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智
摘要: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方式發生了極大轉變,新聞受眾群體接收新聞的方式亦更加多樣和豐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更迭,傳統新聞傳播形式顯然難以維持受眾群的長久性和忠實性,由此,回到新聞創作本身,便成為突破“瓶頸”的關鍵。而如何在新媒體背景下創新新聞創作模式成為新聞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創作;創作優勢;創新策略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為新聞的傳播帶來了更多的可能,但也因為該技術的便利性使得新聞市場主體在不斷更迭自身傳播新聞的形式,力圖借新媒體技術的東風找到自身新聞傳播的出路。然而,很多新聞主體在追逐新聞傳播形式時未意識到新聞內容本身才是新聞的內核,而高質量的新聞內容來源于細心雕琢的新聞創作。在當前浮躁的新聞市場,只有不忘新聞創作的初心,借新媒體技術之力從語言風格的多樣化、新聞類型的正確選擇等方面入手,深入把握好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創作中的應用,才更有可能真正完成新聞創作的轉型。
新媒體背景下新聞特征探究
新媒體背景下新聞的特性與傳統背景下的新聞特性具有較大的不同,由于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受眾群體更傾向于接收碎片化的新聞信息,使得冗長的新聞內容難以迎合新聞受眾群體的需求。由此,新聞內容逐漸變得短小凝練。另外,新媒體背景下不同平臺的新聞媒體所塑造的新聞欄目類型并不相同,所以其語言風格也具有多樣性。
短小精煉性
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內容是短小精煉的。傳統背景下,由于新聞的記載以及傳播更多是借助有形的報紙、雜志等,在排版時不僅要求文字與圖片的工整性,其內容也往往是詳細、冗長的,報紙和雜志等記載工具的有形性使得讀者愿意靜下心完整地閱讀完所有的新聞信息。但在新媒體背景下,冗長的新聞內容難以吸引到用戶,因為隨著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用戶接收新聞的步伐也隨之變快,冗長的新聞內容會讓用戶產生閱讀的疲乏感。為迎合用戶的需求,同時為加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在新媒體背景下,借助新媒體技術傳播新聞的新聞主體會將新聞內容凝練出來,既能讓用戶快速接收到新聞的核心信息,又可以節省用戶的時間,使得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凸顯短小精煉的特點。
語言風格的多樣性
新媒體背景下,由于借助新媒體傳播的新聞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新聞主體在創作新聞時語言風格也具有多樣性,傳播娛樂新聞的主體語言風格往往是活潑的,而時政性、社會性的新聞類型語言風格較為嚴肅正式,加之當下新聞受眾群體的需求是多樣的,使得新聞創作和傳播主體語言風格也具有多樣性。另外,由于新媒體背景下新聞主體創作新聞的效率比較高,不論是新聞素材的獲取還是新聞內容的產出都極快,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背景下“昨天新聞,當日新聞”的局面,可以實現“今天新聞,當日新聞”的目的。由此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時效是非常快的,不僅新聞的產出較快,同時“新聞變舊聞”的時效也非常快。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表現的特征不僅表現在語言風格多樣,同時新聞時效也非常快,“快”是新聞的內在品質。
另外,新媒體背景下,新聞還呈現出傳播范圍廣泛、新聞內容缺乏一定的深度等特點,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呈現出來的特點不禁引發新聞創作者的思考,在借助新媒體技術創作新聞時,過度依賴新媒體技術是否符合新聞創作的初心。作為新聞創作者,在借助新技術獲取新聞時,顯然保持本心,創作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是最基本的要求。
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創作優勢探析
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創作相較于傳統背景下僅僅只能借助有形的紙質資料以及電話等,新聞創作主體能夠獲取的新聞素材會更多、更豐富,只要連接到網絡便可以知曉天下事。加之當前交通便捷,新聞素材的獲取會更加真實和快捷,這在極大維度內提高了新聞創作的效率,總之,相較于傳統背景下的新聞創作,新媒體背景下新聞的創作具有更多的優勢。
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創作效率更高
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創作中的普遍運用,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新聞創作的效率,使得新聞創作輸出頻率更高。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創作主體能夠借助新媒體技術在海量的新聞數據庫當中快速收集到新聞創作主體需要的新聞素材,提供精確的數據予以新聞創作者,相較于傳統背景下需要出門才能獲取新聞素材而言,運用新媒體技術能夠極大提高新聞創作的效率。另外,新媒體技術不論是在創作主體編輯新聞還是進行新聞的二次創作等方面都能夠幫助其有規律地進行,在創作中能夠給予創作主體更好的創作體驗,在文字編排、圖片搭配、視頻剪輯、背景音樂選擇幾方面都會極大地為新聞創作主體省去大部分時間,從而提高創作效率。
