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角度出發,利用網絡和智能處理等相關技術,將數字人文理念融入現代圖書館的數字館藏服務中,對數字人文資源進行整合集成處理,從整體規劃、館藏充實、軟硬件及人才隊伍建設等角度,探討數字館藏建設在數字人文的影響推動下應構建出一種新型的特色資源數字化館藏發展模式。
關鍵詞:數字人文; 圖書館; 數字館藏
中圖分類號:G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136(2023)04-0070-05
Research on Digital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LIU Xiao-yan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libraries,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concept of digital humanities into the digital collection services of modern libraries by using related technologies such as network and intelligent processing,and integrates the digital humanities resourc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planning,collection enrichment,software and hardware,and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llection should construct a new development mode of digital collection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Keywords:digital humanities;library;digital collection
0 引言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數字化以其獨有的技術優勢,飛快滲透各行各業。在人文領域,先進的數字技術與傳統的人文研究,也因為其固有的天然聯系,愈發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早期對書籍、報刊、音視頻等文獻的單一數字化處理,到后期借用計算機技術對人文資料進行智能化的采集、分析、編譯、貯存和導出,都體現出了一種逐漸成熟的產業模式。美國文化領域著名教授威廉姆·派納克將數字人文稱為“下一個大事件”[1]。同時,在數字人文理念的推動下,現代圖書館的館藏服務體系,也邁進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1 數字人文的時代內涵
1.1 數字人文的內涵
數字人文是一個涉及人文學術與科學技術的諸多不同活動的合集化概念,其主題涉及資料挖掘獲取、產權版權、系統研發、數字圖書館、數據貯存、學習教育、GIS體系、可視化平臺搭建等諸多方面,在實踐操作中,計算機技術是數字人文的一種必備工具。數字人文的內涵極為寬泛, 其不單是指人文資料媒介在計算機應用技術下的網絡化與數字化,更是指一種在深層次實際應用下的混合表現形態。在信息時代,這種表達方式具體呈現為數字媒介軟件與實際存在硬件兩個領域交互下的多種實踐與操作, 包括可視化圖像集成、人文資料的3D建模、原始文獻貯存采集、特征化分析分類、現實模式轉換反饋、互聯網創客空間等。
1.2 數字人文的時代特征
信息時代下,數字人文實現了人文研究對象的數字化,將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深層次地應用到傳統的人文研究領域中,從而為人文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徑和操作模式。相應地,在數字人文的推動下,人文學科研究呈現出科學的、多樣性的時代特征。
1.2.1 研究對象的數字化
傳統范式中的人文學科研究著重于對實物資料的整合和對文學理論的摸索、創新和構建。由于研究對象的信息總量過于龐大,且受限于研究者的精力和技術水平,早期的研究模式不僅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諸多較深層面領域的成果也不盡人意。數字人文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破解了這一難題。數字人文突破了腦力和精力的局限,依托現代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等技術的支撐,把海量的原始資料轉譯為可以實現智能計算處理的數字形態的信息。因此,數字人文的本職工作是數字化,它的研究對象也是數字化。
1.2.2 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智能化
傳統人文學科的研究方式,歸根到底,是人腦對固有資料的收集、表達與升華,研究方法也多以記憶、歸納、推理為主。 而數字人文是建立在數字化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機腦”等技術手段,對研究對象進行多角度的解構與重組,通過科學分析,發現并抽取重點知識信息,求取蘊藏于資料之中的客觀規律和共性特征。這種全新的研究范式,為人文研究帶來了更加科學的研究思路和模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拓展了人文研究視野,使人文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化和智能化。
