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君子
摘 要:后疫情時代,疫情的反復和全球防疫措施的分化,降低了工業生產和物流的效率,削弱了市場信心和消費能力,這些市場變化正在對我國的紡織服裝出口行業產生深刻的影響。文章分析了服裝出口行業面臨的市場變化及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服裝出口 市場變化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7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287-03
紡織服裝產業關乎國計民生,是我國傳統優勢支柱型產業,也是我國產業鏈最完整、國際競爭力最強的行業之一。自2020年以來,全球經濟在多輪疫情沖擊下艱難復蘇,在低基數效應、多國經濟刺激政策、疫情限制措施減弱、消費需求反彈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紡織服裝業迎來了向疫情前回歸的曙光;同時,面臨疫情反復、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嚴重、供應鏈瓶頸、逆全球化、地緣政治等諸多挑戰,復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格局面臨調整重塑。在國際貿易環境錯綜復雜的當下,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應當對自身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找出當前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在后疫情時代,結合實際情況制訂對應的發展策略,構建全新的發展模式,確保自身在激烈的世界貿易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一、后疫情時代,服裝出口行業面臨的市場變化
疫情持續、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加劇、全球范圍供應鏈受阻等因素,加速了全球紡織服裝貿易格局的重構趨勢。
(一)采購基地更加分散
據麥肯錫公司《2021年服裝采購趨勢報告》,45%的國際采購商計劃將擁有國際布局的供應商數量增加至25%。擁有國際布局的供應商可以讓品牌商和零售商平衡某些國家或地區的生產風險,以建立“B計劃”生產基地,有助于實現一季雙、多國采購戰略。未來一段時期,國際服裝采購模式將會形成“中國+越南+眾多亞洲低成本生產國”格局。享有人口紅利和貿易優惠安排的低成本國家將成為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新采購基地。包括中國在內的現有采購基地須向高端消費品和高增值生產活動轉型,在較長時期內,亞洲仍將是強勁的時裝產品制造基地。
(二)供應鏈趨于近岸化及區域化
由于成本上升、貿易摩擦等因素,采購活動不斷從中國轉入亞洲其他國家(包括越南、孟加拉國、柬埔寨及緬甸)。鑒于快時尚及個性化產品在電商驅動下興起,近岸采購及供應鏈區域化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高,以滿足消費者對更短供貨期的需求。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服裝消費市場,在中國采購意味著可以更貼近當地消費者需求,并將產品快速推向市場。
(三)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供應成為核心競爭力
對關鍵原材料、部件及中間投入消耗品將更多采取雙地或多地采購模式。雖然從中國轉出的趨勢仍將持續,但有賴于中國的完整產業鏈和綜合優勢,中國仍將保持一定份額。在采購轉移的過程中,中國作為亞洲服裝出口國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供應商,將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四)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加速
由于實時了解生產和發貨狀態變得越來越重要,68%的品牌商計劃增加與數字化程度較高且投資于半自動化、人工智能和工業4.0的供應商合作,還計劃增加能夠提供小批量交貨服務的供應商數量,以滿足季節性快速反應、快時尚膠囊、“試單—補單”采購模式的要求。
(五)產業鏈整合和多國布局趨勢明顯
47%的公司計劃將其供應商數量減少,利用規模效應,建立一套數量更少、規模更大、更成熟、更值得信賴的供應商體系。超過50%的采購商計劃增加多國布局的一體化產業鏈供應商數量,這有利于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避免交付延遲、確保原材料供應。
二、服裝企業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一)國際貿易形勢低迷,市場需求不足
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及政策的制定將對紡織服裝行業的投資與需求產生周期性的影響。2018年,美方宣布對來自中國的1000多種產品、總額500億美元的商品征收高達25%的關稅,這一政策直接影響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到美國市場的商品數量。此外,隨著2020年全球經濟的衰退,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采購意愿降低。多數紡織服裝生產企業陷入訂單取消的困境,表明國際市場的需求不足,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二)行業內部競爭激烈,優勢不斷弱化
紡織服裝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生產成本會受到勞動力成本的強烈影響。一方面,隨著中國向老齡化社會轉型的步伐加快,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該行業的競爭優勢逐漸弱化。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內陸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平均上升了20%,沿海地區則上升了25%。另一方面,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開拓出口市場,如部分東南亞國家、部分中東國家及地區。勞動力成本的上漲直接導致以低廉勞動力取勝的紡織服裝企業的利潤空間急劇下降,當下盡快尋找新的出口優勢以提升行業市場競爭力迫在眉睫。
(三)缺乏品牌建設意識,轉型升級緩慢
