,打造綠意盎然的景觀。這不僅能夠提供視覺上的愉悅,還可減少噪音、吸收尾氣排放物,改善空氣質量。在道路的設計中注重形態美學,考慮線條、曲線和比例等要素,使道路具有流暢、優雅的外觀。同時,要合理設置標識牌、路燈等設施,保持整體的協調性和一致性,高速公路綠色景觀設計如圖2所示。

圖2 高速公路綠色景觀設計
人本性原則是指在高速公路設計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高速公路沿線設置休息區、服務區等設施,為用戶提供休息、用餐、衛生等便利,設施設計要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考慮用戶的舒適度和便利性。在設計中要注重交通安全,設置合理的交通標識、標線和護欄,提供良好的能見度和導向性。同時,要考慮應急救援設施,確保用戶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及時獲得幫助[2]。
綠色公路理念下,設計人員要充分注重各要素內的綠化設計。除主體道路的綠化設計之外,也包括匝道、互通圈、邊坡等區域的綠化景觀設計。例如,高速公路的行車速度較快,但匝道的速度較慢,行車速度在60km 以下,在綠化景觀設計中應合理考慮植被之間的種植,在引導視線的同時,可采用喬灌草搭配的方式來豐富景觀。挖方路側種植形式如圖3 所示。

圖3 挖方路側種植形式
除匝道之外,匝道的內側、交匯處的景觀設計,也應確保綠化設計風格的統一性,以“背景林”的設計方式,確保匝道周邊植物的高矮層次與色彩和諧統一。在交匯處的道路設計,應保持視線的通透性,以低矮灌木的設計應用為主。在邊坡的綠化設計中,應保持邊坡表面的光滑性,以柔滑的邊界設計,保持邊坡原有的風管,在填方設計上,從坡腳向外種植樹木,確保其不會對行車的視距產生影響,保持邊坡景觀的層次性。在互通圈的景觀綠化設計上,可以使用自然式、模紋圖案式或者苗圃式的設計理念,在不影響高速公路交通功能的前提,合理配置和搭配草本植物,建立四季常綠的自然植被群落,減少人造景觀的使用。在圖案的設計上,考慮生物多樣性和后期的植物養護,在某些特定的位置設計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互通圈景觀[3]。
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重點在于植物的規劃和應用,在綠化植物的選擇上,不僅需根據項目地所處立地區的生態氣候與土壤條件做為依據,還要考慮到所處的環境及小氣候。
高速公路綠化不同于城市園林,高速公路人工養護管理的頻率較低,植物常時間處于無人養護狀態;一些地區小氣候環境惡劣,春季大風不止,冬季干旱,甚至出現凝凍現象。選擇植物時不僅需選擇成活率較高且抗病能力較強的,還應根據小區域選擇具有耐旱、耐貧瘠、耐寒等特性的植物。
植物種類選擇上,以鄉土植物為主,將本地的鄉土植物與市場新型品種結合豐富景觀,形成錯落有致的自然景觀,以達到碳匯的設計目標,減少溫室氣體在高速公路空間內大氣中的活動。例如,在景觀綠化設計上以“自然式”為主,兼顧植物的景觀效果,主景觀使用大喬木,作為行車人員的視覺中心,間接使用小喬木和花灌木進行種植,使得景觀更具層次性。
高速公路綠化澆水量具大,解決水資源消耗是以個重要問題。在高速公路綠色公路理念下的景觀設計中,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以實現節約用水和保護水環境的目標。在設計中設置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收集起來并儲存起來,用于道路綠化和互通灌溉,以減少對地下水的依賴和節約自來水的使用。高速公路沿線或者附近的適當位置設置生態濕地,用于處理道路排放的雨水和污水。通過濕地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起到凈化水質并保護水環境的作用。此外,在設計中避免對水體的污染和破壞,采取適宜的措施保護高速公路通過的河流、湖泊等水體,其中設置保護帶、防止污染物直接排放等措施。針對已經存在水體污染,需要采取相應的修復措施,恢復水體的水質和生態功能[4]。
綠色公路理念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需要考慮可持續材料和技術應用措施??沙掷m材料是指對環境友好、資源利用高效的材料,而技術應用措施則是指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景觀設計中,可持續材料的應用可以從多個方面考慮。首先,選用可再生材料或回收材料,例如,服務區建設過程中,可使用隔墻的加氣混凝土廢料在作為喬木的透水層。廢棄加氣混凝土裝袋備用如圖4 所示,廢棄加氣混凝土袋作為透氣孔和澆水孔使用如圖5 所示。

圖4 廢棄加氣混凝土裝袋備用

圖5 廢棄加氣混凝土袋作為透氣孔和澆水孔使用
其次,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來供電,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此外,還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統來供給植物灌溉水源,減少用水量。
總之,在綠色公路理念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需要注重可持續材料和技術應用措施的選擇,以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綠色公路理念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綠化與植被科學應用措施是指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采用科學的方法來選擇、配置和管理植被,以實現綠色、美觀、生態友好的目標。
首先,在選擇植被的過程中,應考慮植物的適應性和生態功能。選擇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的本地植物,能夠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和土壤特點,減少對外部環境的干擾。同時,應考慮植物的生態功能,例如,選擇能夠吸收空氣中污染物、減少噪音、調節氣溫等功能的植物。
其次,在植被的配置上,應根據不同區域和功能需求進行合理布局。例如,在高速公路沿線可以設置屏障帶和護坡綠化,以起到防塵、防風、保護土壤等作用。在交叉口和收費站等重要節點處,可以設置景觀綠化,增加美觀性和舒適感。同時,還可以通過合理布置樹木和草坪等植被,形成自然景觀,提升道路的生態性[5]。
最后,植被的管理也是綠色公路景觀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應采用科學的養護管理措施,包括定期修剪、澆水、施肥等,保持植被的健康生長。同時,應注意生態保護,避免使用對環境有害的農藥和化肥,盡量采用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
總之,綠色公路理念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綠化與植被科學應用措施需要綜合考慮植物的適應性和生態功能,合理配置植被,并采取科學的管理措施,以實現綠色、美觀、生態友好的目標。
高速公路的生態化設計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可在服務區、收費站等站區設計海綿系統,在收集和利用水資源的同時,也將地表徑流合理的再返回大地。
綠色公路理念下的景觀設計中應充分貫徹落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性發展,高質量發展原則,在景觀元素配置和景觀元素利用上,以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為目標,減少景觀設施的資源消耗、能源消耗。在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中,也要加強生態保護、注重綠化植被的應用、注重水資源的管理和可持續材料的應用,為通行人員創造美觀、舒適的道路景觀,以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提高用戶的景觀體驗,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