新媒體背景下新聞素材更易搜集
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創作中的廣泛運用能夠獲取更多豐富的素材,給新聞創作者提供更多的靈感,減少新聞素材獲取時間的耗費,對新聞創作具有極大的便捷性。新媒體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新聞素材搜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當新聞事件發生后,新聞創作者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有效的分析,從紛繁復雜的新聞素材當中分析出受眾群體喜愛的爆點和熱點,從而以此為素材進行創新創作,創作出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同時,相較于傳統背景下新聞素材獲取渠道的單一性,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創作者“足不出戶”便可以從互聯網上搜集到豐富的新聞素材,其新聞表達的形式也會更加豐富,更能夠迎合新聞受眾群體的需求。
新聞創作的深度和廣度更有保障
新聞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尤其是在新媒體背景下,包括短視頻、文字加圖片等形式在內的新聞表現形式深受用戶喜愛,而新聞內容涉及到的內容更是方方面面,豐富的新聞表現形式使得新聞創作主體將創作的重點放到新聞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這首先表現在新聞的解讀上,同質化的新聞內容充斥在新聞市場上,新聞創作者利用新媒體技術對已有的新聞內容進行數據分析,結合分析到的數據進行新聞講解創作,這能夠突破新聞市場已有的桎梏,從而實現新聞創作的轉型。
新媒體背景下新聞 創作模式創新策略
新聞創作模式的創新不僅有利于新聞內容的創新產出,同時對新聞表現形式的呈現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新媒體背景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新聞創作主體不僅需要將新聞的呈現形式在新聞創作中表現出來,更需要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入思考,有效運用好新媒體技術選擇適合的新聞類型,在保持已有的新聞類型風格的前提下進行創新創作,從而在創作模式創新中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
進行多樣化語言風格的創作
風格多樣的語言表現形式會更受新聞受眾群體的喜愛,新聞創作主體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把握好新聞內容,然后結合新聞內容來進行語言風格的變化,從而讓新聞語言風格更契合新聞內容。新聞創作者需要具備較強的語言把控能力,不僅要對新聞內容進行編排布局,同時也要能夠讓新聞內容具備相應的“氛圍感”,即當新聞創作者創作的新聞內容涉及到的是比較嚴肅、悲傷的新聞事件時,其語言風格應當是嚴謹和穩重的,如果其創作的新聞內容涉及到的是相對輕松活潑的內容,則其語言風格要對應地輕松。在創作中利用語言風格的多樣性適配新聞內容,是新聞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應有之義。
另外,新聞創作者要注意保持自身新聞內容的所應當具備的語言風格,即做到當受眾群體看到新聞內容便能意識到該新聞內容由誰創作,這樣不僅能保持已有受眾群,還能因為獨特的語言風格吸收到新的受眾群。
新媒體背景下對新聞內容創作進行深入思考
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內容是多樣化和多元化的,能夠供新聞創作者選擇的新聞素材極其豐富,但是新聞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并不是僅僅簡單地對文字進行編排即可,尤其是新媒體技術使得新聞素材紛繁復雜,需要新聞創作者進行有效的甄別,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挖掘出新聞事件背后具有深度的價值,這也是文字編輯的核心基礎。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對社會主體的影響更廣更大,而很多新聞主體對新聞傳播形式的過度追逐使得當前無數沒有價值、沒有深度的新聞內容充斥在新聞市場當中,導致當前的新聞在極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本應當保持的社會價值。由此,新聞創作主體在創作過程中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利用新媒體技術獲取新聞素材的過程中應當進行有效的甄別和篩選,其后對篩選到的新聞素材進行深入的思考,挖掘出他人未發現的新聞事件背后的價值,然后發揮自身的文字創作能力對新聞內容進行編輯,創作出有深度、有價值、有意義、值得閱讀的新聞內容。
