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梅
[摘要]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對于特殊需求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補償和優化家庭教育對于提高特殊需求學生的教育質量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特殊需求學生家庭教育補償需求與特殊需求學生家庭教育的優化途徑,力爭為特殊需求的學生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關鍵詞] 家庭教育;特殊需求學生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此外,更要注重學校及社會在特殊需求學生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的重要作用。這對于提高特殊需求學生的家庭教育育人成效、提升特殊需求學生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特殊需求學生的不同家庭樣態
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類是身有殘障的學生,普通教育難以滿足其特殊需求,而一般家長并無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因此,殘障學生的家庭教育依賴于特殊學校的支持,從而滿足他們各種個別化的教育需求。另一類是本身并無殘障,但出生在殘障人士等特殊家庭的學生,如父母全是視障、聽障人士等。由于受殘障限制,父母無力給孩子提供正常的家庭教育。實際上,除了殘障人士家庭外,農村留守、父母雙亡、離異、突發重大災難及服刑人員等家庭的孩子,實際上也是特殊學生。本文研究對象以前兩類為主。
二、特殊需求學生家庭教育的補償需求不盡相同
不同的家庭,對家庭教育缺失的補償需求也各不相同,有的偏重道德教育,有的則側重知識教育或其他方面。
(一)道德教育方面的補償需求
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父母應當發揮好示范作用,營造一個良好的模仿學習環境,幫助子女形成正確的認知和行為習慣。但是,有殘障的家長往往受自己行動能力的限制,難以加強對子女多方面的言傳身教,以及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二)知識教育方面的補償需求
家庭教育能有效幫助學生實現早期的智力開發,掌握學習認知的方法,提升學習成績。然而,殘障家長往往文化素質水平較低,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差,精力往往更多投入在物質生活方面,對子女知識教育力不從心。這樣會造成生活在殘疾人家庭中的子女比同齡人獲得的學習資源更少,在學習上處于劣勢地位。
(三)心理健康方面補償需求
相對于普通家庭,特殊家庭的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會更大,遇到的問題也會更多,家庭缺陷的陰影對其心理健康會造成不利影響,亟須通過各種途徑有效加以疏導。但是,在殘疾人等特殊家庭中,這些往往難以及時得到關注。
(四)安全教育方面補償需求
特殊需求學生,由于缺少家長良好的監護和安全教育等各種原因,在生活中遭遇各種危險的機會也大大高于正常兒童。因此,對特殊需求兒童進行安全教育至關重要,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緊密配合,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
(五)親子關系方面補償需求
特殊家庭的家長文化程度相對不高,或者因身體上的各種障礙,容易導致親子溝通受阻。不少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升學、就業、交友、擇偶等人生重大問題上很少與家長商量溝通,甚至產生對父母的歧視、怨恨和不信任,久而久之影響了親子感情和孩子成長。
三、特殊需求學生家庭教育的優化途徑
(一)學校層面
1.特殊學校教師有計劃地送教上門
特殊學校教師有計劃地送教上門,是補償優化特殊需求家庭教育不足最常見的有效途徑。特殊學校教師有計劃地送教上門的優勢在于:個性化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殊需求和能力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送教上門,家長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更好地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努力。
2.制定個性化教育計劃
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殊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這個計劃應該包括學習內容、教學方法和評估方式等,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3.使用輔助工具和技術
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術,如放大鏡、語音識別軟件等,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此外,也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和在線課程等手段,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和機會。
4.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情況,及時調整教育計劃和方法。同時,也要向家長傳授一些有效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照顧學生。
5.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
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可以通過游戲、競賽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二)社會層面
1.社會工作者專業、精準地助人自助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以專業的方法為手段開展的助人自助的服務活動。針對殘疾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社會工作在價值理念、理論指導、專業工作方法上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和優勢。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助人的工作,能夠通過科學的方法、專業的知識和服務,深入有特殊需求的家庭,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幫助和關懷。
2.志愿人員熱心參與
開展特殊需求學生家庭教育補償和優化工作,如果僅僅依靠特殊學校教師和社會工作者,對于各類有特殊需求家庭的龐大數量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志愿者是開展社會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積極開拓志愿者隊伍,補充特殊學校教師和社會工作者的不足是現實情況下有效和可行的手段。只要秉承“奉獻”和“激勵”相統一的原則開展工作,充分挖掘志愿者隊伍的積極性和潛力,那么志愿者將是不可小覷的一支重要力量。
3.加強社會支持和參與
加強社會支持和參與,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可以通過組織親子活動、社區義工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此外,為特殊需求學生提供專業的支持和服務,如心理咨詢、康復訓練等,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提高生活質量和學習效果。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對于殘疾人等特殊家庭的孩子而言,還需要得到學校、社會的關愛和幫助。我們通過特教學校、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相互合作,補償家庭教育的缺失,可以為特殊需求學生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助力特殊需求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熊淑萍.自閉癥兒童家長的親職干預及其壓力緩釋[J].教育學術月刊,2019(06).
[2]韋成旗.“臨床教育學”視角下的師生有效溝通[J].江蘇教育,2018(15).
[3]王顯豪.淺談智力障礙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