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古藺縣政府投資工程建設中心,四川瀘州 646500)
隨著工業技術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斷提高,對城市空間以及生活環境也逐漸有了新的要求。因此近年來也展開了一股建設熱潮,大量的老舊城市更新被提出,老舊小區的改造以及再呈現已經迫在眉睫。然而,隨著生態節能、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對于老舊區域的改造已經不能直接推倒重建、新建,而造成大規模的城市群落破壞以及生態影響。在這樣的前提下,對舊城區中依然有使用價值的舊建筑再利用逐漸成為被認可的建設方式,使原本失去活力的舊建筑煥發生機,并用小成本的改造代替大規模的新建,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浪費,這也符合當下的發展理念。
在中國城市的更新過程中,很多分布于城市外圍和周邊的工業區和工廠從原址不斷遷出,而新時代產業結構的改變也使得這些原始的工業區失去了活力,逐漸閑置甚至廢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已經失去使用價值。因此,對舊工業區進行更新與改造利用可以很好地解決資源浪費問題,同時,優秀的改造也能夠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
更新與改造可以發生在任何老舊城區,而在這其中,舊工業區的更新與改造卻一直是建筑行業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話題。舊的工業區,在選址的時候會靠近城市邊緣,然后由于城市的擴展與發展,曾經的城市邊緣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變成了現在的城市發展區,城市新區,城市新投區等等,周邊的寫字樓,商業綜合體層出不窮,很多舊工業區更是成為城市新型的高精尖人才聚集區,這就造成了此類工業區不得不發展,不得不更新的主要原因,并且因為工業區的倉儲類建筑的空置這個普遍社會問題以及此類建筑自身的兼容性,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多面性。
舊工業區的設計由于工業性的自身功能需要,通常建筑在布置的時候,具有空間結構開敞、采光良好、布局規整、造型平整簡潔等特點,較之一般的民用建筑,具有較大的改造優勢。如在空間結構上:工業建筑通常不僅層高較高,跨度也大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如有些單跨廠房的跨度就有24m,甚至更大。這種大跨度的空間為以后改造時進行空間重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既可以直接利用大空間,也可以增加隔墻,劃分為小空間使用。同時,在平面形式上:舊工業建筑一般都遵循生產流線進行建筑空間布局,以保證生產效率的最大化。因此,建筑平面大都方正規整,以適應不同建筑功能的使用需求[1]。
工業的發展進步必然會帶來建造技術的不斷提升,而工業區的建筑在結構、材料等方面總是隨著時代進步而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技術的革命往往誕生在工業區,而新技術的運用也會帶來設計師對于造型以及片區更新的新靈感,如倫敦水晶宮。可以說,工業建筑常常是一個時代的最高水平的建造技術和設計理念的代表,同時極具特色的工業元素也可為之后的改造再利用提供獨特的“標簽”,例如藍天組改造的維也納社區煤氣罐,其獨特的造型也讓這個項目成為當地的地標。
工業區的建筑的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通常都為幾十年之久,但是其承載的使用功能卻難以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改造和再利用舊工業建筑,不僅能夠充分發掘舊建筑的適應潛力,能夠最大程度上節約投入資金,減少建設周期,達到二次利用的目的,拋開已經成為新區的工業區[2]。即便由于老舊的工業區目前的發展仍然處于較為滯后的非中心地帶,利用舊建筑改造賦予的新功能、創造力,仍然能夠帶動周邊街區的發展,為其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使社區重新煥發生機。在這一點上,比較成功的例子就有北京798 廠區改造,廢棄的工業區成為充滿活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園。
工業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創造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每個城市的工業區都可以說承載了很大一部分時代的記憶。特別是對于某些工業城市,可能一個家庭的幾代人、一個片區同一年齡段的一群人都與某一個工廠存在特定的聯系,彼此間形成了難以割舍的沉淀。工業區作為人類工業發展歷史的實質載體,承載著一個城市某個階段獨有的歷史特征和文化。尤其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工業區,其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尤為顯著[3]。
對舊工業區的建筑空間改造和再利用,總的來說就是保留原有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通過有效的設計手段,在營造場所記憶的同時,為建筑注入新功能、新活力,最大程度的發掘建筑價值。對舊工業區建筑而言,因為特殊的功能對空間形態的影響,往往有著特殊的改造方法。
工業建筑由于對生產和存儲功能的要求,一般而言都是高大寬敞,空間的隔斷和阻斷性構件較少,便于進行各種公共空間的在組合和再創造。因此,在改造和再利用的過程中,總是能夠依據新功能的要求對工業區建筑群落的空間進行重新組織。例如,可以在其中進行豎向劃分,將大空間打造為一些獨立的小空間;或是橫向劃分,創造夾層空間,空間縱向與橫向劃分如圖1所示;又或是在局部區域進行加建、擴建等。空間重組的形式多樣,可適應的建筑類型也很豐富。

