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東
中圖分類號:S853.7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3)08-0041-02
藿香正氣液的組成包括藿香、紫蘇、白芷、茯苓、半夏等,功用為芳香化濁,健脾祛濕,寬中和胃,止嘔,行氣,解表寒。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該經方來源于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霍香正氣系列方劑,臨床簡單的使用方法就有五種加減化裁,在人畜上應用極為廣泛。
1 藿香正氣液釋義
藿香正氣液的主藥是藿香,方名用主藥冠之。“正氣”的兩層含義包括兩方面:其一,“正其不正之氣”。不正之氣簡單的說就是四季不正常的氣候,冬季應寒而反暖,春季應暖而反寒。不正之氣由口鼻而入,因邪傷經絡不同,故不可皆用發汗以解表,只能用芳香化濕之品,達口鼻入而口鼻出,雞沒有汗腺,這是唯一全權之法;其二,扶機體正氣。機體的正氣與致病的邪氣是相對的概念,邪氣是使機體得病的因素,正氣是機體的抗病能力。外界不正之氣與邪氣傷人,都是由于體內正氣不足引起,如果正氣充足就不容感受外邪,即使感受外邪也比較容易恢復。
2 藿香正氣液主治暑濕
查中醫名家名著,沒有哪一名家哪一名著說其是解暑的,那么該方劑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臨床上治什么病的?這可從中獸醫理論去解釋,去指導臨床使用。方劑中各藥性全是溫平性藥物,而中暑是火熱之證,是陽邪侵體傷陰而發病,本著“熱著寒之,寒著熱之”的治療方法顯然是矛盾的,所以藿香正氣液不是治療中暑的藥劑,而是用于治療暑濕感冒(陰暑)。
何為陰暑?中醫是這樣論述的:“靜而得之,避暑乘涼者得之”。意思是指在夏天酷暑之時,雞舍濕度大而又長時間使用風機水簾,而造成雞出現一種中暑現象。中醫認為,“陰暑”的致病原因不單純是暑邪,而是兼有寒和濕,所以“陰暑”不像“中暑”那樣明朗化和發病急劇,“陰暑”病程相對比較長,雞群表現為采食量低、精神不佳,有類似感冒的癥狀,但用感冒藥無效果。這里應強調的是,“陰暑”并不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感冒”,用解熱鎮痛藥、抗炎藥治療均無效,原因是體內的暑熱、暑濕、濕熱、寒濕未得以清理的緣故。藿香正氣治療的是“陰暑”,而那些長時間在舍外受烈日曝曬的散養雞,或是規模雞場在沒開水簾或風機前,因突發高溫引起的“中暑”則不適合用藿香正氣液。
暑濕感冒,是機體感受了夏季暑濕時邪,又因過度納涼和飲冷,使體內的暑濕為風寒所遏、疏泄受阻而發病。所以,家禽夏季的暑濕感冒多存在于高溫高濕環境,在大雨之后以及密閉性蛋種雞舍水簾降溫,通風加大、濕度大、多飲涼井水,體表感知溫差大引起的。
從古至今,動物有著與人類似的習慣,到了炎熱的暑天都喜歡貪涼飲冷,同時由于夏天天氣炎熱,機體腠理開泄,皮膚毛孔都打開了,此時寒濕之氣就比平時更易侵犯機體內,外受風濕寒、內傷濕滯造成暑濕胃腸感冒。
3 臨床適用的病癥
3.1 夏季水瀉
雞群脾胃虛寒消化不良、過料、飲涼井水過多,導致水泄。
3.2 寒濕感冒咳嗽
屬于濕阻中焦、風寒范肺,由環境溫差過大伴隨濕度過大而多發。病雞臨床癥狀表現為流清涕,濕性啰音,呼嚕,氣管有白色清亮粘液,清稀痰多,拉牛奶樣白色稀便,有尿酸鹽。方中藿香化濕、紫蘇散寒、桔梗所含皂甘及陳皮所含揮發油,均有剌激性祛痰作用;另外,半夏鎮咳作用明顯,甘草既能祛痰又能鎮咳;陳皮健脾并對氣管及支氣管有輕度擴張作用,有助于平喘。
3.3 暑濕暑熱過重
雞表現昏昏欲睡,雙翅下垂,頭下扎趴伏,發燒,飲水不增加。死亡剖檢肌肉為煮熟樣,內臟器官出血浸潤,腹腔可見血水。
3.4 胃腸感冒
使用水簾的密閉蛋種雞舍多發。雞表現為采食減少、發熱、趴伏、吱吱叫,肚腹疼痛、拉過料水稀便,個別病重的吐酸水。
3.5 類腸毒綜合征
屬于寒濕困脾,密閉雞舍或在秋冬陰雨季節多發。雞群采食減少,過料,排西紅柿樣糞便,糞便上有大量橘黃色泡沫;肚腹腸痙攣疼痛。
3.6 冬季風寒感冒
雞舍溫差過大,病雞流清淚和大量水樣鼻涕,甩頭,偶爾咳嗽,鼻音重,拉稀,沒有風寒郁里化熱之前不要減料。
3.7 霉菌毒素引發的腸炎
飼料或玉米等原料霉變,引起雞發病,表現排灰色過料稀便、生長遲緩或產蛋率低下,病癥易反復發生,頑固。
3.8 寒濕型腺胃炎
冬季雨天或溫差過大多發,或育雛飲水太涼、雞舍溫度低、濕度大多發。病雞腺胃腫大,內壁發白,腺胃乳頭水腫、有清水樣分泌物;腸道水腫,排濕粘糞便,內含白色尿酸鹽;脾臟腫大,切口外翻。
3.9 產蛋疲勞綜合征
夏季多發,濕阻中焦,雞群產蛋性能下降,間或出現癱瘓雞只,糞便不成型,蛋殼發白,雞冠(代表脾和肝腎)變厚、蒼白。
4 小結
藿香正氣液,本身就是健脾祛濕(陰虛津傷慎用)的藥物,性溫,味苦甘,對高溫飲用寒涼或者外受寒濕風邪確有良效,但不可常服。在三伏天高溫期間,有養殖戶給雞群連續投服藿香正氣口服液10~15 d,雞群出現糞便發干(藿香傷津,導致內火)、采食量下降(內熱),應當引起警惕。凡是“一陰一陽,各有利弊”,“驅寒邪則溫,易傷陰;解熱毒則涼,易傷陽”,使用藥品“中病即止”為佳,切勿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