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田朔



摘 要:本文基于2000—2016年中國上市公司數據和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的匹配數據,從量與質兩個維度出發,研究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中國企業創新的影響?;鶞驶貧w結果表明: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企業技術研發和技術轉化兩階段創新的量與質均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高強度進口的企業和高技術產業企業的影響更顯著。研究結論為政府制定差異化政策,充分發揮中間品進口自由化的創新效應提供了理論支持。
關鍵詞:中間品;進口;貿易自由化;創新數量;創新質量
本文索引:劉琳,田朔.<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6):-082.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8(b)--04
進口貿易自由化是我國加入WTO后的重要承諾,中間品貿易的大幅增長,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關稅減讓也是貿易自由化的重要特征。根據世界銀行的WITS數據庫,我國中間品進口的最惠國簡單平均關稅率從2001年的13.39%下降至2017年的7.75%,經過進一步自主降稅,2021年我國進口關稅總水平達到7.4%。從貿易結構來看,到2020年,我國中間品進口總額達到15684.27億美元,占總進口的73.3%,占全球中間品進口的15.7%。所以,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在我國甚至世界的經濟發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2021年,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出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促進科技創新,堅持創新驅動發展”。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要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業創新,創新已成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然而,對于任何一個國家或者企業,除了本身的科技力量外,充分利用外部技術與資源,是實現創新的必要條件。中間品進口自由化的不斷深化,尤其是我國入世以來對核心零部件等中間品的關稅政策,降低了企業引進中間品的成本,同時將多樣性的優質中間品投入生產環節,有利于企業的轉型升級,為企業的創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1 文獻綜述及機制分析
基于中間品進口自由化與創新對一個國家和一個企業的重要作用,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目前,國內外現有對進口貿易自由化影響企業創新的研究存在促進論和抑制論兩派觀點:持促進論的學者認為,企業的研發創新主要依靠中間品進口,中間品進口自由化能夠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進口自由化對企業研發、專利增加都具有促進作用,且與最終品相比,中間品進口自由化的影響更突出、穩定。Goldberge等(2008)從實證角度研究中間品貿易,認為高質量的中間品進口促進了企業對技術的吸收與模仿。Colantone和Grino(2014)使用1995—2007年25個歐洲國家的國內生產數據發現,新的中間品對歐洲國家新產品的創造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Chen等(2017)和Coelli等(2020)分別使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的數據進行研究,結果一致認為進口自由化對研發與企業創新有正向影響。持抑制論的研究中,一類學者認為進口中間品會導致對國外產品的依賴,通過依賴效應和替代效應降低了對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意愿,而長時間對國外技術的依賴,也導致利潤低端化,進而使研發資金變少,最終抑制企業的創新;另一類學者認為進口競爭減少了企業創新,這與熊彼特效應是一致的。
通過對已有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不乏籠統研究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但是綜合創新兩階段分別研究創新的量與質的文章頗顯匱乏。因此,本文借鑒創新的相關文獻,從創新兩階段的視角出發,研究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中國企業創新量與質的影響,并做出異質性分析。與既有文獻相比,本文可能的貢獻有:首先,豐富了對創新的每一階段分別考察創新量與質這一多環節、多角度的研究視角。其次,避免了單獨使用專利數量等來衡量創新的片面性。最后,目前單獨精確研究中間品貿易自由化對企業創新量與質的影響的文章相對較少,本文利用微觀數據進一步研究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不同特性企業的影響作用具有豐富的政策含義。
2 研究設計
2.1 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文選取2000—2016年上市公司中的制造業企業進行實證檢驗,主要涉及兩套數據庫:一是CSMAR數據庫;二是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按照企業名稱及年份將上述兩大微觀數據庫進行匹配后,對匹配成功的樣本進行以下處理:(1)剔除樣本區間內ST和*ST的企業;(2)剔除當年新上市、已經退市或被暫停上市的企業;(3)剔除總資產、固定資產值為負值的樣本數據;(4)專利授權與申請數量、政府補貼為零值時,取自然對數之后變為缺失值,故用各指標原值加1取對數加以替代。
2.2 理論分析與模型說明
