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斌(湖南 郴州)

畫家李青稞
李青稞,女,1963 年生于重慶,1979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附中,1987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國畫專業,獲學士學位。同年分配到成都畫院至今。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代表作《參軍》參加1991年全國美展,1996年被編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人物卷);《西風烈》榮獲1996年四川省美展金獎、1997年首屆全國人物畫大展銀獎(金獎空缺),于2001年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20世紀“百年中國畫大展”并被編入大型畫集《百年中國畫作品集》,同時獲巴蜀文藝一等獎;《天驕》2013年獲四川省首屆文華美術一等獎,2014年入選四川“當代國畫優秀作品進京展”(全國政協書畫院主辦)。
李青稞是當代中國人物畫名家,以中國女性題材的《西風烈》《參軍》《志愿者》等代表作聞名于國內畫壇。作為一位女性畫家,她將所學的美學觀念、技法技巧付諸筆端,在創作的《天驕》《鴿子》《五月花》《紅豆》等作品中,一個個生氣勃發的優雅女性形象,躍然紙上,令觀者過目難忘。
上世紀六十年代,李青稞出生于位于重慶市的四川美術學院,父親李煥民是國內畫壇聞名遐邇的版畫家。少年時期的李青稞時常跟著美院的大畫家一起去寫生,閱讀和臨摹中外名作。在這種氛圍里耳濡目染,她養成了獨特的藝術感覺和刻苦鉆研的精神。上中學時她掌握了一定的寫實能力,把班上同學畫成素描肖像,懸于教室墻上。1979年她考入四川美院附中,之后進于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受到了良好的“學院式”美術教育的培養,1987年畢業后分配到成都畫院,成為了專業畫師。數十年來,李青稞創作了相當數量的繪畫作品。其中有主題性繪畫、西部少數民族生活風情畫、肖像畫,這些作品反映了她的造型能力、工筆寫意人物畫的功底,以及審美取向和思想深度。她的成名作《西風烈》《參軍》《草地》《志愿者》《天驕》《唐古拉風》等作品參加全國性的美術作品展,在國內畫壇引起了廣泛關注。她也成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美協副主席、四川工筆畫學會副會長、成都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用繪畫作品來反映人物,是中國藝術上的一個悠久的傳統。筆墨當隨時代,藝術適應時代。文藝是時代的記錄員,又是時代的預言者。歷史證明,每到重大歷史關頭,先進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人物畫是需要高度技巧的畫種。李青稞善于從生活中挖掘創作素材,有些是蘊含著一定主題的。如《草地》《西風烈》《參軍》《志愿者》《去拉薩》等就可以劃歸到主題性美術作品。這些作品表現的是有重大影響的歷史和人物,具有特定深刻的寓意,具有相應的歷史性、政治性、社會性、敘事性、紀念性,與時代緊密相連。《西風烈》描繪了兩個女紅軍用身體抵御凜冽的西風、小心翼翼地點燃了馬燈的場景。作品依托紅軍長征這一偉大歷史背景,用兩位女紅軍形象去呵護圣潔的火光,像是護衛著星星之火,護衛著希望和信念。《參軍》描繪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兩位農村姑娘參加八路軍后剪辮子的場景。一位姑娘鎮定地坐在條凳上,凳子一頭擺放著軍衣和軍帽,一位身著八路軍服裝的女戰士,一手持剪子,一手拿梳子,躬身專注地為坐凳姑娘修剪新發型。畫作反映的是那一代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際把美麗青春獻給民族解放事業的場景。《草地》中黑沉沉的草原透出沼澤的水光,兩位紅軍走出沼澤地,其中一位身背兩支步槍,寓意著一位戰友永遠留在這塊草地,另一位衣衫襤褸但氣宇軒昂,手拄拐棍,堅定地朝前走。兩個巨大的身影充滿整個畫面,以強大的張力感染著觀者。這幅工筆人物畫,適當地吸收了光影造型和斑斕的色彩,又不失骨干線條的力度。筆墨厚而不膩,實而不僵,既然提升了真實感,又強化了視覺的沖擊力。《天驕》描繪了英姿颯爽的女射箭運動員。《去拉薩》描繪了幾個90后大學生騎單車沿著川藏線、滇藏線去拉薩的艱險場景。《志愿者》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8級強震降臨在四川阿壩州汶川縣映秀鎮,一場抗震救災之戰在全國打響,一批批志愿者奔赴震中重災區。李青稞描繪的醫護人員在震中區搭起的帳篷里,救治受重傷的女性和孩子。沒有什么比生死更重要,醫生護士履行著救死扶傷的誓言和神圣職責,在余震頻發震區的帳篷里超負荷地忙碌。雖是極度的匆忙與疲憊,但信念和“白衣天使”的天職賦予了她們的堅定!李青稞創作的這些形象,表現了不同時代、不同青年綻放出的不同風采,具有時代的審美。她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多彩的藝術語言、豐富的視覺感受,謳歌了時代精神風貌,突出了時代主題。