1.2.3 研究范式的革新
數字人文是典型的跨學科研究領域,而跨學科研究必然帶來研究范式的革新,即數據密集型科學模式,數據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愈加突出,研究范式呈現復合型、專題型、項目化的趨勢。學科館員需要運用數據監管、文本挖掘、GIS、數據可視化等關鍵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這不僅要求其擁有較為深厚的人文學科知識積淀,還要掌握科研軟件操作、數據庫構建、特定程序編寫等技術。
1.2.4 研究思維的開放性、兼容性
數字人文以數字化方式思考人文問題,用數學思維或數字工具解決傳統問題,整合人文資源與數字工程的需求,用開放的心態迎接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和項目;借鑒信息共享空間思想,搭建不同學科研究者溝通交流的平臺;提供資源保障,打造數字人文交流平臺;通過專題推介、工具軟件、孵化器等方式,實現跨學科合作,以開放、兼容的思想推動數字館藏建設。
2 數字人文與數字館藏
2.1 數字人文與圖書館具有天然聯系
在數字人文的發展進程中,圖書館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斷支持著人文學科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一方面,圖書館學在各學科中,始終保持著獨立、中立姿態,其不僅能夠直接參與到數字人文研究中,還能協調其他學科融入人文領域,可以說是數字人文的基石;另一方面,圖書館可發揮其在信息組織與檢索、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優勢,例如,圖書館搜集數字人文項目、工具等信息,結合人文研究需要,將其匯總推介給用戶,這就形成一次數字人文專題信息咨詢服務。同時,數字人文技術也為圖書館提供挖掘、整合、揭示海量館藏,實現館藏數字化的可能性。圖書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對于數字人文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數字人文也賦予圖書館新的使命。
2.2 數字館藏不斷變革發展
隨著以電子出版物、網絡信息資源為代表的網絡信息產業的興起和蓬勃發展,傳統的實物館藏模式已出現了巨大變革。數字資源正以不可能管理和保存的增長率增長[2]。誠然,目前絕大部分圖書館都仍舊同時承擔著傳統典藏與數字資源傳播的雙重功能。但在讀者對網絡連接的通聯空間和信息空間愈加強烈的需求下,圖書館館藏建設發展的重心,已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轉變。建設與發展數字館藏,對電子出版物及網絡資源的采集、歸類、收納、再現進行科學研究,將存儲于不同介質的數字資源供給來訪者使用,并通過網絡為受眾群體提供多功能的信息服務,已成為數字館藏的發展趨勢。
2.3 數字館藏在數字人文中的價值表征
數字館藏在數字人文發展中既有保護層面的意義,又體現了資源的再利用價值。具體表現在:①數字館藏能夠完成對數字人文的系統收藏。數字人文資源分布廣泛、內容形式復雜、學科構成多元。通過數字館藏的歸類整合,使各知識門類在信息系統中清晰化、務理化,最大限度地對數字人文資源進行動態管理。②數字館藏能夠提供數字人文資源的高效化查詢。數字人文資源館藏系統一旦形成,使用者便可直接快速查詢、瀏覽社科研究與產業應用相關信息,數字人文的價值由此凸顯。③數字館藏能夠催動數字人文的現代化利用。數字人文可借由數字館藏的強大支撐,在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大顯身手。同時,因為數字館藏能夠對數字人文知識進行多維度、可視化的呈現,從而更加容易地揭示出看似不相關的人、物、學科之間的關聯,幫助用戶快速從海量的數據中發現新的知識網格、事物關系、發展脈絡以及進化軌跡,為數字人文的社會化應用提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新角度。
2.4 數字人文對數字館藏的新要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人文已從單一的計算機語言發展到計算機圖像、視頻、音頻等現代化技術應用領域,深刻改變了傳統圖書館文獻資源的概念和服務模式,擴大了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研究范圍。數字館藏也從重視文獻資源的搜集保管,轉變為重視資源開發使用、重視文獻資源數據管理、重視用戶個性化需求;在篩選數字化館藏資源的基礎上,建立自身知識庫資源、購買數據庫資源、整合搭建平臺,擴容數字館藏資源并提供給人文研究者;擴大對外交流學習,拓寬數字館藏模式;加強數字人文服務人才的培養,組建專門的數字人文服務團隊;加大資金投入和最新技術、設備的應用,依托大數據對地方文獻資源進行搜集挖掘,建立數字館藏資源發展戰略,逐步構建特色資源數字館藏。
3 國內外圖書館數字人文館藏建設現狀
3.1 國外圖書館數字人文館藏建設現狀
國外的圖書館在數字人文館藏建設方面,領先國內較多。以大英圖書館為例,該圖書館始建于1973年,由多所機構合并而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學術研究型圖書館之一。大英圖書館各類資源的來源可以分為征集和鏈接兩個部分。前者包括法定繳送、采購和捐贈,后者包括鏈接網絡免費資源和購買使用權兩項[3]。
