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摘要] 本文從實際案例入手,以班級里的小伍(化名)同學為對象,依托筆者多年的班主任管理經驗,從尋找愛的突破口,到不斷持續地給予愛,再到用愛照亮孩子成長之路,用愛和呵護溫暖孩子,幫助這位特殊孩子改變不良習慣,促使其不斷進步。
[關鍵詞] 愛與信任;特殊生;家校共育;溫度教育
22年的帶班生涯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切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都來源于老師對學生的愛。愛可以誘發良好的行為,愛可以塑造美好的心靈,愛可以升華優秀的品質。如果教師能夠用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班級必然會呈現一種健康、美好的精神面貌。
一、用愛給予安慰和信任
今年,我接手了一個特殊的班級,單親家庭兒童、留守兒童占據本班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學生思想、學習等方面的問題較為嚴重。其中,有一個叫小伍的學生,父母離異,媽媽在外打工賺錢養家,他一直跟隨外婆生活。媽媽不在身邊,外婆年事已高,也無力管教,所以小伍的身上出現了一些不良習慣。
有一次,小伍的作業一項都沒完成,還把他們小組組長的作業本拿走了。了解情況后,我便過來找小伍,但是同學們說他剛剛爬圍墻出去了。我驚呆了,趕緊打電話給其家長,他的家長說沒看見他回家。我便開始沿路尋找小伍,也請全體教師幫忙尋找,但是仍然找不到小伍。怎么辦呢?猛然間,我想起同學們的話——小伍會不會在翻墻出去的那個角落里呢?于是我便找來梯子,順著那個位置爬上去,果然發現他正蹲坐在草地上,組長的作業本就在他的身邊。我輕輕地叫他的名字,并慢慢靠近他,他此時還氣鼓鼓地低著頭,很沮喪的樣子。我倒吸了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并捋清思緒:如果現在責罵他,他肯定會不服氣并出現對立情緒,萬一再次激怒了他,后果無法想象。于是,我走上前扶起他,把他帶回自己的辦公室,遞給他一杯熱開水,他仍然默不作聲。思考片刻后,我坐到他的身邊,撫摸著他的頭溫柔地問他:“你把同學的作業本藏起來,有什么原因嗎?你可以告訴老師不完成作業的好處嗎?”他驚訝地睜大眼睛望著我,沒想到我會這樣問他。他遲疑了一會兒,然后支支吾吾地說出了自己的錯誤:“第一,我不應該不做作業;第二,我不應該爬墻;第三,我不應該藏起來……”聽完他的回答,我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知道嗎?老師和同學們多么擔心你呀,到處找你,怎么找都找不到,我們非常著急。其實,完成作業這是每個學生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這個任務并不難,比你藏同學的作業、攀爬圍墻這些行為可要簡單得多呀,而且這些錯誤的行為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如果只是為了逃避作業而去做這些,那真是不值得,可以答應老師努力改正嗎?”他的眼眶紅了,一個勁兒地點頭,表示以后一定會改正。
對于自身的問題,小伍心里其實很清楚,只是疏于溝通和理解,他不會用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我意識到這一點,沒在他最狂躁時再次激怒他,引起他的不愉快,而是先用愛去感化他,讓彼此更親近。在感受到我的關愛后,他便不自覺地吐露心聲,這是開啟溝通的第一步——給予充分信任和鼓勵,找到愛的突破口。
二、將愛延續于課堂之外
此后,我也時時關注小伍的動態和表現,他雖然還是會有無法按時完成作業的情況,卻沒有之前的過激行為了。對于小伍身上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良習慣,我深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循序漸進地改變。為了能進一步幫助小伍,除了關注他在學校的表現外,更要了解他在家里的情況。因此,我連續幾個晚上放學后到小伍家進行家訪。小伍媽媽平時很少回來,電話聯系也少,外婆也表示自己年紀大了,腿腳不靈活,也沒文化,管不了小伍……外婆說著說著流出了眼淚。我見狀趕緊上前安慰她,并趁機喊小伍過來,讓他安撫一下外婆。看著白發蒼蒼、無能為力的老人,再看看年幼無知、疏于管教的孩子,一股心酸涌上頭。為此,作為班主任,我有必要和小伍的父母進行正面、深入的溝通了,畢竟教育孩子,父母是第一責任人。
家訪過后,我與小伍媽媽經常打電話溝通,告知她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的重要性。看到我這段時間以來對小伍真誠的關照,作為母親的她深受感動與啟發,也同時倍感內疚,表示一定會盡到家長的責任。最后她毅然決定回到家鄉,并在家鄉附近找了一份工作,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自從小伍媽媽回來后,小伍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母愛的溫暖,在老師、媽媽的雙重關愛和監管下,小伍漸漸改掉了不交作業的壞習慣,性格也變得更加陽光開朗,學習越來越積極、自覺,成績進步非常大。
三、以愛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為了繼續改變小伍,我還充分利用學生互幫互助的教育力量,讓學生去影響學生。我把本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由班干部當小組長,帶動組員主動邀請小伍等同學參加各種學習小組活動,讓他感受到與同伴相處的快樂,增進與他人交往的愿望,自覺向身邊優秀的班干部和同學學習,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其他班集體活動。幾個月下來,越來越多的同學愿意主動和他一起玩、一起學習……為徹底克服他不按時完成作業的不良習慣,我還特意為他設計了一棵“愛心樹”,每天完成作業獎勵一顆愛心,每結出10顆愛心就能獲得一個獎品。現在小伍的“愛心樹”已碩果累累,其中的每一個愛心都是他努力完成作業的體現,反映著他成長的點點滴滴。
看著小伍的改變,我倍感欣慰。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說過:“牽牛時韁繩不能拉得太緊,太緊牛鼻子會疼,牛一疼就不肯跟著人走了。”作為一名班主任,也得學學“牽牛藝術”,對于小伍這種缺少關愛、監管的學生,單純地拷問、質疑、批評并不能使其改變,只會引起他的不快和厭惡情緒,從而導致教育停滯。我們切記不要把韁繩繃得太緊,而是應當給予他溫情,給予他關懷,給予他包容,同時為這些學生創設溫暖、平等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的環境,使學生走上健康快樂之路。
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教師的寬容給了學生一顆寬容的心,教師對學生的愛會培養學生對社會、對他人的愛。愛是甘霖,足以滋潤干涸的土地;愛是深夜的明燈,召喚著迷途的路人。教育要有溫度,教育要有耐心。只要我們永不放棄,堅持真情付出,無私奉獻,就一定會收獲教書育人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