另外,新聞創作者在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入思考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新聞表達的明確性,確保新聞內容是真實、客觀的,其對新聞事件的評價也需要客觀明確,避免含糊其辭的新聞內容表達誤導大眾,使新聞失去應有的輿論引導價值。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創作表達時,新聞創作者本身對新聞事件的評價會對新聞引起的后果帶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的內容傳播不僅快,而且廣,一旦新聞創作者在新聞當中立場表達不正確,則很容易引起大眾的不滿,會導致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因此,新聞創作者在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入思考時,既要表達自身的觀點,也要表明立場、站位正確。
有效運用新媒體技術選擇好適合的新聞類型
在我國,新聞類型分為政法類、科教類以及娛樂性等幾類新聞,相較而言,政法類和科教類新聞比較莊重嚴肅,而娛樂性新聞則相較不夠正式。新聞創作者在進行新聞創作時,要選擇好正確的新聞類型,根據社會大眾的需求進行創作。相較而言,政法類新聞專業性非常強,需要足夠的專業功底和文字表達能力,在創作過程中難度較大。此時,新聞創作者在選擇新聞素材編輯新聞內容時,要有足夠的耐心,認真閱讀已有的文件,抓住新聞內容的核心,在標題擬定、內容創作等方面都要凸顯專業性。
同時,在進行新聞類型選擇的基礎上,新聞創作者要保持新聞的“新度”,要選擇新穎的新聞類型,即能夠首先抓住受眾群體眼球的新聞類型。新聞創作者在借助新媒體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已有的新聞內容進行分析和篩選,篩選出適合大眾的新聞類型,通過數據得出最有新度和熱度的新聞類型進行創作,再進行深入的挖掘,從而創作出適合的新聞內容。
深入把握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創作中的應用
如同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新媒體技術本身也具有雙刃性,新聞創作者如果能夠把控好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創作中的應用,則其會促使新聞創作者新聞創作更為順利,同時提高新聞創作的效率和質量。但是如果過于依賴新媒體技術,過度追逐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的形式創新,則很容易導致新聞本身失去應有的價值,讓新聞成為“徒有其表”的類型。因此,新聞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要注意運用新媒體技術的適度性,既不能完全拋棄新媒體技術進行“閉門造車”式的新聞創作,也不能過度依賴新媒體技術創作的熱潮,不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完全照搬或者簡單改變新聞形式便完成創作從而進行傳播。
新聞創作的基礎和核心是新聞內容本身,誠然,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創作和傳播領域的運用為新聞創作者帶來極大便利,但是對新媒體技術的過度依賴和追逐很容易讓新聞創作者失去本心,從而忘記凝練高質量的新聞內容。因此,新聞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要注意新媒體技術運用的適度性,在借助新媒體技術獲取新聞素材、傳播新聞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內容的高質量性”,保持新聞內容應有的特點和價值。比如,在對社會新聞事件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在新聞傳播平臺已經存在大量同質化新聞內容的局面下,新聞創作者要盡量避免自身新聞內容與他人新聞內容過度同質化,結合新聞創作實際,深度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價值,把握好新媒體技術適用的度,進行真正的新聞創作。
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創作模式的創新 不僅能夠提高新聞創作的效率和質量,也 為新聞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創造了更多的契 機。顯然,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創作領域的應 用不論是對新聞創作還是新聞傳播都有極 大益處。但是,作為新聞創作者,不能忘記 新聞的本質不僅在于“真實和客觀”,更在 于有深度、有價值的內容,如果缺乏有深度 的見解,則新聞僅僅只是信息傳播的載體, 只是傳遞新的信息的工具,并不能真正發 揮其應有的效用,更難以引導社會輿論。因 此,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創作者要注意保 持新聞的“本真”,借助新媒體將高質量、有 價值、有深度的新聞內容創作出來。
參考文獻:
[1]王斌.“新、真、短、快、活”應成 為新聞創作的不懈追求[J].記者搖籃, 2022(5): 48-50.
[2]謝龍.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聞創作探析[J].記者搖籃,2020(4):5-6.
[3]胡啟偉.淺析新聞編輯再創作[J].魅力中國,2016(17):223+232.
[4]馮耀武.探究電視新聞文字編輯的 “創作”策略[J].傳媒論壇, 2020, 3(3): 87.
[5]王愛蘭.淺析媒體融合時代電視新聞 采編創作創新模式[J].傳播力研究,2019(2):86.
[6]龔辰.淺談新聞改編影視故事的創作 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6):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