同時,為了推動數字人文館藏的發展,大英圖書館采取了諸多措施,并且每間隔一個較短的周期,就會依時勢調整規劃方案,確保一系列數字化項目順利落地。采取的措施包括:①制定相關政策與文件,明確角色定位。如《重新定位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戰略規劃》《館藏發展政策》《大英圖書館數字保存政策》等多項文件。②開展社會合作,探索數字資源如何滿足人文研究需求。與倫敦大學合作,利用已有的數字化資源,為其四個人文學科的人文歷史研究課題提供文獻和數據支持。③開展數字人文計劃,為圖書館員創造掌握必要技能和知識的機會,讓館員熟悉數字分析利用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④典藏網站資源。大英圖書館聯合多家機構,組成了英國網站典藏聯盟。各機構成員負責不同類型主題的網站內容整合收藏工作,收藏內容包含了人文、歷史、政治、經濟等多項門類。
3.2 國內圖書館數字人文館藏建設現狀
在國內,因為起步較晚,數字人文項目及圖書館館藏應用數字人文進行資源建設的實踐案例較少。雖然“資源庫”的說法在國內圖書館界已不再新鮮,但受人才、物資、技術、管控理念的鉗制,真正的數字館藏建設步伐仍舊緩慢,多停留在了試驗階段。以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該圖書館就以施行數字化館藏民國文獻項目作為突破口,旨在為數字館藏建設積累寶貴經驗,建成一個能充分揭示民國時期資料文獻和研究成果的電子數據庫,但最終項目僅停留在了目錄編訂和檢索這一步驟上。部分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項目建成后出現資源不夠專業、工具不夠精準有效等問題,究其緣由還是大部分圖書館缺乏學習意識,而數字人文館藏建設需要圖書館端正學習態度,不斷打造數字人文專業團隊。在這一點上,上海圖書館算是首屈一指,該館推出的上海圖書館中國家譜知識服務平臺、名人手稿檔案關聯開放數據集、數字人文平臺個性化服務的功能設計等,均是較為成功的數字人文館藏案例,推動了國內圖書館數字人文館藏建設發展。
4 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館藏發展
4.1 制定目標導向的戰略規劃
在網絡信息環境下,圖書館數字館藏應根據數字人文建設及教學科研的客觀需要,制定相應的數字館藏與數字人文發展戰略規劃,通過開發、完善信息服務系統平臺,以將數字館藏打造成數字文化遺產與數字人文的樞紐為目標,并把各地圖書館自發性的獨立的數字人文探索,上升為圖書館界的戰略綱要,分解落實到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去。同時,應明確數字館藏發展的核心原則,是要根據數字人文的獨特性質與需要,辨別、整合數字資源,將其納入圖書館的館藏與服務中,建立起一個專用、適用、合用、泛用的數字文化館藏體系,滿足廣大受眾的潛在與現實需求。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抓牢數量指標,又需抓穩質量指標,將數字資源的合理配置作為優化項著重考慮,將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通盤考量,平衡成本與效益。
4.2 采取科學的館藏充實模式
4.2.1 合理的引進方式
從國內外比較成熟的組織模式可以得知,數字館藏的擴充與傳統館藏并沒有本質區別,可以說仍是“內”“外”兩種模式,即自行補充和接受贈予。具體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①自主數字化。將自身館內藏品進行數字化,將相應的紙質館藏發展為數字館藏。②自主采購。這是目前國內常見也是成熟的引進電子資源的方式。雖然這種辦法已施行多年,但受限于資金與人力,部分圖書館的電子數據庫未能有效滿足讀者的需求。初期圖書館應根據規劃發展的首要需求,緊盯經費預算,合理編制采購計劃,以最小成本,獲得最高收益。③獲取免費的網絡資源。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免費資源,共享和自主傳播已成為知識傳播的重要方式。圖書館可借此契機,根據讀者和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搜集獲取網絡信息資源,以更低的成本補充數字館藏。④發展資源共建共享模式。一方面,在各圖書館、各學術團體間建立互惠互利團體聯盟,采取合作引進、資源聯合采購、共享運作等方式,進行聯盟,最大限度降低購置費用;另一方面,加大與企事業單位和團體的合作,接受社會贈予,引入社會力量。根據企業經驗,這樣做可以降低整個操作成本的10%~15%[4]。
4.2.2 明確的選擇標準
館藏內容的引進方式一般都有固定模式,但引進內容的選擇標準往往并不固定,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在內容的選擇上,除了依規劃內容的實際需要外,還需兼顧歷史性、文學性、科學性、知識結構、語言文種等多方面,結合數字館藏的特殊性,注意交互設備、操作流程、技術準則、人機交流等問題,以確保電子信息與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有機結合,使來訪者能夠順利利用館藏資源。在類型的選擇上,應最大程度保證各類電子出版物都有所涉及,包括電子圖書、電子期刊、電子報紙等。在層級的選擇上,一般而言,目前有四種層級:鏈接級、鏡像級、服務級、永久典藏級,如只考慮到滿足群眾需求,僅需保持在服務級上即可,而部分較為特殊的高價值資料,則應維護到永久典藏級。
