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豪杰 王靜 彭金鴻
[摘要]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與輿論生態發生顯著變化,地市級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既要立足自身實際“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在守正創新中找尋轉型升級的突圍密碼;又必須正視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在構建新型傳播關系、參與城市文化建設、融入社會治理等方面實現多元化融合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形成強大的信息生產傳播能力和社會影響力,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
[關鍵詞]媒體融合;全媒體;地市級媒體;守正創新;思想輿論陣地
數字時代的到來顛覆了原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不斷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向縱深發展,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形式、信息渠道等隨之發生深刻變化[1],人們進入“萬物皆媒”的全媒體時代。作為傳統媒體代表的地市級媒體,面臨聚焦主責主業守正創新與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雙重任務。如何才能在媒體融合中找尋新的發展方向與規律,從“小融合”的窠臼中進入“大融合”的發展,成為廣大媒體共同面臨的一道緊迫課題。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客觀看待當前的困境與機遇,聚焦媒體變革與傳播創新、平臺搭建與人才培養等多重路徑,不斷增強專業性,提升服務能力水平,無疑是地市級媒體轉型破題的關鍵。
一、全媒體時代地市級媒體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2010年后,隨著媒體融合不斷走深,媒體轉型開始迅速落地。一些大膽破冰的先行者媒體在融合過程中不斷深挖潛力、大膽嘗試、開拓奮進,率先走出一條轉型升級的成功之路,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同時,部分傳統媒體因固有思維的限制、危機感的缺失、改革創新動能的不足,導致轉型發展進程相對滯后。伴隨在整個傳媒領域及用戶市場中的“式微”,部分傳統媒體陷入整體性發展的危機之中,其傳播價值和市場價值呈現斷崖式跌落狀態[2]。隨著現階段經濟發展企穩向好,科技創新不斷進步,傳播手段不斷更新,傳統媒體開始迅速向新領域進發,融合創新實踐不斷走出新步伐。
(一)地市級媒體面臨的挑戰
隨著受眾市場的規模不斷縮減、市場價值的陸續下跌,特別是面臨整個國際國內環境不穩定的巨大壓力,傳統媒體在平臺升級、人才團隊、內容創新、設備更新等方面面臨巨大挑戰。特別是作為“夾心層”的地市級媒體,既面臨各級媒體遇到的諸多共同性難題,又面臨媒體機構之間的內耗性競爭;既面臨中央級、省級媒體的空間擠壓,又面臨同城媒體、下級縣市臺的無序競爭。
目前,地市級媒體主要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傳統媒體轉型升級與新媒體融合之間的挑戰,二是在主流媒體介入新媒體后面臨的移動互聯網“下半場”挑戰。首先,近年來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呈現老齡化趨勢,年輕人對傳統媒體的關注度越來越低。其次,傳統媒體市場廣告份額不斷流失,創收能力明顯變弱,另外,自媒體運營公司不斷涌現,其更加低廉的價格、靈活的操作模式以及單純的工作方式吸引了不少廣告商。最后,不少地市級媒體缺乏節目創新意識,節目內容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未能有效地滿足受眾需求,導致收視率直線下降。此外,傳統媒體還存在硬件、軟件設施老化,缺乏足夠的資金進行升級維護,人才大量流失等困境。
(二)地市級媒體發展的機遇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近年來,中宣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采取一系列舉措,有力有效地推動傳統媒體融合發展,不斷加強整體規劃設計,出臺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并明確了融合媒體平臺建設的技術規范等,為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與縣級融媒體中心相比,地市級媒體在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資源優勢。作為輿論宣傳主陣地,傳統媒體的引導力、公信力不言而喻:在政策支持上,當地政府更加注重扶持本地主流媒體進一步做大做強;在新聞內容和節目制作上,相較于中央級、省級媒體而言,地市級媒體也愈加靈活,更加貼近人民群眾。同時,隨著全媒體時代地域、人員、信息邊界的不斷減弱,不少地市級媒體也探索出“小臺大作為”的新路徑。例如,借助由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新聞處、融合發展處指導,江西省融媒體推進中心主辦的江西省市縣融媒體優秀原創作品雙月賽,不少地市級媒體既在內容的創作與生產上實現新跨越,也在中國新聞獎等專業獎項上取得新突破。
二、全媒體時代地市級媒體的轉型升級路徑
近年來,各地市級媒體一方面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秉持“內容為王”的核心,不斷深化對新聞宣傳工作職責使命的認識,鞏固壯大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另一方面遵循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特征和客觀規律,不斷探索轉型升級新步伐,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彰顯新作為。
