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張曉紅,師雅靜,解雁茹
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西 030012
衛生人力資源的配置深刻影響我國公共衛生管理事業的健康發展。近年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層出不窮,對我國衛生事業管理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和威脅[1]。因此,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的均衡性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中,人口數據和地理面積數據分別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的年末常住人口數和省級行政區劃面積。衛生人力資源數據來自2010—2021 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中衛生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分類下的相關數據。此外,沿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我國東、中、西部的劃分標準,東部為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為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為內蒙古、重慶、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1.2.1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最初用于研究國民收入分配公平性,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建立。目前,該指標已經廣泛應用于衛生資源配置的均衡性研究中[2]。基尼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n是參與調查的地區數目,i為各區域人均衛生人力資源擁有量由小到大的排序號,Xi為各區域人口累計百分比,Yi為衛生資源累計百分比,X0=0、Y0=0。
運用基尼系數衡量衛生資源配置時,一般認為:<0.3 為最優公平狀態;0.3~0.4 為正常狀態;>0.4~0.6為警戒狀態;>0.6 為高度不公平的危險狀態。
1.2.2 衛生資源、人口和經濟集聚度指數
衛生資源集聚度指數兼顧了人口數和地域面積所帶來的衛生服務壓力,在評估衛生資源配置時具有公平性、可及性和效率性,可合理體現實際情況[3]。計算公式為:HARDi=[()×100%]/[×100%]=(HRi/Ai)/(HRn/An)。其中,HARDi為第i個區域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指某區域占上一級區域1%地域面積上所擁有的衛生資源數量占比。HRi是第i個區域衛生管理人員數,HRn是上一級區域衛生管理人員總數,Ai是第i個區域地理面積,An是上一級區域地理面積。衛生資源集聚度指數常與人口集聚度指數配合使用,其計算公式為:PADi=[(Pi/Pn)×100%]/ [(Ai/An)× 100%]=(Pi/Ai)/(Pn/An)。其中,PADi為第i個區域人口集聚度,指某區域占上一級區域1%地域面積上所擁有的人口數量占比。Pi是第i個區域人口數,Pn是上一級區域人口總數,Ai是第i個區域地理面積,An是上一級區域地理面積[4]。
衛生資源集聚度指數也常與經濟集聚度指數配合使用,其計算公式為:EADi=[×100%][()×100%]=。其中,EADi為第i個區域經濟集聚度,指某區域占上一級區域1%地域面積上所擁有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比。Ei是第i個區域生產總值,En是上一級區域生產總值,Ai是第i個區域地理面積,An是上一級區域地理面積[5]。
若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高于1,表明該區域內按地理面積配置的衛生人力資源的均衡性較好,反之則較差。若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與人口集聚度(經濟集聚度)差值大于0,表明該區域內的衛生人員完全滿足人口(經濟)需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性較高,反之則較低。
近年來,我國不斷優化衛生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自2010 年起我國從事衛生事業的人數逐年遞增,2021 年達到139.8 萬人,詳見圖1。近10 年來,我國衛生技術人員增量明顯,執業(助理)醫師的年平均增速為6%,注冊護士的年平均增速為11%。與此同時,衛生管理人員增速緩慢,年平均增速僅有2%,甚至在2021 年出現下滑,詳見圖2。

圖1 全國衛生人員數變化趨勢

圖2 全國各類衛生人員變化趨勢
從基尼系數來看,2010-2021 年我國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基尼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且始終低于0.2,表明我國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均衡性良好,且趨于更優。其中,注冊護士的配置均衡性最高,執業(助理)醫師其次,衛生管理人員均衡性對比前兩者稍差。注冊護士基尼系數穩步下降,由2010 年的0.11 下降至2021 年的0.05。執業(助理)醫師基尼系數2010—2014 年快速下降,2015—2019 年進入瓶頸期,2020 年再次下降。衛生管理人員基尼系數雖呈波動下降趨勢,但遠高于衛生技術人員的基尼系數。詳見圖3。

圖3 全國各類衛生人員基尼系數曲線
我國衛生人力資源的集聚度與人口、經濟集聚度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詳見表1。

表1 我國各區域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人口集聚度及其差值
2.3.1 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
2010—2021 年,我國東部省份的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始終高于3.8,表明東部衛生人員配置均衡性很高;我國中部的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高于1.5,表明中部衛生人員配置均衡性較高;我國西部的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低于0.5,表明西部衛生人員配置均衡性不足。詳見圖4。