4.2.3 高效、安全的數據存儲
館藏數據的高效、安全存儲是其有效利用的前提和保障,特別是對于結構多樣、數據龐雜的數字人文數據來說,更需要高端的終端、傳輸和服務系統作為有力支撐。在數字館藏的存儲過程中可以設立數據比對模板,根據名錄索引、數據質量、管理流程、操作規范、在庫內容校對等指標綜合評估庫藏資料。在操作過程中應保證規范性和靈活性協同發揮作用,落實構建共引、共建、共享的多功能平臺。針對國內資源不足的現實情況,可以考慮部分文獻先不進行正式的數字化轉化或存儲,先完成初步的結構形式性處理進行留檔,以滿足未來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在保障數據安全方面,數字人文資料在數據化后,仍然具有相同甚至更高的科研價值和社會效用。也就是說,數據的安全保障是數字館藏發展中必備的一環,這是為了規避潛在的數據泄露風險,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在具體操作上,除了普遍具備的網絡防火墻和物理加鎖的手段外,系統和數據加密也是極為有效的方式。如可尋求信息技術部門的專項支持,在硬件方面,對終端服務器、倉儲設施、服務電腦、便攜式設備等可儲存重要數據的設備、工具加密處理;在軟件方面,規范操作平臺和服務軟件管理流程,強化隱私和安全防護,防范來自互聯網絡上的侵害風險。在總體安全規劃上,應根據數字人文項目的特點和需求,著重做好個人隱私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工作。構成圖書館館藏的圖書、期刊、學位論文等文獻資料絕大部分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5]。因此,館方需創建相關制度及版權治理和服務聲明,強化版權意識,明確數據復制、使用、共享的授權許可方式,以保障數字人文作品在傳播與利用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4.3 配置高效的專用設備
數字館藏對設備和管理系統有極高的要求與需求,在制定采購決策時,就必須提高技術人員對計劃的參與程度,著重考慮加大對相關配套設備的資金投入。具體來說,應將一般和專業電子設備的使用壽命、數字資源儲存和應用的研發列入優先考慮,以保證館藏設備的正常運轉,發揮應有功效。在國內,如果單純依靠圖書館或其他文化部門自身的實力來實現數字館藏的更新管控,多半力有不逮。因此,圖書館要持續穩定地發展數字館藏,就必須強化與相關廠商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其在計算、存儲、數據庫和軟硬件研究中的成果,以購買或資源互換的形式,取得廠商的技術支持,從實現及優化遠程管理、技術維護、云計算、云存儲等功能方面來完善圖書館數字館藏體系,真正實現數字館藏的自動化、網絡化和智能化。
4.4 充實專業的人才隊伍
隨著數字人文資源的增長以及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逐步深入,專職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也在顯著增加。圖書館不僅需要為來訪者提供直接服務的服務型館員,還需要大量能夠處理數字信息、維護軟硬件設備、建設管控服務平臺等的技術型、管理型人才。
因此,一方面應優化館內人才隊伍架構,加強人員隊伍建設,設置專職的學科館員和技術館員,提升館員技能,引領館員轉變思想,樹立創新思維,培訓館員掌握必備的網絡信息技能和操作技巧,結合自身崗位經驗管理數字館藏。另一方面,還需秉持時代需求,積極吸納全社會各類專業技能人才,讓那些具備較好職業素養、較高網絡信息技能水平的人才走進工作隊伍中,提升館員隊伍的整體水平。
5 結語
數字人文的興起為傳統研究領域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數字館藏的建設及應用與數字人文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雖然國內無論是數字人文還是數字館藏,相關的具體實踐還比較稀少,兩者結合的成功案例更不甚多見。但在當前信息浪潮澎湃到來的大趨勢下,我國的圖書館界必然要經歷這一巨大考驗,并積極參與其中。因此,在數字人文方興未艾之際,圖書館以此良機,周密規劃、穩步推進,無論是建設發展自身數字館藏,還是對社會及科研領域提供支持與幫助,都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必然之舉。
參考文獻:
[1]GOLD M K.Debates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2:492-495.
[2]謝琳.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數字資源的融合與應用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41(12):115-116,130.
[3]曹力佳.大英圖書館數字館藏的發展及啟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2):93-96.
[4]卞麗.網絡學術資源組織研究:圖書館網絡資源學科導航系統建設狀況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5]劉明江.圖書館館藏作品數字化版權問題探析[J].電子知識產權,2016(1):32-42.
作者簡介:
劉曉燕(1982— ),女,大學本科,副研究館員,泰安市泰山區圖書館館長。研究方向:圖書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