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紀斌,譚澤松
(1.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0;2.索恩格汽車部件(中國)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100)
在2020 年11 月24 日召開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提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為廣大勞動者成長成才指明了前進方向。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不論是改造傳統制造業還是培育新興制造業,不論是壯大工業經濟還是發展數字經濟,工匠始終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終是創新創造的精神源泉。本文以實際教學為背景,闡述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養中,供大家參考借鑒。
職業教育作為培養現代制造業“工匠型”人才的主陣地,應該積極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要求,在智能制造專業群開展“工匠精神”傳承教育改革研究,使學生在生活、工作中形成“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行為文化,推動“工匠精神”傳承。綜上,在職業院校開展“工匠精神”融入智能人才培養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兩點:
隨著我國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中國制造”在數字化、智能化的影響下,正逐漸向著“中國智造”方向進行發展,在這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智能人才,這部分高智能人才除了要具備專業的技能之外,還要熟練操作工業自動化、機器人操作以及各種智能設備。在當下的智能時代,“工匠精神”內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傳統的工匠有著較大的區別。我們以智能機器人為案例,在智能時代,能夠正確操作機器人,對機器人進行編程,為機器人的故障及時地判斷與維修,這些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目前而言,先進的制造工業需要大量的“智能工匠”,但是,我國在培養高級智能人才方面與社會需要明顯出現了脫節的情況。為了保證我國智能產業的迅速發展,需要我國的職業院校開展高級智能人才的培養計劃,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我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進行升級的需求。
目前而言,我國一些先進的制造企業正在由傳統的機械化生產向著智能機械化生產方向升級,傳統的重復性勞動將由機器人進行替代,不僅有效地保證了企業的產品質量,同時也保證了生產的效率,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大量具備智能專業能力的“智能工匠”。“智能工匠”不僅要具備相應的生產方面的知識,還要掌握生產的相關工藝,能夠將信息通過組織分類與企業的生產目標融為一體,并能夠操作相關的智能機器人設備,編寫相關的程序,調整生產的進度和節奏,保證企業的生產,并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對企業的智能設備進行維護和升級。
培養“智能工匠”需要從基本的素質出發,加強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讓人才明白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將個人的發展成長與企業的成長戰略融為一體,要將產業文化工作與工匠精神融合一體,并在價值觀上進行認同教育。在行動方面,要加強人才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鍛煉人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機制方面,可以采用現代制的學徒方式進行培養。在智能化的背景下,創新創業能力已經成為現代勞動者所必須要具備的一項能力,基于此,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構建導師+項目+實踐的創業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方面,要以新教改為指導思想,創新傳統的教學理念,積極地與時俱進,打造現代化的智慧課程,充分實現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充分融合,以此來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智能工匠”。
為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牢固樹立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的家國情懷,并且還要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開展師生對話,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智能工匠”教育融為一體。除此之外,在培養“智能工匠”的過程中,還要將學生智能產業發展戰略與工匠精神的價值觀進行教育,將“中國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育體系當中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具有現代特色的思政教育體系,進而讓學生具備家國情懷、大局意識,更好地為我國的智能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現代學徒制是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創新,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中國“工匠精神”,并且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將“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內心當中[1]。對于“智能工匠”而言,需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底,具備大局的觀念,這就需要企業與學校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措施,積極構建在實踐中學習,理論指導實踐的學習模式,積極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新教改為指導思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形成學校—企業—研發平臺三合一的教學模式,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另外,教師也需要堅持不斷學習,堅持自己的崗位,精益求精,發揮為人師表的作用,為學生做好表率,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工匠精神。
在智能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另外,教師還要積極開展“雙創”教育,積極構建教師+項目+創新工作室的教學模式,通過傳統工作模式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要讓學生領會到,選擇一名教師,就是參加一次創業活動,完成一個創新項目,提升一項專業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智能工匠”的培養目標。
為了實現“智能工匠”的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全力推進智慧課堂教學,實現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充分融合,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創業指導,由教授學生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保證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能力。
為了保證“智能工匠”具備家國情懷和愛崗敬業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制修訂過程中,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要求中,同時要在課程標準中提出對“工匠精神”的具體培養方式。進而實現在專業教學活動中,貫穿對學生的“工匠精神”傳承教育,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工匠技藝能力與工匠素養,以此來滿足“智能工匠”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加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保證“智能工匠”精神素養方面的正確性。
目前而言,在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中,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職業追求,在職業技能傳授過程中,形成“一帶一”或者是“一帶多”的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在新型學徒制的實踐教學過程中,職業院校教師要發揮教師言傳身教的功能,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這樣才能實實在在開展學生“工匠精神”傳承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工匠精神”從業觀念。從學生角度來講,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加強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在實習的過程中傳承教師的愛國敬業,對工作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此來達到“智能工匠”的要求。
對于“智能工匠”而言,創新創業能力是一項基本的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承接行業或者是企業的一些技術難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開展研究和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當中來[2]。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制定學習任務,以此來保證學生學習的高效性和針對性。在項目研發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實現“智能工匠”的培養目標。
在智能制造專業群核心專業中,選取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開展“工匠精神”課程體系改革。按“工匠精神催生創新動能、工匠精神培養勞動者、工匠精神引塑造時代精神”的原則要求,將大國工匠系列主題宣傳內容根據課程內容特色,實際融入課程標準,完成具有“工匠精神”特色的專業教學體系建設[3]。通過教學體系改革,讓“工匠精神”傳承教育不再是停留在設想階段的口號,而是可以實實在在推行的特色人才培養方式,提高學生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的同時,完成“智能工匠”型人才職業技能的提高與鞏固。
企業新型學徒制是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的原則,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模式,即由企業與技工院校、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企業培訓中心等教育培訓機構采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等模式共同培養學徒。智能制造專業群相關專業應該積極響應職業教育改革要求,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實踐教學改革[4]。根據新型學徒制職業教育改革要求,將“工匠精神”傳承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在每學期的實訓周,邀請企業工匠師傅進校園活動,讓其和學校實踐教師一起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在企業工匠師傅的參與下,實現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目標,經過企業師傅的手藝傳授實踐,讓學生真正掌握精益求精的工匠手藝,成為合格的“智能工匠”型人才。
在學生專業實踐中,積極利用學院機械創新實驗室等硬件資源,對接本地工業產業鏈企業,如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校企合作單位,引入企業產品開發實戰案例,由企業工匠型員工擔任指導老師,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親自參與到產品設計開發與制造過程中。通過產品實戰,讓學生掌握從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到智能制造過程的全流程生產知識,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職業內涵,解決傳統教學重理論輕實戰的缺點,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工匠型人才所具有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使其經過三年職業教育的培養,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智能工匠”型人才,能夠真正實現畢業即就業的現代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
總而言之,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及工業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已經邁入到網絡智能時代,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制造業企業需要大量具備工匠精神的智能產業方面的人才,基于此,我國的高校和相關的職業院校,應該將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智能工匠”型人才作為首要的教學目標,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為經濟發展培養所需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