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后工業社會的來臨,大批制造業從城市中心撤離,取而代之的是休閑娛樂、高新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城市的功能定位向消費中心轉變。城市作為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等勞動要素的集聚地,同時是商品和服務的集聚地,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立和培育國家消費中心城市,一方面深入推動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作用發揮,實現我國城市發展質量上升,助力國內大循環;另一方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能夠實現國內外經濟發展要素、商品和服務的雙向交融,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本文旨在研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功能及特征,并提出我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路徑及相關對策包括:聚焦“國際”,提高消費資源的全球聚合;數字治理,提高城市便利度;聚焦“消費”,增強消費供給的多元化等,以供參考。
關鍵詞:后工業時代;消費產業;國際消費城市;新發展格局;消費中心城市
本文索引:張園園.<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6):-019.
中圖分類號:F0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8(b)--03
消費是下一階段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主題。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是當前新發展格局要求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手段。因缺乏基礎理論層面的探索,目前我國對于如何建設一系列立足國內、面向國際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綜合性、系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并以此輻射周邊區域城市經濟影響的研究有待深入,故須以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理論層面的研究為主要依據,通過厘清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具有的功能及內涵和特征,提出相應的完善措施,對推動我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大有裨益。
1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內涵界定
馬克斯·韋伯最早提出了消費型城市的概念,他從“大消費者”的角度將城市分為消費型、生產型和商人城市,由于現實中城市呈現的幾乎是各種類型的混合,因此這個分類依據是“個別城市中居于主導地位的經濟要素”,但是其所提出的消費型城市概念內涵僅是前工業化時代的傳統城市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后工業時代,大批新興產業取代了制造業在城市中的地位,城市從工業時代的生產概念轉向代表消費、生活、價值觀等更多具有美學意義內涵的概念。美國愛德華·格萊澤提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概念,反對傳統城市學家提出的“城市具有生產優勢和非消費優勢”的觀點,他從城市生產力和城市舒適度之間作出明確區分來定義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而社會學家特里·克拉克并未使用“消費”一詞,其通過“娛樂機器”的概念指出以生產、工作和工作者為核心要素的傳統城市正在向以消費、休閑、消費者等為核心要素的新城市治理和社會文化發展模式轉變,而城市是這些休閑娛樂產業的聚合。
按照消費中心城市理論,“消費”是指增進居民福利和愉悅程度的商品、服務和城市特征的總和;“中心”則表明城市在區域及全世界網絡體系中的相對重要性,應具有較強的消費資源配置、消費創新引領和人力資本集聚能力。此外,對于“消費城市”概念剖析的研究,并非否定城市的生產功能和資源集聚功能。消費中心城市并不意味著沒有生產,消費包括有形的物質消費和無形的精神消費,私人物品的消費、公共物品的消費都依賴生產,擴展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其概念含義主要指消費的國際性、多樣性及中心化。
2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功能
2.1 擴大經濟發展內需,激發經濟增長潛能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帶來超大規模的消費增長,勢必會擴大消費供給端的投資規模,從而帶動國家經濟整體上保持持續性增長。所以,具備發揮擴大內需、激發經濟增長潛能的作用,是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第一要義,也是其具有的核心功能。通過“買全球、賣全球”、旅游觀光、體育娛樂、文化創意、特色演藝、醫療健康、展覽展示等豐富的消費活動,能夠創造巨大的消費潛力增長。
2.2 集聚資源,優化消費資源配置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質上是通過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發展格局,將市場上自由流動的產品、服務、人才資源、技術、資本、信息多種消費要素通過國際化的超鏈接、融合、創新,實現在全球范圍內消費資源的最優配置,通過網絡效應不斷聚集資源,并優先享受來自由此提供的最佳商品和服務,形成最舒適便捷和最優質的消費市場環境,不斷增強對世界消費者的吸引力、影響力,從而創造最大的消費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功能重在成為面向全球消費市場的“大平臺”“總樞紐”,通過對多種消費要素的供需進行對接、最優組合、有機融合與繁榮發展,實現消費資源的國際化高效配置,從而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力的消費綜合效益。
2.3 引領潮流,促進消費創新創意
消費的態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民族、企業創新的效率和方向,消費市場的集聚和飛速發展能夠為本土企業規模化發展提供更多的創新要素,產生明顯的“虹吸效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借助消費自身的誘導效應,既能孕育和培養富有創新能力的本土企業,設計制造迎合消費者需求的最新產品,又能吸引集聚全球最具創意的消費產品、服務、人才和品牌,首店經濟、首發經濟蔚然成風,形成更具競爭力的消費業態、消費場景、消費方式、營銷策略和消費制度,對整個消費領域或某些行業的消費演變發揮著導向作用。
3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特征
商務部發布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試行)》的評判標準來看,國際知名度、城市商業和生活繁榮度、商業活動活躍度、城市到達的便利度、消費環境舒適度、城市消費及配套政策引領度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標準。
3.1 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及高能級的服務體系
服務成為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關鍵,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本質就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必然具備經濟水平高度發達、產業結構高度趨向服務化、人民生活水平富裕化的特征,在國家經濟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而經濟發展滯后、經濟結構以工業化為主、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城市無法被打造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3.2 消費意向群體的集群化及全球化
提高城市消費水平的國際化程度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根本指向,意味著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立足的對象是國內外消費者,但更多的是吸引國際消費者,以呈現其國際化態勢。因此,其提供的服務需要趨向全球化,包含購物、旅游、娛樂多種消費活動,要打造承擔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角色,才能吸納國際化、規模化的全球消費者群體。