圖4 我國東、中、西部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趨勢分析
2.3.2 人口集聚度
2010—2021 年,我國東部的人口集聚度逐年攀升,中部的人口集聚度逐年降低,西部人口集聚度較為平穩,表明中部的人口正在向東部緩慢流入,詳見圖5。

圖5 我國東、中、西部人口集聚度趨勢分析
2.3.3 經濟集聚度
2010—2021 年,我國經濟集聚度整體輕微下降,表明經濟發展向均衡趨勢演變。詳見圖6。

圖6 我國東、中、西部經濟集聚度趨勢分析
2.3.4 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與人口集聚度的差值
我國大部分地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難以滿足人口需求,東部波動幅度顯著,中部波動幅度一般,西部則平穩向好。2010—2021 年,東部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基本無變化,但是受人口集聚度升高的影響,兩者差值由0.18 跌落至0.01,衛生服務的可及性越來越差;中部受衛生人力資源流出的影響,其差值由-0.02 下滑至-0.06,衛生服務不及人口需求且差距逐漸擴大;西部差值由-0.03 升至0.01,衛生人力資源配置趨向合理,基本滿足區域人口需求,詳見圖7。預計未來,東部的回升趨勢能夠保持,衛生人員缺口基本補足;中部的下降趨勢趨緩,衛生人員依然難以滿足需求;西部高于0 點,衛生人員基本滿足人口需求。

圖7 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與人口集聚度差值趨勢
2.3.5 衛生管理人力資源集聚度與經濟集聚度的差值
我國中西部地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可滿足經濟發展需求,東部地區則明顯不足。由于各地區經濟集聚度的變化水平較小,所以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受經濟發展情況導致的變動也較小,但是衛生人力資源配置集聚度和經濟集聚度差值卻變動明顯。東部兩者差值始終低于0,難以滿足當地經濟發展需要,但持續向好,表明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持續優化。中部兩者差值高于0 且低于0.5,表明衛生人力資源配置豐富,完全滿足當地經濟發展需求。西部兩者差值高于0 且低于0.2,表明衛生人力資源配置良好,基本滿足當地經濟發展需求。詳見圖8。

圖8 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與經濟集聚度差值趨勢
衛生人力資源是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基礎,其配置水平決定著當地的衛生服務水平。縱觀我國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情況,人數不斷增加,基尼系數逐漸優化,國家對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
從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結構來看,以執業(助理)醫師和注冊護士為代表的衛生技術人員相對管理人員配置充分,注冊護士的基尼系數更是逐年優化,管理人員的基尼系數明顯高于衛生技術人員,且數10 年來變化微小。優化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結構,要建立健全專業人才培養機制,重視衛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我國衛生管理專業起步較晚,培養基礎薄弱,專業人才匱乏且多為衛生技術人員轉崗而來[6]。現階段,要根據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要求,建立高水平的衛生管理學院,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公共衛生管理領域,培養符合健康中國發展戰略要求的高水平管理人才。
從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來看,我國從事衛生工作人數逐年攀升,但東中西部差異顯著。東部的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逐年提升優化,中部衛生人力資源集聚度逐年下滑且低于人口集聚度,西部衛生人力資源雖滿足人口需求但集聚水平低。由此可見,我國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的區域差異明顯,整體基礎較弱,有待進一步增強。
協調區域間衛生人力資源配置,要充分發揮政策對人才隊伍建設的優化調節作用。國家在統籌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要著重發揮衛生管理優勢地區對落后地區的帶動作用,打造對口幫扶政策吸引人才。地方政府需出臺相關政策,做好衛生人才引進工作,研究制定醫療衛生機構各類崗位任職條件、培養考核、激勵約束等措施,從而留住人才[7]。
從人口集聚度和經濟集聚度兩方面來看,我國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可以滿足當地的人口需求或經濟發展需求,但尚不能同時滿足兩方面的需求。東部衛生人力資源配置雖逐年豐富,卻僅僅是滿足人口需求,而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中部則相反,基本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卻不滿足人口需求;西部基本滿足兩者需求,但總體發展滯后。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的推進,公共衛生事業更加注重在人口、經濟等諸多方面的服務效果[8],因此我國衛生人力資源配置依然有所不足。
實現人口與經濟需求統籌兼顧,即衛生服務既要滿足當地人口密度需求,也要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對衛生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提出新要求。在數量方面,政府要重視公共衛生機構人力資源配置,提高薪酬待遇,暢通晉升路徑,擴大衛生人才基數;在質量方面,政府及各級公共衛生機構要為在職人員提供充分的繼續教育機會,不斷提升從業人員業務能力,保證公共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效率性。