草地 工筆紙本 李青稞

母子圖 國畫 李青稞
當繪畫創作達到一定的高度時,李青稞所追求的更多的是對生活的過程、意義、價值的解讀與向往。作為藝術家重要的是要對人物具有獨一無二的感受力,以及表現這種感受最適合的高超技法與能力。她去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寫生,感受當地特有的自然風光與民族風情,催生出強烈的創作欲望。在西部遼闊、壯麗、神秘的土地上,她帶著虔誠,帶著激情,帶著新時代賦予的開闊視野,不斷地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叩問內心的藝術訴求,尋求全新的藝術養料,其形式與內容的變化,對她本人的發展,起到了彌足輕重的作用。她創作了一系列表現西藏民族地域風情的作品,有《雪蓮花》《梳妝》《人物》《母子》《理塘印象》《唐古拉風》等等。其中,《雪蓮花》是她在給西藏姑娘頭部寫生、畫速寫動態后而創作的作品。人物畫的人若沒有筋骨,縱然面容姣好衣著華麗,也會了無生趣。這生趣,在一笑一顰、舉手投足的無數個瞬間中。如若定格,一個所謂的“典型的瞬間”必然犧牲掉其它更為多樣、鮮活的個性化的觀看。李青稞畫了眾多的肖像畫,每幅肖像畫都是從眾多頭部寫生、速寫動態提煉出來的。她畫這么多速寫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發現和提煉人物的“筋骨”。面對人物頭像,她以藝術家的敏銳和靈感盡快地進行捕捉,以筆墨的造型語言和審美情趣,將人物進行概括和表現。她還畫了不少水墨人物畫。她運用筆墨表現寫意人物畫,筆墨既是獨特的形式語言,又是李青稞技法成熟和高度的內容體現,也是作者審美情趣、文化學識與風格的反映,還能顯露她內心的波動和人格力量。《雪蓮花》《跑馬遛二朗山》《遠方》《梳妝》等是她創作的水墨人物畫。《遠方》描繪的是新疆婦女手牽駱駝、兩只犬隨行的畫面,畫中人物儀容莊端、淡雅高潔。《梳妝》中一位藏族父親專注地給女兒梳妝。父親左手拿梳子,右手抓著女兒的發辮,父親面容慈祥,女兒面帶微笑地享受父愛,父女之情溢于言表。人物的頭部兼工帶寫,造型精準,形神兼備,恰到好處,充盈著靈動的生命氣息,畫家展現了自己理想的審美境界,表達了自己對所繪人物的獨特感受和領悟。
《銀杏》《心中的香巴拉》是兩幅以女性為題材的工筆人物畫。工筆畫以線條表達最為重要。她作品中的線條,無論粗細,都足見功夫。該靈動時靈動,該凝重時凝重。粗細得當,詳略得當,總是那么的恰到好處,那么的令人折服。《心中的香巴拉》描繪的是三位身著節日盛裝的藏族婦女和一個小孩,走在高原的花叢之間。近景是高原盛開的花叢,中景是藍色的湖泊倒映著藍天和白云,遠景是連綿起伏的高原和山丘,影影綽綽,時隱時現。她們邊走邊望,尋覓著她們心中的香巴拉(即香格里拉)。手持雨傘的少女面容姣好,著裝色彩艷麗,前面的婦女手牽穿著紅衣服的女孩,后面的婦女牽著女孩的右手前行,畫面造型完美,技巧精湛,體現了畫家心中的香巴拉不僅是高原的瑰麗景色,還有高原上善良、純樸、美麗的婦女。《銀杏》中的背景是一棵碩大的銀杏樹,樹枝縱橫交錯,枝椏上綴滿樹葉。一位身著紅色里衣、外穿白色襯衫、藍色褲子的青春少女,手扶銀杏枝條,目視著遠方。身旁有幾只綿羊,腳下是花叢和草叢。這幅工筆畫的技法上有新意,人物線條的造型、亮色的巧妙運用、色彩的斑斕、層次的豐富微妙,體態優美的青春少女顯露出優雅的氣質,少女頭周圍的枝條被處理成亮色,使畫面充滿光感,格調高雅,給觀者賞心悅目的藝術境界。李青稞的工筆人物畫,彰顯了她對于人物的理解、對于傳統的解讀、對于形式的敏感和對于技法表現的執著。
李青稞的人物畫,能讓觀者在平靜中感受激情。俗話說,畫如其人。李青稞外表端莊美麗,氣質優雅。其畫和人一樣,充盈著一種從生活中淘煉出來的自然之美。她筆下所描繪的少數民族人物還是青年女性,雖沒有轟轟烈烈的事件表達,但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她對每一幅作品傾注的精力和體力,還可以看出其創作的激情和熱情。從她創作的一系列人物畫中,觀者可以感悟到時代的變遷,各族人民真實的情感表達。而她們的情感、她們的生活,正是時代發展、生活變化的折射。
作為女性畫家,李青稞能取得斐然的成就,與她的聰慧、勤奮好學和不斷探索是分不開的。我相信她在藝術之路上一定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唐古拉風 國畫 李青稞

遠方 國畫 李青稞

西風烈 國畫 李青稞

維族姑娘之一 國畫 李青稞

維族姑娘之二 國畫 李青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