圖1 空間縱向與橫向劃分
色彩總是會對人的心里產生影響,整個片區的色彩規劃以及光彩照明設計,能給城市公共空間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創造一個自然、和諧、舒適、整潔的環境時,燈光的運用,總時能給一個失落的角落帶來生機和活力,材料的選擇也較為考究,通過其紋理、色彩、質感、光澤營造合理且適合的氣氛。工業建筑集群中必然會有大量的工業元素的遺存,大到結構構件,小到門窗,甚至是一些時代性的標語,這些存在于建筑中的要素有其自身的個性,因此在色彩與材料的選擇上需要與它們相互融合,彼此產生呼應關系,有效地將新與舊結合起來,使得整個城市的空間顯得相得益彰。
3.1.1 上海1933 老場坊項目概況
1933 老場坊位于上海市虹口區,其地處上海中心城區,改造前為廢舊的廉價倉庫。1933 老場坊共有四棟建筑,其前身為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場,1 號樓是當時遠東地區功能最現代化的屠宰場。建筑經過歷年加建,內部被分隔成互不相通的封閉空間,樓面也是歷年改造翻新,風格各異。如今,通過創意產業功能的注入,老場坊已成為地標性的創意產業中心、頂級消費中心[4]。
3.1.2 上海1933 老場坊改造措施
由于歷史進程中老場坊曾被不同單位作不同用途,加建、改建情況混亂,甚至表面被各色馬賽克、飾面磚、涂料、木材等覆蓋。因此,在進行改造時最開始進行的工作就是對城市空間進行重組,在建筑群落的頂層增設天橋廊道以作為觀景平臺,拆除不必要的阻斷,整合成流動的大空間。
另外,1933 老場坊整體更新中,建筑保留部分基本全為混凝土建造,加之層次豐富的廊道設計,以及獨特的“傘形柱無梁樓蓋”結構形式,極具個性化和時代特征。因此改造時加強了建筑自身的屬性,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清潔維護,去除多余構件,最大程度保留歷史建筑的原真性,同時也恢復了原本工業建筑室內空間簡潔流暢的特征。
雖然有現代元素的加入,但在整個建筑群落的色彩上都與內部混凝土冷硬的色調相協調,黑色的金屬與玻璃,點綴在水泥灰色之間,使整個片區的空間在保留歷史厚重的同時也增添了現代的活力。公共設施的布置也遵從極簡原則,整體風格依然呈現工業化的極簡風格,和諧統一。加建部分的黑色金屬與玻璃的使用如圖2 所示。

圖2 加建部分的黑色金屬與玻璃的使用
3.1.3 上海1933 老場坊項目改造小結
1933 老場坊在改造過程中很大程度遵循了“無為”的原則,除了為滿足功能需要而進行的城市空間整合,其余的改建工作很少。在整體環境營造中,保持建筑群落原有的個性,并且適當地加入現代化元素,呈現時代發展的歷程,展現了具有文化價值的老建筑的新生。
3.2.1 重慶北倉文創園項目概況
北倉文創園位于重慶觀音橋附近,其前身為江北紡織倉庫,建于1956 年,其后一直是重慶紡織業的生產和物流要地。隨著紡織行業的衰落,江北紡織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留下了空空蕩蕩的庫房。借助重慶興建文創園區的浪潮,廢棄的北倉重獲生機,成為城市文化創意平臺的創想空間。
3.2.2 重慶北倉文創園改造措施
北倉區作為一個充滿了倉儲空間的區域,其內部建筑的形式多呈簡潔,寬敞高大。北倉作為一個特殊的改造建筑,后被改造成為圖書館,成為人們聚集和停留重要的空間,它的改建成為整個區域的標志,在進行更新改造時沒有對其本身進行過多的干涉,保留了這個區域隨歷史留下來的原汁原味。倉庫改造前如圖3 所示,倉庫改造后對屋架的保留如圖4 所示。

圖3 倉庫改造前

圖4 倉庫改造后對屋架的保留
建筑原有的磚石結構給空間增添了味道。建筑從外入內,首先經過斑駁老舊、采光不佳的磚石通道部分,然后進入融合諸多現代元素的開敞明亮的大空間,前后形成對比,由舊至新,如同歷史發展的軌跡,正是所有更新應該遵循的腳步。入口空間與主體部分對比如圖5 所示。

圖5 入口空間與主體部分對比
此外,一些舊時的標語也被保留了下來,醒目的色彩、斑駁的外墻也在銘記這過往歷史,也為今日的新建筑增添了一絲趣味。
3.2.3 重慶北倉文創園項目改造小結
北倉在進行改造時沒有作過多的建造,除了對保留部分的“翻新”,便是根據新功能進行的室內環境布置,但勝在新與舊的把控上。不僅是材料、結構的和諧統一,更將時代的記憶賦予在這座建筑當中。
針對舊工業區的更新改造與再利用,是一個全新的城市更新觀的表現,建筑群落與城市空間不再是一個靜止的、一成不變的非生命體,而是被看作一個能夠進行新陳代謝的生命體,作為人們行為和生活的載體,它能夠通過自我更新而完成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由此而適應外界的新需求[5]。工業區之所以通常會改造為而成為文化及商業載體,正是因為其自帶的文化屬性與歷史價值,正是城市文明與發展所需求的特質之一。作為一個特殊時代的產物,舊工業區不應該成為廢棄的垃圾,而應是歷史記憶的一個節點,繼續生存、發展,記錄一個又一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