3.3 消費營商環境的法治化
加強營商環境法治化,在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同時,加強風險抵抗能力。國際性決定了城市除了具備現代化的國際機場(港口、碼頭)、酒店、商場、娛樂場所、免稅店等硬設施外,還要具備國際化、規范化、全方位的消費制度、消費政策、退稅、外幣兌換等軟設施,為消費企業、意向群體提供全面、一流的營商環境和消費體驗,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需求。包括重點保護消費者權益、注重保護商標、營造法治競爭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針對國際消費者,要有超細致化的消費服務,除了全市范圍內有數量多的免稅店外,大型商業消費中心、文化場館內還要配備數字化自助服務系統,考慮到語言問題,完善退稅及售后服務等配套措施。
3.4 消費文化歷史與現代兼容、多元
通常來講,國際社會以某個地區文化消費水平的高低來衡量該區域社會文明的發達程度。為此,必須建立加快文化消費增長的有效措施,推動城市消費文化的快速發展。兼具歷史和現代色彩的文化軟實力,既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柱,又是構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4 我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路徑
4.1 聚焦“國際”,提高消費資源的全球聚合
面向“國際化”是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關鍵,只有集聚世界消費品牌、吸引規模化國際消費者、提高知名度和民眾認可度,才是真正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吸引優質企業入駐,優質企業數量體現城市影響力和競爭力,代表城市國際知名度,尤其是世界500強等大型跨國企業集聚,將進一步強化城市在人才、貿易、金融、商業、物流等方面的發展要素,促進旺盛消費需求與優質消費服務供給相契合,有利于加快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因此,首要任務是積極向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看齊,為符合條件的企業制定專屬政策,制定開放和具有吸引力的國際商業制度和消費政策。完善消費領域的系統性法規建設,依法公平監督監管,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努力建設全球商事仲裁中心,使國際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度達到最優。
4.2 數字治理,提高城市便捷度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實質內涵是通過消費城市的建設來提高生活質量,尤其是服務和消費的質量及其多樣性。“城市便利性”的實質是以提高生活質量為導向的公共產品的集合,表明城市能夠對其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產生的一種核心價值和利益。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樹立向意向消費群體提供便利性消費的核心理念,不僅要注重傳統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要關注新基建,主要有:信息類基礎設施,包括網絡、人工智能、數字化建設;融合類基礎建設,即運用高新技術帶動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科創類基礎建設,如科教中心。
4.3 聚焦“消費”,增強消費供給的多元化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邏輯前提是注重消費層面的供給,應匯集全球消費資源,為其意向消費群體打造最優消費產品和服務。為此,重點要強化以下四點 :第一,提升商業和服務業開放水平,積極引進全球高端消費產品和服務,以最豐富、最齊全的產品和服務讓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真正成為“買全球、賣全球”的世界消費樞紐。第二,科學合理地規劃建設城市商業空間,重點打造一批集聚世界高端品牌、本土優質品牌和集購物、餐飲、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消費地標,把全世界的商品、資金、人流及購買力吸引過來,為全球消費者提供更多消費選擇,打造全球消費目的地。第三,著力挖掘文化教育、醫療康養、體育會展、藝術欣賞、旅游休閑、信息網絡等服務型消費,構筑物質、精神、價值觀、文化交融、整體聯動發展的消費生態體系,重塑帶動經濟增長的“大消費”動力。第四,實施中國化、本土化、特色化的老字號消費品牌振興戰略,以中華文化的力量,擴大和提高“國貨潮”對世界消費者的吸引力。
5 結語
目前世界產業鏈已然形成,我國在面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的背景下,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由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統性整體工程。在當前國內消費市場和環境面臨提質擴容的背景下,各種因素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遵循其發展規律,積極而穩妥地推進,不僅應從消費的視角來研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需要國家加強戰略謀劃和體制機制創新,以大型中心城市為依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供給、補短板、優環境、推改革、建示范”為重點,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參考文獻
周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構念、規律與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21(14):42-45.
Edward Glaeser,Joseph Gyourko.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Housing Suppl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tve,2018,32 (1):25.
趙文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內涵及實施路徑[J].人民論壇,2022 (5):75-77.
劉霞輝. 中國式城市化[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5 (5):34-49.
陶希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功能特征與核心要義[J].人民論壇,2022(5):70-74.
王蕊,李琳鈺.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共性分析、發展模式與政策建議[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3):98-108.
黃慶華,向靜,周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 理論機理與現實邏輯[J].宏觀經濟研究,2022(9):5-18+32.
銀鋒,李云植.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成長機制分析:集聚與擴散的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23(12):39-42.
劉司可,路洪衛,彭瑋.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路徑、模式及啟示:基于24個世界一線城市的比較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21(5):70-77.
張鳳蓮,靳雪. 消費文化治理及其多維路徑探析[J]. 東岳論叢,2020,41(11):127-134.
陶希東.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成效、問題與對策[J].科學發展,2020(11):39-46.
王微.從供給側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J].經濟,2021(9):80-84.
吳娟,曹衛東,張宇,等.長江經濟帶消費中心城市時空特征及驅動因素[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2,31(4):759-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