(一)以“互聯網+”戰略思維推進深度融合
在全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使受眾成為傳播的中心,實時互動更是使新聞信息從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互動。各地市級媒體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勇于創新、勇于變革,利用互聯網特點和優勢,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共享融通,使得精準化、網絡化、輕量化表達成為主流。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底,在全國60個市級融媒體中心試點中,已完成機構整合的接近90%。其中,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傳媒集團)按照“移動優先”戰略部署,全面重構內容生產機制和模式,其全新打造的新媒體客戶端“越牛新聞”下載量超800萬次,日均活躍量約20萬[3]。恩施新聞網運用媒體技術,不斷創新網站內容和呈現形式,結合“新聞+技術”“主旋律+新媒體”創新采編方法,推出了一批品質高、創意佳,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優秀媒體融合作品。白銀市融媒體中心著力構建“報臺網微端”一體的全媒體傳播矩陣,使各類媒體具有更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安慶市新聞傳媒中心有效整合媒介資源、新聞生產要素,“策采編播發”一體化生產,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一鍵觸發,共同推送”,構建起“報、臺、網”一體化的融合發展新格局。
(二)探索“新聞+政務服務商務”模式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特別是地市級媒體的“二次銷售”商業模式已不再適用,其亟須構建起新的核心競爭能力,并探索新的商業模式。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增強主流媒體的市場競爭意識和能力,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4],這成為地市級媒體轉型發展的新路徑。在具體實踐中,各地市級媒體要加強自身服務能力建設,積極主動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不斷完善“新聞+政務服務商務”運營模式。例如:臨沂日報報業集團通過報網融合,搭建起“沂蒙云”500萬“新聞+政務服務商務”融媒智慧平臺;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通過打造“溫州人”融媒資源平臺,在多個垂直IP中進行產業開發,并推出云招商、云推介、云服務等,促成項目云簽約,投資額達百億元[5];三明市融媒體中心協同推進“新聞+政務”“新聞+服務”,依托e三明客戶端聚合全市線上線下資源,打造政務服務窗口,實現從新聞媒體平臺向城市生活智能移動平臺延伸;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積極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以全媒矩陣、融媒疊現等方式,創新廣告經營理念,服務產業展會,大力發展展會經濟,充分探索“廣告+政務服務商務”模式,努力實現共進多贏融合發展。
(三)數字賦能“內容+文化+產業”新業態
數字化、智慧化、智能化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為傳統媒體產業發展提質升級提供全新空間,提升媒體產業效率和質量,并在敘事方式、傳播媒介、場景搭建上相互融合,為推動媒體服務文化產業、城市、技術平臺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模式。例如:長沙廣電建設運營的“城市服務+融媒體”融合平臺“我的長沙”App,牢牢抓住城市大數據資源,以數據和智能驅動,打造引領全國的城市媒體深度融合“長沙模式”,實現政務服務移動端、城市服務聚集端和新聞資訊觸達端“三端合一”[6];青島廣播實施“節目+活動+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起產業發展的生態圈,媒體影響力及社會效益顯著提升;荊州臺成立MCN機構,正在成為區域各縣市區原產地特色農業品牌建設及開展助農電商、創業培訓的“發動機”;山東淄博舉辦青創園全國元宇宙創業創新大賽,以數字方式助力淄博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數字經濟賦能產業發展;慈溪市融媒體中心成立智慧項目專班,充分發揮中心數字化建設的經驗和資源優勢,為智慧城市建設貢獻融媒體力量;南昌廣播電視臺充分發揮數字傳播優勢,策劃推出了一系列VR/AR主題、數字經濟發展專題宣傳片,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三、全媒體時代地市級媒體的創新與拓展
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理念、傳播技術和傳播手段給信息傳遞帶來全新的機遇和空間[7]。在此背景下,地市級媒體更應守正創新、借力發展、融媒聯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新格局,綜合運用多種形態的傳播媒介,打造更多具有融媒屬性的視聽產品。
(一)深化融媒思維,強化資源整合