關稅能較為直觀地反映進口貿易自由化的程度,WTO的Tariff Download Facility數據庫覆蓋了高度細化的產品層面的關稅數據,且比較容易獲得。此外,本文還以異質性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所以作為本文核心解釋變量的中間品進口自由化,使用中國對外國設置的中間品進口關稅作為衡量指標。除此之外,因為各個進口來源國市場份額在企業進口貿易中所占的比例不同,為更準確地衡量企業所面臨的自由化程度,本文借鑒余淼杰、智琨(2016)的思路,以企業當年從某一國進口某種中間產品的金額占企業當年從世界各個國家進口中間品總額的比重作為權重,構建企業層面的中間品關稅(hzjptariff),以衡量企業2000—2016年的中間品進口自由化程度。
其中,k表示產品;c表示貿易伙伴國家(或地區);指企業i在t年從國家c進口的中間產品k的金額;指企業i在t年進口產品k的總金額;是指在t年從國家c進口產品k時征收的從價稅。關稅數據來自WTO的Tariff Download Facility數據庫。
由于企業的創新成果要經歷從創新研發到投入使用的過程。本文參照韓先鋒等(2015)將創新分為技術研發和技術轉化兩個階段。一方面,總的申請量與授權量可以較為直觀地反映出創新數量的多少,發明專利作為專利三種類型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其申請與授權的數量可以反映出創新的質的高低。另一方面,專利的申請只能作為企業利用資源進行創新研發的能力,而專利的授權才能使創新得以轉化為社會經濟價值。因此,本文將專利的總授權量和發明專利的授權量作為衡量創新第二階段技術轉化的量與質的代理變量,將專利總申請量和發明專利的申請量作為衡量創新第一階段的量與質的代理變量,并以此作為穩健性分析之一。
2.3 模型構建
本文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企業層面創新影響因素的計量模型:
其中,下標i和t分別表示企業和年份;被解釋變量lnnepit為企業i在t年的創新;本文分別用專利總授權量(lntotalgrant)和發明專利授權量(lnigrant)表示創新第二階段技術轉化的量與質,用專利總申請(lntotalapply)和發明專利總申請量(lniapply)衡量創新第一階段技術開發的量與質。lnhzjptariffit為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表示中國企業對外設置的中間品進口關稅。除此之外,本文在基準回歸中引入企業進口產品種類數(impnum)、資產收益率(roaa)、企業規模(L)、企業凈利潤(netprofit)、企業年齡(age)、政府補貼(itamount)、赫芬達爾指數(hhi_b)作為控制變量;和分別表示地區和年份層面的固定效應;為隨機干擾項。為統一數量級,本文所有變量均取對數處理,表1為本文所采用的樣本中主要變量取對數后的描述性統計。
3 實證結果分析
3.1 中間品進口自由化與企業創新的基準回歸
表2為式(1)的基準回歸結果,每一列的回歸都控制了企業的年份固定效應及地區固定效應。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企業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企業的專利總授權數量、發明專利授權量的系數皆顯著為負,表明中間品關稅下降顯著促進了我國企業創新技術轉化過程的量與質的發展,也就是說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企業創新的量與質有促進作用。控制變量方面,進口中間品種類數、資產收益率、企業員工人數、凈利潤、政府補貼對創新兩階段的量與質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進口中間品種類數越多,企業越有更多的空間與機會,從不同的中間品進口中獲得各種利益來促進企業本身的創新。企業的資產收益率與企業的創新呈現正相關關系,說明良好的經營狀況能對企業創新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企業的員工人數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的勞動力來源,充足的勞動力是企業能夠有更多資源進行創新創造活動的必要條件。企業的凈利潤是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的直接動力,是企業實現發展的根本力量,所以凈利潤越高,企業不僅越有研發投入的經濟來源支持,還具備進行創新的動力,所以對企業的創新呈現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政府補貼無疑為企業的創新提供了政府支持與鼓勵,所以給企業創新帶來了更大的動力。除此之外,企業年齡會對企業的創新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本文認為成立年份較早的企業大多數是一些傳統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像現在大多數新興企業擁有年輕的思維與人才,與時俱進的能力較差,創新能力也因此受到抑制。行業四位代碼的赫芬達爾指數對企業創新各個階段的量與質都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說明行業的競爭會產生“熊彼特效應”,抑制企業的創新。
3.2 穩健性檢驗
為使所得結果更可靠,本文進一步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2的(3)~(4)列所示。在表2的第(3)列和第(4)列中,本文將被解釋變量替換為衡量創新第一階段技術開發的量與質的專利總申請(lntotalapply)和發明專利申請量(lniapply)。核心解釋變量(lnhzjptaiff)的回歸系數都顯著為負,可以得出隨著中間品進口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專利總申請和發明專利總申請都不斷增多,即中間品進口自由化顯著促進創新第一階段的量與質的提高,穩健性通過。
4 異質性檢驗
考慮到基準回歸的結果是不區分類別的,從總體意義上揭示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卻忽略了企業的本身屬性及行業屬性等異質性。所以,本文按照不同的依據將企業進行不同的分類,分別討論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不同特性企業創新的影響效果,表3展示了異質性檢驗結果。
4.1 基于進口強度的異質性分析