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鏈相對來說比較完整,但高附加值產品很少,中低價位的產品仍是其主要的利潤來源。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在質量、種類和檔次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與國際領先水平,紡織服裝品牌數量少,品牌知名度不高,是紡織服裝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缺乏品牌認知度是限制全國紡織服裝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而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是提高其競爭力的關鍵前提。
三、我國服裝出口企業應對市場新變化的對策
(一)優化出口市場布局
美國是我國紡織服裝出口最大的市場,在2009—2018年一直保持著年7%左右的需求增幅。中美貿易戰打響后,我國輸美紡織服裝份額嚴重下滑,短時間內不會有所好轉。歐盟面臨經濟增長緩慢、英國脫歐、美歐貿易摩擦、復蘇乏力,內部需求持續低迷,2019年以來紡織服裝進口量一直下降。日本對我國紡織服裝進口已接近飽和。需要改變過度依賴這三大市場的狀態,必須多元化出口市場布局。把握東盟國家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趨勢,引導這些國家產生對我國上下游紡織服裝產品的需求,加大研發合作實現與我國產業間的融合,使我國和東盟在紡織服裝雙邊貿易領域實現“雙贏”。此外,應該將目光更多轉向“一帶一路”、拉丁美洲和非洲消費者的需求,根據當地偏好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布局這些地區的產品影響力和品牌價值,以多元化出口市場減少市場動蕩風險和增強發展可持續性。
(二)加大對外投資力度
鼓勵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在境外投資設廠,企業不僅可以利用當地較低勞動成本的優勢,還可以利用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關稅優惠以及繞開各種專門針對我國的關稅壁壘。這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給這些企業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信息共享,幫助企業在當地站穩腳跟和避免法律糾紛。另外,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我國對外紡織服裝貿易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地區人口46億、GDP總量23萬億美元的體量表明其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但是這些地區卻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和配套工業相對不完善的問題,因此,我國可以通過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投資力度,結合當地需求和條件,與各個國家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合作,短期內不僅可以拉動我國出口增長以及去產能,還可以培育我國長期出口的增長動力。
(三)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19—2021年)》指出我國將與非洲國家在數字經濟、新基建、互聯網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2020年11月15日,我國與亞洲主要經濟體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明確將跨境電子商務納入合作范疇;《“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強調我國要扎實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積極鼓勵各業務環節探索創新,打造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圈。數字經濟時代跨境電子商務能夠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新增長點。首先,跨境電子商務具有交易扁平化特點,企業和消費者通過網絡平臺直接達成交易,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次,跨境電子商務具有實時性,企業和消費需求的信息可以實時雙向傳遞,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對稱,能夠有效激發市場交易的活力。因此,我國應該大力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的接續發展,利用跨境電商的諸多優勢,挖掘出更多的出口增長動力。
(四)構建品牌及掌握話語權
我國紡織服裝長期以來沒有世界性品牌,只能承接品牌商訂單進行貼牌生產,不具有發展可持續性。但我國擁有完整成熟的紡織服裝工業生產鏈,完全有能力建立紡織服裝高質量品牌。政府、社會、教育、行業等層面都需要合力,通過學習國際知名品牌的發展經驗并結合本國國情盡快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品牌發展戰略,為有能力的本土品牌培育土壤,并助其配套相關制度。我國新疆生產的棉花具有輕盈、舒適、透氣性好等優良品質,卻因喪失話語權使我國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因此,我國應盡早重視話語權并且主動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利用我國擁有的巨大市場和工業實力,積極爭奪行業話語權,達到推動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文麗.我國紡織服裝上市企業外貿出口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D].北京服裝學院,2021.
[2] 張澤芳.中國紡織品出口貿易發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1.
[3] 王麗娜,張亞琴.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貿易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對外經貿實務,2022.
(作者單位:獅丹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寧波 315000)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