《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進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網絡內容建設,始終保持內容定力。“內容為王”首先要有新時代內涵:一方面要保持正能量內容生產的定力,另一方面要擁抱變革、創新生產,讓主流聲音傳播得更加深遠[8]。在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要進一步深化,不斷做精做深,促使信息更加豐富并快捷地傳播。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迭代發展,新的信息傳播媒介和手段不斷涌現,全媒體已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常態。地緣性與接近性是地市級媒體的關鍵性優勢,地市級媒體要注重內容生產,讓新聞報道更接地氣,做出更多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同時,地級市媒體要全面提升信息傳播速率,拓寬平臺渠道的廣度,提高主流媒體新聞信息的認可度和精準度,促進行業良性健康發展,滿足受眾需求。面對體制機制、發展方向等深層次變革,地市級媒體要進一步強化融媒體思維、移動優先戰略,堅持以“思想+技術+藝術”創新融合的思路,加快打造全媒體服務、智慧化傳播的新型廣播電視媒體,不斷從傳統媒體向全媒體轉型。
(二)注重技術賦能,提升傳播價值
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為內容生產和信息傳播帶來無限的機遇和發展空間。地市級媒體可借助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推動內容生產與技術賦能的有機整合,通過“5G+4K”、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打造更多的優質產品,將更多優質內容全面地呈現給廣大受眾。在新技術運用方面,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代表,其所利用的“新技術+”引領著全國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方向,利用“5G+4K+VR+AI”等前沿信息技術進行兩會報道、冬奧會報道、春節聯歡晚會報道等,呈現“滿屏皆精品”的生動局面,這值得各級主流媒體充分學習借鑒。各地市級媒體在內容創新、技術運用等方面要不斷探索突破,提升內容產品的沉浸感、互動感、交流感。在此方面,長沙廣電推出的基于區塊鏈底座的“中國V鏈”,通過整合馬欄山園區幾千家視頻文創企業以及全國2萬多家廣電媒體和制作機構等PGC優質內容資源,搭建了一個數字版權交易平臺,力圖打造一個既to B又to C的行業平臺,為其他同級媒體提供了借鑒[5]。
(三)多元發力,建設全媒體人才隊伍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地市級媒體必須充分認識到人才是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要素、關鍵所在,必須堅持“引才”“育才”“用才”三者相結合,全力建設全能型人才隊伍。在人才培養方面,南昌廣播電視臺推出“青年英才”培養計劃,首批遴選出48名青年人才,為內容生產與產業發展積蓄了強大動能;芒果TV通過“芒果青年說”“青芒計劃”“青年CEO俱樂部”“36青年人才行動”等一系列人才培養工程,讓更多90后、00后走上制片人崗位、管理崗位、核心業務崗位;荊州廣播電視臺試行職務與職級分離管理模式,員工職務、職級動態調整,薪酬與職務職級掛鉤,通過管理優勝劣汰、育新強優,形成良性循環發展。
在人才隊伍的培養過程中,地級市媒體要堅持多元發力、久久為功。一是不斷回應媒體人才隊伍的合理訴求,制訂更加科學精準的薪酬激勵機制,根據不同的生產經營情況,實行薪酬分配與人才實踐成果相掛鉤。二是堅持結果導向與過程導向相結合,動態管控與靜態培養相結合,激勵幫扶與大膽使用相結合,力爭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三是不斷優化人才上升通道,形成高效率、高水平、高質量的用人機制,把優秀人才選拔到最適合的崗位。四是構建更加靈活巧妙的激勵機制,以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增強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地級市媒體通過激活人才成長的“內因”,真正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信賴的“全能型”新聞宣傳工作隊伍,為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賦能。
四、結語
在全媒體時代,地市級媒體既面臨巨大挑戰,也面臨發展機遇。地市級媒體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積極適應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加快推進媒體融合創新發展,通過應用融媒體平臺信息技術手段,在新媒體領域占領輿論制高點。地級市媒體肩負新使命,唯有大膽改革、勇于創新,抓住機遇、直面挑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因地制宜地做好新形勢下的新聞宣傳工作,才能不斷取得新成績、開創新局面。
[參考文獻]
[1]田智輝,陳智睿,黃楚新.以價值引領不斷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J].傳媒,2023(05):38-40.
[2]朱天,吳曦聰.我國地面頻道轉型的現實特征與發展動因[J].青年記者,2022(07):15-17.
[3]金君俐.互聯網思維·市場化機制·全方位融入:浙江省地市級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啟示[J].新聞戰線,2023(09):16-18.
[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EB/OL].(2020-09-26)[2023-06-13].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5]林沛.2022年全國廣電媒體融合調研報告[J].中國廣播影視,2022(24):24-30.
[6]潘開政,陳愛軍.構建廣電媒體輿論生態和智慧服務體系[J].新聞戰線,2021(02):48-51.
[7]彭金鴻.數字時代媒體數據的重塑、拓展與創新[J].青年記者,2023(05):67-69.
[8]李永,趙曉明.主流新媒體“內容為王”的新內涵新實踐[J].全媒體探索,2023(0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