本文按照企業總進口金額的中位數,將企業劃分為高進口強度企業和低進口強度企業。表4的第(1)~(4)顯示,中間品進口自由化雖然對高進口強度企業和低進口強度企業創新的量與質均有顯著的影響,但是通過分組系數檢驗可以看出,對兩種企業的影響有顯著性差別,且對高進口強度的企業影響效果要更強。相較低進口強度的企業,高進口強度企業在進口規模、進口強度都擴大以后,不僅可以更好地學習與吸收進口高質量中間品帶來的先進技術,為企業創新提供技術支持,還可以用相對低廉的價格獲得優質中間品,這可以給高進口強度企業節約要素成本、擴大利潤,為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經濟支持。所以,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高進口強度企業創新的量與質的影響效果更顯著于低進口強度企業。
4.2 基于行業屬性的異質性分析
本文根據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標準(2017),將行業分類為高技術樣本和非高技術樣本。由表5的第(1)~(4)列的lnhzjptaiff的系數可以看出,從企業創新的量和質任一角度來看,中間品進口自由化都對高技術產業產生顯著性的正向影響,而對非高技術產業不產生顯著性影響。首先,高技術產業本身擁有的更成熟的配套設施可以更有效地對進口的高質量中間品進行加工改造,為企業的下一步創新提供要素支持。其次,高技術產業本身擁有的優質人才,更有能力來學習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經驗,并轉化為自身的科技力量,進而促進自身的創新發展。所以,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高技術產業的創新會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
5 結語
本文利用2000—2016年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與CSMAR數據庫的匹配樣本,構造衡量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創新兩階段的量與質的衡量指標,實證分析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創新的影響,并進行穩健性分析和異質性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企業創新的技術開發和技術轉化兩階段的量與質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具有異質性:中間品進口自由化對高進口強度企業和高技術產業企業創新量與質的影響更顯著,對從事高技術產業的企業創新的量與質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啟示:一方面,政府應繼續加大中間品進口自由化的力度,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特點的企業實施具體的政策與鼓勵方針,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各種企業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企業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面對中間品進口的同時,主動學習國外先進技術與經驗,擴大市場規模、提高企業利潤、加大研發投入,從根本上提高自身創新實力。
參考文獻
宋躍剛,鄭磊.中間品進口、自主創新與中國制造業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升級[J].世界經濟研究,2020, 321(11):26-44+135.
BLOOM N., DRACA M., VANEENEN J. Trade Induced Technical Change? The Impact of Chinese Imports on Innovation, IT and Productivit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6,83(1): 87-117.
崔景華,李浩研,王昕.中間品、最終品的關稅政策與制造業技術創新:基于制造業22個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21(5):93-102.
羅長遠,張軍.中國出口擴張的創新溢出效應:以泰國為例[J].中國社會科學,2012(11):57-80+204-205.
GOLDBERG P K, KHANDELWAL A K, PAVCNIK N, et al. Imported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Domestic Product Growth: Evidence from Indi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125(4):1727-1767.
COLANTONE I, CRINO R. New Imported Inputs, New Domestic Produc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4, 92(1):147-165.
CHEN Z Y, ZHANG J, ZHENG W P. Import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7(94):205-220.
COELLI F, MOXNES A, MOE K H U. Better, Faster, Stronger: Global Innovation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20,104(2): 1-42.
Liu Q, Qiu L D. Intermediate input imports and innovat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patent filing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6,103(9):166-183.
張杰.進口對中國制造業企業專利活動的抑制效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7):68-83.
LIU Q,LU R,LU Y. Import Competition and Fir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21,151(2): 102-650.
韓先鋒,惠寧,宋文飛.貿易自由化影響了研發創新效率嗎?[J].財經研究,2015(2):15-26.
余淼杰,智琨.進口自由化與企業利潤率[J].經濟研究,2016(8):5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